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等别的粤北山区耕地保护研究

2018-01-08 14:39谭朝艺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耕地保护

谭朝艺

摘要 本文以仁化县作为样点,结合粤北山区区域概况,采用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技术方法评价和研究粤北山区耕地保护情况,以期为加强山区耕地“质”与“量”的保护、切实提升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 耕地质量;耕地保护;广东仁化;粤北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291-03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Renhua County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neral situation of mountainous area in northern Guangdong,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tatus were evaluated and researched in mountainous area of northern Guangdong by using related technical method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so a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mountainous area and provide basic support to increas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Key words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quality grade;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Renhua Guangdong;mountainous area of northern Guangdong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下和农业综合比较利益相对低下的经济市场驱使下,大量优质良田不断被侵占和抛荒,耕地资源保护和城乡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甚至全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落实耕地数量占补平衡的同时,客观评价耕地利用率、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等以及掌握耕地资源的质量变化,对加强山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以及合理利用山區耕地资源有积极意义。

以往耕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数据保护建设方面,针对山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粤北山区地处长江、珠江水系分水岭的南岭中段,区域耕地面积约占广东省耕地面积40%,也是广东省耕地资源的重要分布区。仁化县是广东省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县之一,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仁化县作为研究区域,针对近年来的耕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为今后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1]。

1 基础数据和研究区域概况

1.1 基础数据

本研究采用的基础数据是仁化县经第二次土地调查后变更的2010年和最新的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期间的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成果以及耕地增减流向统计数据。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实地情况,但鉴于涉及部分保密数据,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将按照统一系数进行修正处理,且不影响数据使用的真实性。

1.2 研究区域概况

粤北山区顾名思义是指广东北部,按地理位置划分,包括韶关市、清远市;按经济发展划分,包括韶关市、清远市、梅州市、河源市和云浮市。综合考虑以上5个城市的经济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本文采用经济发展划分下的粤北山区范畴。

仁化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和台地占10%,是传统农业小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以劳动力输出为主。根据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全县耕地总面积分别为24 840.95 hm2和25 397.20 hm2,占土地面积的9.72%和9.93%,耕地构成包括水田、旱地和耕作层未破坏的园地、林地等可调整地类(表1)。

2 耕地质量评价参数

2.1 分等因素指标区

指标区是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分等因素体系一致的区域。参照《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等技术规程,结合仁化县所处的粤北山区的地貌特点与耕作制度,将研究区域视为同一耕地分等指标区,即省级二级区。

2.2 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

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28407—2012)附录B的要求,结合粤北山区耕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确定粤北山区耕地质量评价采用的标准耕作制度及指定作物,指定作物有早稻、晚稻、中稻、秋甘薯、花生,以晚稻为基准作物(表2)。

2.3 分等因素及其权重

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28407—2012)附录C的要求,选取有机质含量、pH值、灌溉保证率、田面坡度、耕作层厚度等10个评价因子作为评价区域的分等因素。根据粤北山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仁化县不同地貌类型和评价因素影响作用的程度,并征询和综合了有关专家意见,确定了仁化县为样点的粤北山地丘陵区评价指标因子权重(表3)[2-3]。

2.4 其他基本参数

2.4.1 产量比系数和生产潜力指数。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28407—2012)附录 D和仁化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确定仁化县所处的粤北山地丘陵区水稻、甘薯、花生产量比系数分别为1.000、0.661、1.997;水田早稻、中稻、晚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分别为1 194、2 374、1 724,旱地秋甘薯、花生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分别为2 290、653。

2.4.2 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利用系数是反映当地实际产量与作物在该区域的最高产量之比。本研究采用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过程如下。endprint

(1)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Y=ΣYj·βj。

式中,Y是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Yj是第j种指定作物的实际产量;Βj是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2)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最大标准粮单产:YMax=ΣYjMax·βj。

式中,YMax是最大标准粮单产;YjMax是第j种指定作物的最大单产;βj是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在此基础上,计算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KL为KL=Y/YMax。

2.4.3 土地经济系数。土地经济系数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管理、经营和市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反映农用地生产效益的分等评价参数。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与农用地分等试点所采用的方法相同。其计算公式为:KC=a/A。

式中,KC是样点综合土地经济系数;a是样点综合“产量一成本”指数;A是县域内最大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2.5 分等因素分级与量化

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等技术规程的各分等因素的分级标准,结合土壤普查、农田水利等资料,对选定的10项分等因素进行等级划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记分规则表的编制要求,对水稻、甘薯、花生等指定作物对分等因素的适宜性,对分等因素作进行分级与赋值,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2.6 分等单元

分等单元是耕地质量分等的最小空间单元,根据有关技术要求,分别以2010年和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图为基础提取评价地类,参阅土壤普查、农田水利等资料,结合评价地块的空间分布等实际,采用地块法划分评价单元划分分等单元[4]。

3 耕地质量等评价过程

3.1 耕地质量等指数的计算

3.1.1 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在上述参数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分等因素指标分值等参数,采用因素法计算自然质量分,通过自然质量分再乘以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得到自然质量等指数[5]。其中,自然质量分计算公式如下:

CLij=■

式中,CLij是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Wk是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i是分等单元编号;j是指定作物编号;k是分等因素编号;m是分等因素的数目;fijk是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

