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童书“走出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童书“走出去”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推广,第二阶段是理解和接纳。童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增强图书版权输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走出去”工作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合作出版和国外市场本土化战略,唯有如此,中国童书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近外国读者,走进国外市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关 键 词】童书“走出去”;推广;接受;本土化战略
【作者单位】朱静,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G239.2 【文献标识码】A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下简称浙少社)成立于1983年,至今已有34年。在国内市场,从2003年起至今,浙少社就一直引领着童书出版的潮流,少儿图书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近8%,可谓成绩斐然。浙少社经过多年的努力,各个图书板块都有不俗的表现。原创儿童文学占领了大半壁江山,拥有沈石溪、杨红樱、雷欧幻像、郑渊洁四大超级畅销品牌,以及以任溶溶、张之路、周锐、汤素兰、管家琪、方素珍、杨鹏和“冰心奖书系”等为代表的畅销品牌,为浙少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供了扎实的内容基础。低幼读物、少儿科普、绘本图画书等板块经过多年的积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走出去”的工作上,浙少社做过很多探索,遇到过不少问题,也取得了许多令人自豪的成绩。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业界同人分享。
一、浙少社“走出去”的历史源流
浙少社的“走出去”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国际交流仅限于版权贸易,也就是纸质书海外出版发行权的许可。笔者查了一下当年的数据,当时每年的版权输出种数基本是个位数。进入新世纪后,引进和输出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出版界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除了输出图书数量不断增加,浙少社输出的图书类别也开始涉及各个板块,从最早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版权输出,扩展到原创儿童文学、高品质的插画本作品的版权输出,再到富有特色的低幼读物的版权输出,类别可谓越来越多样化。
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版权输出,越来越多的国际书展进入我们的视野,各种形式的考察交流活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舞台。近几年,浙少社出境交流的足迹,从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延伸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法国、肯尼亚、南非等。笔者以为,对目标市场有所了解,才是“走出去”应有的姿态。
二、浙少社童书“走出去”的探索实践
在版权贸易一线工作的同人们大多数会有这样的感觉:文化“走出去”并非一件轻松的事,看似美好浪漫,实际上很是艰难。文化“走出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让对方了解和熟悉我们推广的文化。有机会接触,才有直观的感受;对方有了直观的感受,才知道喜不喜欢,抗不抗拒,能否理解,能否接受,能理解多少,能接受多少。第二阶段,是对方理解和接纳的过程。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方才有可能逐渐理解并接纳我们所推广的文化。当然,不被接纳和理解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近几年来我们努力在做的,其实就是第一阶段的工作。在笔者看来,第一阶段必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固有的思维模式,要理解和接纳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童书“走出去”的第一阶段: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了解中国童书和中国文化,也为了给浙少社的优秀童书更多展示和推广的机会,近十年来,浙少社在海外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展览会、交流会、分享会,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1)儿童插画“走出去”
鉴于童书出版社的资源优势,我们最先尝试的是儿童插画境外推广。我们从2012年起,带着原创儿童插画和原创绘本走出国门,随行的,还有我们自己的插画家。几年中,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组织下,我们先后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等国家举办了“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和“中国当代原创绘本展”,由这些插图的创作者讲述创作缘由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并邀请当地的出版家、发行商、老师、家长、小读者来参与活动。这些活动没能帮助我们迅速达成“走出去”的最终目标,但却让中国的绘画艺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外国人的心灵。这几次画展的举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我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输出成果,但是中国的插画和绘本就此走上国际舞台。不在舞台上亮相,哪有机会被人认可呢?
