【摘 要】文章选取2011—2015年三个层次代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进行分类研究,研究表明:期刊影响因子出现“高者越高,低者越低”的马太效应;期刊的两极化趋势加剧。期刊影响因子的马太效应客观上助长了办刊者“唯影响因子论”的倾向;对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投稿期刊的选择产生导向作用;挤压非核心期刊的生存空间,学术成果的供给侧也被马太效应形塑,不利于学术研究及期刊界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多元化学术发展的期刊评价体系,是消除期刊影响因子马太效应的必然选择。
【关 键 词】期刊;影响因子;马太效应;学术供给侧
【作者单位】廖中新,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杂志社。
【基金项目】西南财经大学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年度培育项目“经济学论文中传统研究范式与现代研究范式比较之编辑视域”(项目编号:JBK170903)。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评价期刊的主要量化指标,期刊影响因子决定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魏志华等学者曾提出:“期刊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最权威、最客观的标准。”[1]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评价标准持慎重态度。如Anderson K.认为,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论文并不全面[2];任胜利等学者指出,期刊影响因子不足以反映期刊影响力[3]。尽管人们对超越传统的期刊影响因子,能激励开放共享并且重视各类科研成果价值的新指标充满期待,但是在对“评价指标”本身的关注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动态事实是:“不足以完全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期刊影响因子,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期刊影响力。众所周知,期刊影响因子关系着期刊能否入选各类核心期刊类目,因此各刊物对其高度重视。不少刊物采取各种策略以提升其影响因子,大有拉开因子大战之势。笔者在这场角力中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期刊影响因子呈现两极化倾向,即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有继续走高趋势,而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其影响因子则趋于更低,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一、期刊影响因子马太效应的数据趋势
本文主要以四川省不同层次社科期刊为研究对象,同时加入《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会计研究》三本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顶尖期刊,以期全面覆盖影响因子数据的各个范围。本研究采集期刊影响因子的思路是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刊物数据来进行测算比较,即第一类为影响因子普遍低于0.5的期刊,主要是以普通刊物、地方刊物、小众刊物为主的非核心期刊;第二类为影响因子集中在0.5—1.0之间的期刊,以有一定特色、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即CSSCI期刊为代表;第三类为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刊物,以有学术声望的顶级核心期刊为代表。
我们依据中国知网公布的数据,绘制出三类刊物近五年的影响因子走势图。
1. 影响因子在0.5以下的代表期刊趋势图
第一類期刊的影响因子呈明显走低趋势。虽然这类期刊影响因子不高,普遍低于0.5,但它们基本代表四川省本土刊物中或专业性强、或受众面小、或属地方高校的刊物,如《音乐探索》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非知名刊物,不在核心期刊目录内。
2. 影响因子在0.5—1.0区间的代表期刊趋势图
从第二类期刊影响因子的趋势图来看,它们大多在0.5—1.0之间波动,很难突破1.0。所选的代表期刊中,《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但影响因子数据在核心期刊考核的边缘。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则是在核心期刊边缘徘徊的扩展版。
3. 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代表期刊趋势图
从第三类期刊影响因子的趋势图来看,这类期刊影响因子都在1.0以上,且近五年来越来越高,呈明显上升趋势。像《中国社会科学》《会计研究》近年来已经达到8.0以上。这类期刊全是核心期刊,基本能代表国内顶级社科期刊的水平。
4. 三类代表性期刊影响因子总趋势图
从图4选取的几组期刊观察数据来看,众多普通期刊或者有特色但名气不大的刊物,影响因子越来越小,呈下降趋势;而有名气的顶级核心刊物影响因子则越来越大,呈上升趋势,总体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鉴于期刊影响因子对作者、科研机构、读者、期刊办刊者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期刊影响因子的两极化趋势将深刻影响中国学术生态格局的变化。
