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说“没必要全拿满分”

2018-01-09 01:00
廉政瞭望 2017年23期
关键词:钱学森形象思维祖父

父亲说“没必要全拿满分”

演讲人:钱永刚

近来,家风类节目《儿行千里》讲述了一个个家风传承的温暖故事。其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深情追忆了父亲生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家风家训对后代为人处事的影响。钱永刚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饭后书房“进不得”

父亲有句名言:“虽然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生活上,他一生信奉一个“俭”字。这种生活态度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我和妹妹。

刚回国时,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我和妹妹有些怯生生的。比如第一次在国内喝牛奶,我们就不太习惯。以前在美国喝的都是纸盒装的冷牛奶,回国后没有那种,只有热牛奶。我和妹妹还质疑:“这牛奶怎么是热的,该不是假的吧。”父亲听到之后,只说了一句:“觉得牛奶热,那就晾晾,凉了就可以喝了。”

直到后来我出国留学,看到别人这个不适应、那个不习惯时,我才更深刻理解、甚至感谢父亲,从小培养我们的适应能力。

对吃喝不讲究的父亲,却对个人的阅读时间“锱铢必较”。

父亲爱看书是出名的。他不爱留在办公室加班,通常晚饭后“闭门不出”,独自在书房阅读,生活极其规律。这样的习惯保持了几十年。

对于那些贸贸然的打扰,父亲会严厉地批评,让别人分清轻重缓急。所以,我和妹妹从小就知道,要和父亲交流就趁吃早餐或是晚餐的时候讲,饭后的书房是“进不得”的。

父亲的要求没老师严格

上初一时,老师帮我报了北京市初中数学竞赛的预选赛。结果成绩一出来,我只考了30多分。在餐桌上,父亲看出了我的情绪,向我询问。我很不服气,说考我我没意见,但出的题有初二、初三的还没学过的内容,这算什么?

父亲听罢,笑了,“本想告诉你,去不去参加数学竞赛没所谓,但如果你这么想,我倒觉得考30多分对你有好处。”他告诉我,在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中碰到的无数次考验,可能恰恰是没有学过的东西。“你要有这个认识,这次竞赛就没白参加。”

一直以来,对于我的学习成绩、学习方向、出不出国深造等问题,父亲从没有给出条条框框的要求。真正对我严格要求的,反倒是老师,鼓励我努力一把,期末争取全部满分。回家之后,我如实跟父亲汇报。结果他“噗嗤”一笑走开了。期末,我真的拿了全满分,父亲却说,“我觉得4分挺好的,没必要全拿满分。”

往后,我才知道这是真心话。因为他知道我喜欢看书,觉得我没必要把精力都花费在钻研功课上,他很支持我根据兴趣读一些课外书。最初的三五本可能没引起什么波澜,但量变引起质变,那些“闲书”看与不看,对个人的见识与判断能力影响还是很显著。

怎么回答“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父亲时,他发出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了破解这道艰深命题,全社会都在共同努力,“钱学森班”在国内几十所大中小学先后成立。

当前,学校的基础教育受应试观念影响,重逻辑思维的训练而轻形象思维的训练。但通过对我父亲生平的研究,我们发现形象思维的培养和积累恰恰对于日后的创新有重要影响。

我父亲曾经罗列过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的名单,排第一的就是我祖父钱均夫。祖父当年曾怀揣着“兴教救国”的抱负留学日本,回国之后,出任了浙江省省立第一中学的校长。在父亲的少年时代,祖父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对书本知识的教学,更是想尽办法让父亲在“玩乐”之中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父亲中学阶段的12个寒暑假格外丰富。从识别矿石、举办展览到抓鸟捕蛇做标本,再到学习油画、山水画,接触摄影、交响乐等等,每一样看似“不务正业”的锻炼,实际都是在提升他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审美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父亲一直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全面均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要并重。除了能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学生们同样需要有能力鉴别什么是好书、好诗、好声音。

我父亲不是那种从小跳级的少年天才,他一路规规矩矩地念完了小学、中学、大学。随着学业的继续深入,父亲的创新优势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因此,当我们今天继续探索“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时,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钱学森形象思维祖父
钱学森
祖父瓷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祖父的一封信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钱学森
钱学森的家风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