笔者认为,与美国好莱坞直截了当、强势的文化推广不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又较为含蓄,因此在推广和营销的方式上,偏向于采取渐进式的、浸润式的方式。“大力强推”一定不是我们的行事风格,恐怕也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2)原创儿童文学“走出去”
说完插画,再来说说浙少社的强势板块——原创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浙少社积累了国内几乎所有的顶级作家资源,形成了几大超级畅销品牌,在国际推广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浙少社作家走进非洲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2015年9月和2016年9月,我们借参加肯尼亚内罗毕国际书展的机会,分别邀请儿童文学大咖沈石溪和杨红樱携他们的作品走进非洲。2015年,沈石溪作品《红奶羊》的英文版The Red Milk Sheep由非洲出版社出版,我們在内罗毕国际书展上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随后,我们前往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作家交流会和赠书仪式,和当地的出版人、作家进行深度交流。2016年,杨红樱老师带着她的作品《亲爱的笨笨猪》的英文版到非洲,同样在内罗毕国际书展上大放异彩。书展结束后,杨红樱老师走进南非开普敦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与小学老师们就如何进行阅读推荐、如何鼓励孩子们创作等进行了交流,同时向学校赠送了部分图书,并为孩子们签名留言。真所谓童书无国界,阅读有桥梁。endprint
(3)借力国际书展“走出去”
说到国际书展,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参加各类书展,尤其是国际书展,是一种快速、有效获取国际化信息的渠道。我们常常说,要想把一本书推向国际市场,最好在选题策划的时候就考虑它的“外向型”元素,而不是等出书以后,再来看怎么推介。笔者认为,从源头开始,针对国际市场策划选题、经常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参加国际书展是可行策略。浙少社每年固定参加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由版贸人员和策划编辑参与,主动与国外出版社约谈。在关注国内市场、洽谈引进版权的同时,我们近年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走出去”上——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英文书目、样张翻译、作家介绍,缺一不可;在书展上主动出击,寻找相应的出版社,主动介绍书目,寻找双方共同点,开拓各种潜在的合作可能性。从目前的市场状态来看,等待客户上门,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只有主动出击,才可能有机会。笔者认为,参加国际书展,一定要多跑跑外方展位,在自己的展位上守株待兔,容易浪费时间和机会。当然,能事先把外方约到自己的展台,那最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出版社参加国际书展,通常每年派去参展的人不同,有时候是版权经理,有时候是编辑,并且是不同的编辑。而国外出版社,通常每年都是固定的人员洽谈项目,哪个展位是哪张面孔,多年不变,这样特别方便交流和维护关系,容易培养熟悉度和亲切感。每年出现的面孔不同,会让其他国家的参展人员迷茫,同时也显得对洽谈项目不够重视,缺乏专业性。
2.童书“走出去”的第二阶段:理解和接纳
浙少社文学板块所占国内市场份额很大,其在“走出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每年“走出去”翻譯资助工程的申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在推进“走出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促进,给各个出版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申报这一块,浙少社主推的是文学。然而,因为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题材接受度不同等,不是什么作品都可以“走出去”,大部分作家的作品目前还很难走进国际市场。不同的国家对不同作品的接受度是有区别的。
(1)原创儿童文学的接受
这个领域我们首先选择尝试的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作品《狼王梦》。这部作品在浙少社出版了近10年,国内销售超过510万册,可以说是超级畅销、超级长销。那么这本书在国外的接受度如何呢?通过上述各种资助申报,我们先后获得了十几个语种的资助,包括已经出版的法语、俄语、吉尔吉斯语版本,以及正在翻译、编辑的英语、日语、蒙古语、波斯语等版本。法语版出版时间较长,反馈也比较多,销售情况一般,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反响。法国出版社得到部分读者的反馈,故事中有些描写过于残暴,不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事实上,法国出版社在编辑过程中,已经做了本土化的调整,比如删掉了插图,做成纯文字版,并且提升了目标读者的年龄,但当地读者仍有异议。由此可见,国内超级畅销的文学作品,到了国外很可能水土不服。但这并不会阻挡我们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脚步,沈石溪的其他作品,我们做了详细的英文目录,请外国专家、译者挑选,在源头帮我们把关,减少了盲目申报和资源浪费的可能。