(1)指定作物自然质量等指数按照如下公式计算:Rij=αtj·CLij·βj。

式中,R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αt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CL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2)分等单元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Ri=ΣRij。

式中,R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R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仁化县耕地自然等指数在3 006~4 959之间,其中,水田指数在3 006~4 959之间,旱地指数在3 015~4 910之间。

3.1.2 耕地利用等指数。耕地利用等指数是在耕地自然等指数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系数进行修正而得[6]。

第j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Yi=Σ(Rij·KLj)。

式中,Yi是第i个分等单元耕地利用等指数;Rij是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KLj是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计算结果显示,仁化县耕地的利用等指数在1 391~2 605之间,其中水田指数在1 595~2 410之间,旱地指数在1 391~2 605之间。

3.1.3 耕地经济等指数。耕地经济等指数是在耕地利用等指数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经济系数进行修正而得[6]。

第j种指定作物的经济等指数计算公式:Gi=Σ(Yij·KCj)。

式中,Gj是第j个分等单元的耕地质量等别指数;Yij是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质量利用等指数;KCj是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经济系数。计算结果显示,仁化县农用地的经济等指数在1 280~3 088之间,其中水田指数在1 497~2 550之间,旱地指数在1 280~3 088之间。

3.2 国家级等指数转化与等别划分

通过样点单元等指数结果,按照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广东省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转换规则:①国家级自然等指数=广东省级自然等指数×1.615 3+245.28;②国家级利用等指數=广东省级利用等指数×0.867 5+532.07;③国家级经济等指数=广东省级经济等指数×1.050 0+780.03。

依据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国家自然等以自然等指数是<400为15等,400分1个等别间距和400分为1个等别值域划分;利用等和经济等则分别以等指数是<200为15 等,200分为1个等别的间距和200分为一个等别值域划分。国家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均为15个等别,1等地为最优,15等地为最差。

3.3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经上述测算,仁化县国家自然质量耕地等别在3~8 等之间,4等所占比重最大;国家利用等在2~9等别之间,3等所占比重最大;国家经济等别在1~9等之间,5等所占比重最大。

从表4可知,2010—2015年仁化县的耕地质量和数量整体平衡,各评价分类下耕地质量中除反映自然状况的自然等别均有小幅度提升外,反映利用和效益状况下的利用等和经济等口径下则各等别有增有减。据有关资料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在2010—2015年期间通过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面积1 461 hm2,自然等在4~7等之间;二是此期间完成了高标准农田等农田整治工程面积12 447 hm2,平均质量也提高了1个等别;三是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此期间仁化县质量等别占补不平衡的还存在126 hm2的缺口,主要是3~5等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缺口相对较小;四是由于内部区域土地活跃度的不均衡,在空间区域的此升彼降下可实现县域总体平衡。endprint

4 结论与建议

以上采用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全国统一的编制耕作制度,在测算地区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综合实际土壤、地形、土地利用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测算的不同利用属性下的质量等级,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耕地自然和利用状况的质量。综上可见,以仁化县为样点的粤北山区,近年来通过实施园地山坡地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土地整治工程补充了耕地面积,改善了田间沟、路、渠等基础条件,同时也使得局部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一定的改良。引进农业种植大户,推动了经营利用水平和经济收益水平的提升,部分耕地质量有所提升,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相对较好地控制耕地面积的流失,较为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但是,通过监测和调查也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地块零散的、交通、灌排等基础条件不好的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甚至被抛荒;还有一部分在农业经济比较利益不高的驱使下,农户自发的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在日益增多。

未来应适当加强对耕地耕作与质量的监管,科学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壤培育,提升耕地质量,从而保证在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同时,能够提升耕地质量,进而保证粮食安全[7-13]。

5 参考文献

[1] 韦乐章,邓南荣,吴志峰,等.粤北山区地形因素对耕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8(1):76-83.

[2] 王占岐.农用地分等中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系数的探讨: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8(4):18-21.

[3] 姜广辉,赵婷婷,段增强,等.北京山区耕地质量变化及未来趋势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0(10):304-311.

[4] 林和明,肖北生,陈旭飞,等.粤西南丘陵山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变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12):202-206.

[5] 陈亚恒.占补耕地数量-质量折算方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6] 吴茗华,胡月明,黎诚.基于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的县级农用地分等更新研究:以化州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7):213-217.

[7] 潘学锐,隆建,汪涛,等.浅析岩溶丘陵低山区坡耕地整理:以重庆市涪陵区丛林乡黄毛垭口土地整理为例[J].甘肃农业,2006(9):251-252.

[8] 滕磊.半岛丘陵地区县域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4.

[9] 韦仕川,熊昌盛,栾乔林,等.基于耕地质量指數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8):249-256.

[10] 牛海鹏,张杰,张安录.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分析及其政策路径[J].资源科学,2014,36(3):427-437.

[11] 雍新琴,舒帮荣,陈龙高,等.耕地保护县域补偿机制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9):1863-1870.

[12] 陈美球,吴月红,刘桃菊.基于农户行为的我国耕地保护研究与展望[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66-72.

[13] 吴泽斌,刘卫东,罗文斌,等.我国耕地保护的绩效评价及其省际差异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785-1793.endprint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耕地保护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