二、影响因子马太效应对办刊者的影响
1. 非核心期刊的无奈
进入核心期刊是非核心期刊的首要目标,如何提升刊物影响因子是这类期刊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数据显示,非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差距持续扩大。在马太效应下,非核心期刊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甚至有些期刊无论在行业、部门、地区领域内多么有影响,也不论办刊者多么努力,最终仅仅因为影响因子数据的不如意,而无法成为核心期刊,这种刊物的知名度、关注度、投稿者的热情度、文章被引用率都是相对较低的。
我国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期刊大国,期刊多达1.1万种,其中社科类期刊有2000多种。在这2000多种期刊中,入围核心期刊即CSSCI期刊的仅100多种,占比不到10%。而这些核心期刊中,像《中国社会科学》这种影响因子在2.0以上的名刊不足20种,在社科类期刊中占比不到1%[4]。
图5 各类期刊数量占比结构图
从图5可看出,期刊的分化大致呈金字塔状。其中,影响因子在2.0以上的知名刊物占全部社科期刊总数不到1%;影响因子在0.5—1.0之间,处于核心与非核心之间的期刊占比不足10%;而影响因子在0.5以下的非核心期刊占到90% ,分层化趋势明显。
我国90%以上的期刊是非核心期刊,这些学术刊物服务和支撑了众多专业性、地方性、普通性的学术领域。而正是局限于专业性、地方性和普通性,这些刊物受众面小,被引、他引等指标有限,因而其影响因子不可能很高,所以这类期刊跨不进CSSCI。那么,这样的期刊有存在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事实上,在学术领域,大多数学者的第一成果往往都是在非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而这些众多的一般性普通刊物就是滋养和孕育学者的土壤,很多学术专家都是在这些土壤中吸收养分才茁壮成长的。非核心刊物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仅以影响因子来判定刊物的品质和存在价值是有失偏颇的。因此,以影响因子是否达标来判定一本期刊是否能成为核心期刊的做法,是对众多普通期刊的无形歧视。endprint
2. 核心期刊圈层边缘的尴尬
这类期刊分两层,一层是在核心期刊目录中处于排名靠后的刊物,这些刊物随时有可能因为影响因子的下降而被踢出核心期刊;另一层是在非核心期刊中排名靠前的刊物,如果影响因子进一步提升,它们就有可能入选核心期刊,这一层通常在数据发布时被称为“核心期刊扩展版”。CSSCI期刊目录每两年就要重新评估,标准就是看影响因子数据,影响因子数据处于核心期刊边缘圈层的刊物,被踢出核心期刊的风险很高,于是它们总是想尽办法来提升或维持影响因子。
2017年1月16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示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即C刊目录)。数据一出,马上引起学界争议。此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新目录中将包括《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内的几所知名高校学报剔除C刊,将其变为C刊扩展版 。对此,武汉大学学报宣布今后将调整稿件学科结构,增加容易提高影响因子的政治学、社会学类稿件[5],即一切为提升影响因子服务。期刊稿件的遴选普遍以有效提升影响因子为标准,期刊之间也形成单一目标取向的竞争态势。对于身处核心期刊边缘圈层的刊物而言,其对提升影响因子的重视和渴望尤甚,为了保住核心期刊地位,这些刊物往往对稿源筛选、名人组稿等不遗余力,同时在期刊交流的“互动、互引”环节下功夫。此种现象已不鲜见。
3. 名刊的优越与懈怠
从数据上看,占期刊总数不到1%的顶级核心名刊,近五年的影响因子逐年走高,典型的“强者愈强”。这不到1%的期刊可归纳为“四不愁”:稿源不愁、好文不愁、名家不愁、获奖不愁。但影响因子的马太效应,容易使名刊产生懈怠状态,这对刊物的生存与发展未尝不是一种碾压。
三、期刊影响因子马太效应对作者行为的影响
学术论文的投稿者,自然希望自己的成果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但越是权威、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数量就越稀少,而作者产出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顶级核心期刊版面容量。比如,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当然希望其论文成果能够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都希望其文章能发表在《经济研究》上。而这两本期刊每期仅能刊登十多篇文章,这对全国几百万从事社科研究的学者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也是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也无形催促作者挤向影响因子高、名气大的核心期刊。这些因素的合力便造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是作者争相向核心期刊投稿,另一方面是非核心期刊想尽办法也难以吸引知名作者投稿。这样的结果就是核心期刊、名刊稿源充足,而非核心期刊的稿源相对匮乏。可见,以影响因子作为标准划分的刊物等级,使期刊作者群逐渐呈现分化趋势,对学术期刊的稿源供给侧带来影响。