(2)原创绘本的接受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原创绘本上。近几年来,浙少社的“中国原创绘本精品系列”以高品质、多风格受到了业界和市场欢迎。由于每本书的画风不同,所以在对外推荐的时候,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做调研和考量。有的出版社喜欢像《水与墨的故事》这种中国画风格的绘本,有的则更倾向于故事本身,挑选了《晒龙袍的六月六》这样的民间故事,有的看中设计感,有的更注重童趣。现在很多国内出版社在做原创绘本的“走出去”,其实非常不容易。西方,尤其是欧洲出版社,绘本的创作和出版已经非常成熟,什么样的插画和故事能让对方产生兴趣,这其实是业界一直在探索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国内已经“走出去”的绘本数量不少,但真正进入主流市场产生反响的寥寥无几。
到底什么样的选题,会引起外国人的兴趣呢?近年来,我们在各种各样的中外出版人对谈会、交流会上发现,归根结底,老外感兴趣的题材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中国文化相关的题材,即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独特的、深层次的文化题材。通常中国周边国家对这类题材兴趣较大,因为这些国家的历史进程与中国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另一类是中国当代故事,也就是当今的中国状况、正在发生什么的题材。这类题材,除了周边国家,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也开始关注。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不好把握。比如一本儿童图画书,极具中国特色,插画非常精美,外方很喜欢,但是一读故事,涉及中国传统典故,难以理解,或者某种价值观与它们国情不太符合,就会放弃引进。又比如一本儿童故事书,作为国外汉语教学图书,其优势是文字相对简单,适合汉语程度较低的读者,缺点是故事内容太浅显,只适合儿童,这就产生了定位的错位,因为国外学习汉语的大多数是成年人。我们在推荐童书版权时,常会说“这套书程度较浅,适合国外学汉语”,但往往忽视了文字本身和故事内容的定位,应警惕这种定势思维。
三、童书“走出去”的本土化战略
通过多年的“走出去”工作,我们发现,提升版权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单单依靠版权贸易的形式很难实现。因此,近年来,我们将视野拓展至国外发展的资本化运作,并且非常重视合作出版和国外市场本土化战略,不断增强在图书版权输出上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走出去”工作的效率。
实施出版“走出去”的本土化战略,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也是有实力的出版机构拓展海外产业板块的业务发展需要。本土化战略有利于克服图书“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语言差异、文化壁垒、人才匮乏等问题,是真正行之有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有效措施。2015年9月,浙少社完成了对澳大利亚新前沿出版社(New Frontier Publishing)的全资收购,并派人员在新前沿出版社工作三个月,进行管理、运营等一切事务的交接工作,建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制度。浙少社通过此次收购,开创了中国少儿出版海外并购之先河,打造了一个面向国际的平台,并由此出发,继续打造国际化集团,实现出版的国际生产链建设。endprint
新前沿出版社成立于2002年,是澳大利亚一家专业童书出版社,年出版图书85种左右,拥有丰富的图书国际化版权销售经验。新前沿出版社擅长出版的图书类型主要为绘本,与浙少社在绘本类图书出版方面的策略契合度较高。收购完成后,浙少社与新前沿出版社合作,利用现有的丰富的出版资源,借助两公司在各自国家的出版经验,在版权引进输出、共同策划选题、拓展国际销售渠道、实现国际出版等方面做出努力,已小有成果。从2015年9月浙少社签订收购合同至今,两年时间,新前沿出版社共销售版权达44次。
借助新前沿出版社原先在澳大利亚市场积累的作家资源、渠道资源及其对西方主流英语文化图书市场的把握能力,浙少社積极推动新前沿出版社不断扩大图书出版和版权贸易规模,打造优秀的国际出版品牌,实现出版品牌的海外延伸。
目前,浙少社已有《我爱你》《我讨厌宝弟》《阿诗有块大花布》《快乐的小松鼠》等中国原创绘本签约新前沿出版社。这一批图书将由新前沿出版社实施本土化改造,对封面等重新设计之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出版。完成首批绘本系列合作后,借助浙少社丰富的IP资源,新前沿出版社计划将出版类型丰富化,除其擅长的绘本类型之外,还将着手打造低幼认知图书、校园小说、科普图书、少年文学、双语学习等多种类型的图书。
英国是欧洲老牌的出版大国,进军英国市场,继而将出版领域拓展至整个欧洲市场是浙少社2017年“走出去”的工作重点。2017年3月,借助新前沿出版社对英语图书市场的丰富经验,浙少社在英国伦敦成立新前沿出版社欧洲分公司,并争取实现管理人员、编辑人员、销售人员、宣传人员在英国的本土化。可以预见,这个分公司将贯彻浙少社的本土化策略,更加精准地定位选题,生产符合目标市场读者需求和消费习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且能实现英国本土化表达的图书产品。接下去的日子,浙少社力争把“新前沿”品牌打造成一个真正国际化,覆盖多个国家、多个大洲市场的出版品牌。笔者认为,在英国成立分公司,不仅有利于新前沿出版社在图书市场更为繁荣的欧洲市场打响品牌,增加版权输出数量,扩大中国出版品牌的影响力,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快速扩大选题规模,拓展销售渠道,大幅提升新前沿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总体来说,中国童书“走出去”的前景是光明的。目前,在国家大环境的鼓励下,在各级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扎实抓好打造原创内容的工作,各一线工作人员对内容精耕细作,采取细水长流的方式推广产品。笔者相信,有了多方努力,中国童书真正走出国门,走近外国读者,走进国外市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就在不远的未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