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实所以美丽
——纪录片《爱上中国》创作谈

2018-01-09 09:12王伟平
大众电视(蓝天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元阳摄制组老照片

文/王伟平

十九大期间,浙江卫视于2017年10月14日在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三集电视纪录片《爱上中国》。这部纪录片以法国摄影师阎雷30多年拍摄中国社会变迁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西方人独特视角,真实再现一个外国人眼里中国的社会巨变、经济腾飞、砥砺前行、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真实故事。

片子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如潮好评,全国各大数字媒体全覆盖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权威报刊发文评论,很好地发挥了人文类电视节目的正能量传播效应,配合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网友称这部纪录片“用相机的视角看中国,平凡而不平凡的记录”、“有故事的照片真是太有趣了”、“没有吹捧,没有轻视,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着中国的故事”、“特别喜欢看阎雷这样的生活摄影师”,片子播出的那几天,全国各大网站涌现出全民点赞中国梦、全民热议《爱上中国》的热潮。著名作家黄亚洲、浙江省新闻工作协会主席李丹、中国《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浙江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范志忠等都对这部纪录片做出了褒奖,称其为一部中国打造自我形象、创新话语方式的扛鼎之作。

在海外,《爱上中国》同样得到了观众的喜爱,柏林自由大学的中国学生和中国留学生聚集在一起,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感慨不已,心潮微澜,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和向往。奥地利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常恺、旅日著名画家常嘉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的老师施红霞都给我们发来了祝贺和赞誉之词。

《爱上中国》拍摄、制作达三年之久。最初起因是一则消息,当时我听说浙江大学邀请了法国摄影师阎雷来给留学生讲学,我初识了这位会说中国话的法国人,他给我看了许多中国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老照片,告诉我许多老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促使我产生一个想法,让这个外国人走进我们的镜头,用他的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用一种新的话语模式来展现我们国家形象。

但是阎雷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拍摄时没有强烈的参与感和交往意识,这并不是拍摄纪录片的最佳选择。他是个摄影师,习惯冷静地去观察生活,现在他却成了我们拍摄和观察的对象,这对他和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摄制组因此而设定了基本拍摄策略,不是让他去讲故事,而是用故事把他卷入,让他回到当年拍摄照片的场景,以景触情,激发他对历史的记忆。就这样,我们带他回到了30年前的拍摄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山西大同机车厂、上海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在今天绚丽中国的衬托下,中国改革开发30多年的故事一个个出现在我们的镜头里。

记得我们去拍摄元阳哈尼梯田的故事时,正好碰上了富裕起来的元阳人组织了当地的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由于组织者缺乏经验,又加上当天突然起了大雾,结果运动员们兜了个圈子后又跑回了出发地,这个“失败”恰恰被我们的镜头记录下来了。原本一个“乌龙事件”经我们的巧妙编辑,成了一个与影片主题非常吻合的片段。我们将此比喻成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和元阳人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安排使得纪录片带有一丝诙谐幽默,增强了可看性。

任何创作都会有遗憾,还有一次,我们和阎雷一起去广西三江侗族村落,寻找当年照片上侗族挑担妈妈箩筐里的一对双胞胎兄弟。摄制组跋山涉水,翻越大山,来到一个叫唐朝的侗寨,见到了当年的挑担妈妈。但不料兄弟俩中只有一个在家,而这个侗族小伙子十分腼腆,无论如何不愿面对镜头,第二天他甚至翻越大山,逃到别的村落里躲了起来,这使得我们的拍摄留下了遗憾

《爱上中国》摄制组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横跨欧亚两大洲走遍全国10多个省市,足迹遍及城市乡村,跟随着阎雷的视角用他所拍摄的一幅又一幅老照片,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阶段的特征,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社会巨变的历史洪流,用一个又一个普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故事,编织了一曲又一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赞歌。

猜你喜欢
元阳摄制组老照片
元阳梯田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老照片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元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