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坡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自古至今,南阳就是一个如此这般山清水秀的美丽宜居之地。在这样的山环水抱之中,横卧南阳城西的卧龙岗,以其藏龙卧虎、气定神闲的超然和大度,吞吐着天地之间独特的大气、英武与智慧。东汉末年,生逢乱世,群雄并起,一代英杰诸葛亮从家乡山东琅琊一路流浪至此隐居求志,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得遇名主,方才横空出山,潜龙腾渊,功分三国,流芳千载。一千多年后,青年才俊李远有幸长期工作于卧龙岗,身心浸泡卧龙岗的秀美风景与厚重文化,耳濡目染诸葛亮的高深韬略与高洁道德,他便有了探源卧龙文化的强烈冲动,便有了挖掘诸葛精神的不竭动力,真可谓:“情结卧龙岗,文系诸葛亮。”李远通过经年卧龙岗上的寻觅华章,便有了他这些有关卧龙岗和诸葛亮的文化散文,便有了他这本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版),为了解卧龙岗文化的读者和游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
在这本文化散文集中,李远作为一个年轻的作家,总是心怀无限的对卧龙岗和诸葛亮的热爱、深情和敬仰,力图用饱蘸史实、文化抑或诗意之笔,向读者呈现出卧龙岗的风物原貌和诸葛亮的精神特质。其上篇《武侯春秋》和下篇《草庐夜话》写人,就是写亦人亦神的诸葛亮,这里的诸葛亮是精气神灵浸透卧龙岗的诸葛亮;其下篇《卧龙胜景》写景,就是写一步一景的卧龙岗,这里的卧龙岗是每一处景观都彰显着诸葛亮耕读遗迹、千古风流的卧龙岗。
李远写《武侯春秋》,大都是别人眼中、心中的诸葛亮,借以衬托诸葛亮的伟大。诸葛亮之伟大,除了他的文治武略之外,皆因他的为国为民经典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权私祭诸葛亮,体现了他对诸葛亮品格才识的敬仰佩服;李兴撰写《祭诸葛丞相文》,表达了他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歌颂;李白赋诗卧龙、刘禹锡盛赞诸葛庐、岳飞手书《出师表》等,无不呈现了这些文坛泰斗、英雄豪杰对诸葛亮卧龙精神的由衷钦敬;元仁宗御赐“武侯祠”、明钦宗钦定“春秋二祭”,新中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武侯祠或引用武侯名言论述为官之道等,说明历朝历代国家高层对诸葛精神的赞许和倡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成为忧国尽忠、忠诚担当、敬业奉献的千古名言,为历朝历代文臣武将所信奉和躬行。
李远写《草庐夜话》,写的是诸葛亮的学识和品格。诸葛亮耕读卧龙岗,积淀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具有非凡的平天下、治国家之才,草庐一对,功分三国,名彪千秋。诸葛亮也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其出师二表、《自表后主》、《诫子书》等论著,展露其为国尽忠、淡泊宁静、不慕虚名、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一个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心品、人品的有機统一。他的这种为人处世的高尚品质,足为后世学习之楷模。
李远写《卧龙胜景》,皆饱蘸情感,武侯像、三顾桥、石牌坊、卧龙潭、大拜殿、诸葛庐、古柏亭、宁远楼、关张殿、读书台、汉碑亭、龙门照壁、卧龙书院等,这些武侯祠内的一草一木一景,在他的笔下无不描写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无不沾染着诸葛精神和卧龙文化的厚重与清亮,徜徉一篇篇文字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与这些景物情景交融、同频共振的心律。眼中带情感之事物,皆能转化为文中带情感之词句。
李远的这些文字,还体现出他治学的认真与严谨。写卧龙岗、写诸葛亮,他史海钩沉、寻章摘句,精心引用了许多名人吟咏卧龙岗和诸葛亮的诗文、联句,每引之处均有明确出处且极为准确、精到。这是李远这些文化散文之所以显得厚重的重要因素。
对我而言,我最喜欢的倒是李远那些更具个人色彩、融注浓厚个人情感的文化散文,如《荷叶田田卧龙潭》《东汉飘来的雪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诸篇。这些为数不多的散文,写得随意随性、信手拈来而又极具情怀,写得诗意纵横、情感饱满而又洋溢着浓重的文化气息。卧龙岗文化与诸葛亮精神,在这样一些散文中倒显得更为灵动、鲜活而耐人品味。这也许才是文化散文的真正写作方向。
李远的这些寻踪卧龙岗文化和诸葛亮精神的散文,只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向度。相信在未来的写作历程中,他的创作领域、视野和作品的深度、厚度将会不断跃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