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西远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多方面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素质教育要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是让学生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是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代表着现代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素质教育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操作层面上,素质教育却表现得举步维艰,甚至是休克待救。素质教育之殇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是谁要实施素质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就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形式,要求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旨意,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职责。为教一任,兴教一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考核中,就包含着教育业绩的选项。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人民办教育,更多的还是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的。人民政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但在以GDP增速为主要政绩的社会背景下,地方政府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素质教育渴望着地方政府实实在在的重视与担当。
二、是谁在实施素质教育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政府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责任,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在真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责任又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广大人民教师来具体完成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師既教书又育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品德。但由于受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影响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限制,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时常存在着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叫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让素质教育为“应试教育”让道,岂不悲哉?
三、是谁让素质教育脱离正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社会对教育的渴求,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所在。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总是带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有色眼镜来审视基础教育,想当然地在“升学”和“人才”之间画上了等号。于是,升学率、及格率、平均分等考试指标屡屡成为政府考核学校的硬性指标,优生数、及格人数、指标人数等一连串数字,成了教师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差生可以视而不见,辍学学生被视为减轻负担,为考核而考核的不合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变成了“数字”教育,把素质教育工程变成了“数字教育”工程。正是地方政府的错误导向和缺乏远见,让素质教育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成了名不副实的素质教育。
四、如何评价“应试”氛围笼罩的素质教育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素质教育思想还是能被一些人所接受的。一些学校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职业类学校和应用型院校实施的校企结合及前校后厂等模式,都是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益。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指挥棒的导向魔力有增无减,考试成绩在考核指标中所占地位举足轻重,谁的考试成绩占优,谁的考核分数就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也就在所难免了。
“教”而优则仕。为考而教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偏离素质教育正轨的。
必须承认,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素质教育的好多效果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体现出来。没有考试,素质教育的效果也是不好评价的。可是,过份强调考试的教育并不是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算伪素质教育。可悲的是,我们的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还在为伪素质教育点赞,还在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为伪素质教育推波助澜,尤其以乡镇一级的中心学校特别突出。
五、为什么优秀人员不愿从教
“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多年以来,人代会、政协会等会议对此议题一点儿也不少,甚而至于是年年都讲,年年都提。可是,由公务员领头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有谁愿意屈居第二呢?每年都可以见到一些为考上公务员而沾沾自喜的教坛精英,可有谁见到公务员弃政从教的。卑微的社会地位和缩水的经济待遇,让许多优秀人士对教师职业敬而远之,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缺编问题,一些学校的结构性缺编问题还表现得十分突出。教师不优,何来素质教育之优。基础教育阶段的许多学校就是在教师结构性缺编的基础上超负荷运行的,有的甚至由代课教师支撑着运行。
六、素质教育何时能够步入正轨
不可否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是差异巨大的两种教育模式,是基础教育阶段人们时常议论的教育话题。素质教育就是相比较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应试教育”的矫枉和否定。
素质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应试教育”的重重阻力和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热衷于“数字工程”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更是举步维艰。什么“衡水经验”、什么“昌乐模式”等,老是搅得基础教育从业者找不着北,“应试教育”的辉煌不知成了多少人津津乐道的教学业绩。政府要的是数字,教育主管部门要的是数字,教师追求的是数字,一系列错误的导向让素质教育只能望“数字”兴叹,反倒是“应试教育”变得用“事实”说话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基层政府的错误认知和相关部门失之偏颇的考核制度,一旦地方政府有壮士割腕的勇气来改变过去的错误,相关制度也不要唯“数字”是从,素质教育的春天也就来临了。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能做到吗?
七、谁来管理素质教育
啼笑皆非的是,以县级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间居然匪夷所思地设置了一个所谓的乡(镇)中心学校,据说这是一个代表县(市)教育局管理乡镇范围内教育教学的机构,应该算作是县(市)教育局的派出机构。实际情况是,中心学校在行政上属于所在乡镇,业务上隶属县(市)教育局。相对脱离的双重管理体制,反倒使中心学校在隶属关系上会出现真空地带,两家都管其实是两家都不管,结果是中心学校缺乏权力制约,自行其是。人员超编、考核优先、随意定岗、随意占用公用经费等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用如此不伦不类的机构来管理素质教育,岂不悲哉?
八、画苹果的启示
坊间流传,中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是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线条去画。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是让学生拿着苹果凭想象力去画。起初,中国学生画出来的苹果要逼真得多。慢慢地,美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现出来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只有真正培养新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素质教育。从这一点看,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的确确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