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的科学素养框架要素和培养策略

2018-01-08 07:39张颖之
英语学习 2018年13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

摘 要:新时代下的卓越人才需要同时具备科学素养和全球素养。科学素养的框架要素随着时代而发展,全球视角下的当代科学素养强调信息流的逻辑,通过科学的方式获取信息、评估信息和交流信息,而这恰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应历经的思维探索过程。科学·英语整合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培养策略,既是跨语言的学习,也是跨文化的学习;既是跨学科的学习,也是跨思维的学习;既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引领,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塑。

关键词:全球视角;科学素养;科学·英语整合学习

21世纪迎来了科学和技术的重大变革,人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全球视野下的合作更加密切,竞争更加频繁,全球治理人才在当代世界格局下发挥的作用极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随着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急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新时代下的卓越人才需要同时具备科学素养和全球素养,显然这对新时代下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

科学素养的发展历史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是在195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提出的。最开始柯南特提出 “科学素养”这个术语是针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即他认为每一个学生,无论哪个专业,无论文理,都应该学习科学,从而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形成一些基本的了解。1958年,斯坦福大学科学教育专业的赫德教授,首次把“科学素养”这个词引入基础教育,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有所转换,不是去培养科学家的接班人,而是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他们应该具有科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并且能用这些知识和思维方法指导社会生产实践,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人们真正对科学素养有一个清晰的探讨,是在美国1983年开始的“标准化运动”之后。著名的“2061计划”开始实行,其中阐述了面向21世纪的人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以及学生在学校里完成12年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诸如: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并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2001)。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于1996年正式出台。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武夷山,1995),它明确以科学素养为愿景,规定了学生在各年级段应该达成的学习要求。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教育改革浪潮,科学素养成为全球科学课程的重要理念和愿景。在中国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标准中,也都明确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

全球视角下的当代科学素养框架要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含义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陈述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新的需求。2007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报告,对科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了更加精准的阐述,包括:能懂得自然界的科学解释,并会运用和阐释这些解释;能收集和评估科学证据和解释;能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发展;能有成效地参与科学实践和讨论(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7)。其中,还提出了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八个方面,包括了提出科学问题/界定技术难题;计划和实施研究;发展和使用模型;使用数学、信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思维;分析和阐释数据;构建解释/设计解决方案;参与基于证据的争论;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1)。

深度实践的完成有赖于信息流的逻辑,通过科学的方式获取信息、评估信息和交流信息,这恰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时所历经的思维探索过程。因此,真正高质量的实践绝不能简单等同于动手活动,更不是生搬硬套科学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的某种八股模式和套路,而是引导学生在思维上达成信息流的逻辑,并且能让学生把思维用语言表现出来。

培养策略:科学·英语整合学习

科学·英语整合学习是指以英语语言为交际工具,以科学内容为载体的整合学习模式。通过整合科学学习和英语学习,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对接国际标准的科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首先,科学·英语整合学习,既是跨语言的学习,也是跨文化的学习。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Light Up Science课程为例,该课程由中外方专家合作编写。首先,编写团队在参考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对接了国际上主流的科学课程标准;然后,基于中外的科学课程标准,搭建单元结构表,确定目标主题以及句型词汇;之后,由外方团队基于单元结构表,完成活动素材的编写;最后,由中外双方团队共同研讨确定内容和语言。这样的教材编写模式使得Light Up Science既立足本土,又兼具全球视野,很好地实现了中外科学教育文化的融合。

其次,科学·英语整合学习,既是跨学科的学习,也是跨思维的学习。用英语语言来学习和交流科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专业的术语词汇,更因吸纳了英美等国家在科学教育中的先进理念,从而承载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在Light Up Science课程中,尤为强调科学本质和探究理念的引领,概念陈述清晰明确,动手实践内容丰富,让学生在掌握科学关键词和关键句型的同时,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比如Light Up Science 6B Unit 2“ Living Together”这个单元,包括三课:动物依赖植物;植物依赖动物;生活在一起。其中涵盖的科学概念包括:动物依赖植物作为食物、遮蔽处等;植物依赖动物为其传粉和传播种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依赖。学生在建构这些科学概念的过程中,要使用观察、分类等科学技能,同时形成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爱护心理。

再次, 科学·英语整合学习,既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引领,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塑。基于英语语境下的科学学习,以增进交流、表达看法、动手实践为着重点。有一位学生说道:“我非常喜欢双语科学课,它让我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达到了英语学习的目的。比如最近我们学习了光和影子,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有趣的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个活动,我们还学习了light,shadow,move等单词。在我们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英语能力就提高了。” 科学·英语整合学习不仅能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科学和英语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我国培养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武夷山.1995.美国制订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标准[J].中国科技论坛,(2): 64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2001.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7. Taking Science to School: Learning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Grade K-8[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1.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 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张颖之,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开设物理学史对高校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