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

2018-01-09 18:51许陈静
环球人物 2017年24期
关键词:杨振宁天眼科学家

许陈静

转眼,2017年已到岁末。

如果要回顾这一年的共同记忆,我们一定会想起很多宏大的场景,比如十九大的召开、新常委的亮相、特朗普的故宫行。如果想在中国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寻找共同的感动瞬间,那么这一年有什么事、什么人,让我们一起热泪盈眶,又激情荡漾?

是1月8日,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病逝,吉林大学地质宫里照着他潜心研究地球深部探测的那盏灯永远熄灭了;是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在浦东机场腾空而起;是6月26日,“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奔驰在京沪高铁上;是10月10日,中国“天眼”宣布捕捉到两颗新脉冲星,此时“天眼之父”、天文学家南仁东去世不到一个月。

……

大国重器、科技突破,承载了我们有关民族复兴的情感和梦想。很多人说2017年是中国科技成果井喷的一年,那么中国科学家就当之无愧地成为2017年度人物。

国家实力总是与科技实力成正比。正如习近平所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是的,基础研究的发现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今天的中国需要更多科学家。

曾几何时,成为科学家不再是少年们的梦想,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权力的过分追求。不少年轻人厌倦书斋里的冷板凳、实验室里的白大褂,转而成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殊不知,人生的最高境界,并非物质生活的丰裕,而在精神世界的充盈。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中国,更需要呼唤科学家精神。

何为科学家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挑战欲,是所有答案中的公约数。对中国科学家来说,科学家精神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感。这源于中华民族曾经历的“长夜”,更源于炎黄子孙对“天大亮”的憧憬。

中国从来不缺少科学家,从已经故去的钱学森们,到年事已高的杨振宁们。而正值科研黄金期的“60后”“70后”和“未到巅峰”前途无量的“80后”,更代表了当今中国科学家的无穷潜力和蓬勃生机。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的3名获奖人——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恰好分别是“60后”“70后”“80后”。

好奇心和探索欲、家國情怀和民族使命,已经从“20后”的杨振宁那一代传承到施一公们身上。他们又表现出与老一辈科学家不一样的个性和现代感。“做学问最浪漫”“吃完春天的荠菜再去德国”“我不信科学家在实验室不玩手机”……是的,“科学很酷”,他们也很酷。他们的故事已经并将继续引领更多年轻人,走上科学探索的人生道路。

我们选择他们作为样本,向所有坚守梦想、探索未知的中国科学家致敬。

猜你喜欢
杨振宁天眼科学家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假如我是科学家
天眼·数据·未来
九龙皇帝
了不起的天眼
杨振宁的放弃
大射电
与科学家面对面
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