此外,就学术而言,登载社会热点问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容易提升,这在客观上会对作者的学术研究方向产生影响。为了增加稿件被期刊关注的概率,一些作者会投其所好,只关心热点和重点话题,而忽略基础与冷门问题的研究,从而不利于健康学术生态的营造。知名学者、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2017年3月在《光明日报》上撰文,题目是“学术研究可以慢下来”,他在文章中强调,“浮躁是学术研究的大忌……学术奇迹需要漫长的等待,唯有在‘冷環境中才能穷究事物的真理”[6]。事实上,每一个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基础研究。因此,期刊的马太效应对投稿者的学术自主产生了阻碍作用。
四、期刊影响因子马太效应对国家科研的影响
以影响因子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必然导致中国优秀的学术资源严重外流,因为很多高影响因子期刊都在国外。如《自然》《科学》《数学研究》等,其影响因子长期维持在20甚至30以上,即便是国内最好的学术期刊也难以望其项背。在这些国外顶级刊物发表文章,作者会得到更多的名利。这势必诱导国内优秀科研成果投向国际刊物,甚至有望获诺贝尔奖的成果亦有可能发表于国外,而不是国内。长此以往,不但我国学术资源外流,而且国内期刊也很难成为世界顶尖刊物。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严峻现实:中国的优质学术资源正以10%以上的增速外流[7],其直接原因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不完善。自20世纪末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学术界受所谓“与国际接轨”的驱使,学术标准外移,逐步失去自己的话语权,把学术评价的尺子交给国外几大引文数据库。中国学者由于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每年仅支付给国外期刊的版面费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而国内学者若要阅读这些研究成果,还需要再花一笔钱来购买阅读权[8]。中国学者的科研经费大多源于国家财政,这就出现了中国学者拿中国纳税人的钱替外国人打工的局面。
期刊影响因子的马太效应使得我国学术资源不断外流,从短期来看,这似乎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学界的学术声誉,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削弱中国学术期刊和相关引文数据库的影响力与竞争力,甚至会导致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缺乏中国特征和主体性。长此以往,中国的学术成果很可能成为西方学术世界的附庸品,甚至中国会被学术殖民化,更遑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建立。
五、结 语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马太效应,一方面造成国内一流期刊和普通期刊的两极化,另一方面对作者的学术研究倾向和投稿方向产生功利性导向,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近年来,按影响因子来进行期刊评级和学术成果评价的做法,已招致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质疑和声讨。因此,改革学术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兼顾学术研究共性和个性的多元化学术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新的标准应当体现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学术自信,尊重各类期刊、各学科的自身特征和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魏志华等. 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J]. 经济学(季刊),2013(10):27-56.
[2]Anderson K. The impact factor:A tool from a bygone era[EB/OL]. http://scholarlykichen. sspnet. org/2009/06/29/is-the-impact-factor-from-a-bygone-era.
[3]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 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J]. 科学通报,2000 (2):218-222.
[4]姚远,汤晰,赵军平等.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分析[J]. 编辑学报,2008(1):15-17.
[5]郑晋鸣. “C刊”变“C扩” 一石激起千层浪[N]. 光明日报,2017-01-21.
[6]刘道玉. “学术研究可以慢下来” [N]. 光明日报, 2017-03-08.
[7]李正元. 优质学术资源外流削弱国家软实力[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9.
[8]林贤祖.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版面费[EB/OL]. http://www. szhgh. com/Article/news/chujian/
2015-12-19/103613. 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