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明
在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电视剧里,我看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随着剧情的推进在悄然地博弈:
沈星移:典型的小康二胎家庭孩子,优秀的哥哥在世时,深深地活在优秀的哥哥的阴影里。
吴聘:专制集权家庭出身,受过良好教育的“富二代”。
周莹:出身贫寒,跟随老爹走南闯北卖艺,放养式的单亲家庭娃。
在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家庭教育。
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是否具备优秀的品质。分析一下三位主角就会发现,论人生事业上的成功,一定,也必须是周莹这样的孩子才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最容易遭遇的就是“比较”的问题。
假如一个孩子懂事、体贴、能干、不惹麻烦,恰恰符合了人们对“好孩子”的定义,势必会引来父母的“偏心”。
父母的爱尽管无私,但也是有“功利性”的,潜意识里总会有比较和偏爱。
而早期的沈星移恰恰成了“能力比较弱”的那个娃。
大哥沈月生精明、能干、有智谋,早早就成了父亲生意上的得力助手和预备接班人。
而沈星移却是一个十足的街头混混,整天吃喝玩乐,不学无术,甚至不惜花五百两银子,只为听一个女子唱一首小曲。在他被父亲痛打后,喊的是:“为什么我在外面是响当当的人物,而在你面前却什么都不是?”其实,他的这些“无作为”行为和自暴自弃都是对父亲偏爱的潜意识的反抗。
听听沈星移父亲训斥儿子的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你大哥8岁就过目不忘了,可看看你自己,连家里做什么生意都不知道。”
“你大哥要是还活着,该多好,我就不用跟你这个败家子生气了。”
一个总和兄弟姐妹进行比较的孩子,会体验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被剥夺的伤心,甚至是愤怒。
这些经常被父母拿来比较、贬低的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
1.性格很敏感,爱焦虑、嫉妒,脾气暴躁,遇到挫折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陷入困境。
2.自尊心低下,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很低,会在心底认为“我不好”“我不行”“我是不配被爱的”,而同时自信心的不足也让他们难以接受挑战。
在心理学中,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我激励能力”。而这些孩子恰恰缺乏这种能力。
即使后来沈星移因为爱情而调整自己的状态,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重新获得了父亲的关注,但这其中的痛苦裂变十分艰辛。
不过他是幸运的,而很多受伤的孩子没有这种“幡然醒悟”的幸运,结果沉沦一生。
所以,有两个孩子的父母请一定做到:
不要当着一个孩子打骂另一个孩子;
孩子打架,在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插手;
不要总让一个孩子让着另一个孩子;
尽量给予孩子们平等的爱,独特的爱。
吴家东院大少爷吴聘是这样的:家境殷实,知书达理,性格温柔,饱读诗书,爱护妻子,有能力又有颜值。
难怪很多女性感慨,吴聘才是婚姻里男人该有的模样。
但吴聘的人生隐藏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他太听话了。
太听话就会导致性格懦弱,做事保守,创新能力弱,进取心差。
这跟他的家庭教育和氛围有很大关系:
传统大家庭,父亲吴蔚文有能力又强势专断,母亲无能懦弱,导致吴聘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不该做的生意不做,不该办的事不办。吴聘很像我们身边那些学习好、有礼貌、懂事的乖孩子。
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很好,但却特别不好。
因为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多地参与了每一个成长细节,被要求最多的就是“要听话”,不然就会受到惩罚。
从小时候的他要读这样的书,穿这样的衣服,考这样的学校,到长大后的他要选这样的工作,要跟这样的人结婚,要生几个孩子……
他们就像一棵小树,父母手里握着一把剪刀,随时修剪新冒出的那些不合规矩的枝杈。
于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缺乏一个孩子该有的任性和放肆,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
一个样样都被称赞的孩子,其实是很可怕的。
所以,吴聘虽然美好,却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勇气这种成功必需的珍贵品质。
他的生意做得中规中矩,就像他的为人处世一样,不敢冒险。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要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有两个朋友向我抱怨,她们的孩子夏天要穿着羽绒服出去玩,讲道理和恐吓都不管用。
我听了哈哈大笑地说,那就让孩子穿着出去了。如果很热,他受不了,下次肯定不会再穿了。如果感觉还不错,那么那将是他的一种很特别的体验。更说不定长大后,因为这种体验,他真的会发明出一种自带调温系统的羽绒服呢?
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尝试的勇气,就是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
他们不需要事事都听父母的话,但是一定得认真听听自己的话。
这样的孩子,未来才有无限可能。
我们为什么喜欢周莹?
绝不仅仅是因为她凭借一名弱女子之力,成为陕西女首富。而因为她是一个鲜活的人。
这种鲜活在她身上,就是好玩、有趣、善良、重情义,不循规蹈矩,敢想敢做,敢爱敢恨,有天赋又有情商,更难得是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儿。
虽然从教育角度分析她的成长环境是最不幸的:
从小被遗弃,成为他人的养女。父亲爱玩好赌,不怎么管她。走南闯北,居无定所。
虽然她爹周老四看似特别不着调,却给了她另一种安全感。
周莹问:“爹,我们有家吗?”
周老四答:“在哪儿能睡着,哪儿就是家!”
这种安全感是很野性的,它让周莹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乐观面对。
比如面对吴家东院的没落和一筹莫展的婆婆,周莹说:“这式易堂的大印怎么没用?可以当镇纸,当砖头防贼,还能垫桌子用。这大当家的我可以不当,但是这银子我必须给要回来。”
这种在挫折中还能讲笑话的能力,是很多成功者的人格魅力。也是它让周莹超越吴聘和沈星移,超越大多数男人,成就一番大事业。
社会学家总结一个人能成功的要素,就是智商、情商和逆商。
而从周莹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更多鲜活的教育启示:
给孩子的教育,永远不要“太满”。
见过一个小男孩,很想要一个同伴玩的红皮球,妈妈怎么也不肯买给他。
这个妈妈搂着他,柔声细语地跟他解释,要攒钱去巴黎看埃菲尔铁塔,去伦敦看大座钟……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
孩子小声地抽泣着,被冗长的大道理紧紧包裹着,十分无助。什么环球旅行,他现在只想要一个小小的红皮球带来的幸福感觉啊。
父母不懂教育不好,但“太懂”教育了,会牢牢将孩子锁住。给孩子的教育太满,就会像吴聘一样,将他局限在一个框子里。在这个框子里,他很圆满,但出了框子,会很茫然。
而周莹的教育充满了“无作为”,父亲给了她更大的自由空间,她可以哈哈大笑,可以四处闲逛,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她看尽了世间百态,充满了对其他人的同理心。
画画讲究留白才有美感,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接地气”。
好的教育不仅是把孩子高高托向天空,而更应该教会他们俯视脚下的土地。
带孩子去高档餐厅吃饭、去国外旅行、去博物馆参观,可以增长见识,但带孩子去菜市场、去超市、去早餐铺,让他们辨识各种蔬菜、水果,听听各种腔调的吆喝声,感受人间的烟火气息,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加鲜活的教育。
很多孩子聪明、乖巧、文静,看上去很好,但细细一看,眼神里充满了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冷漠,毫无生机。
家长说的“你只管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话害了多少孩子。
刘烨的妻子会给诺一和妹妹穿上最普通的衣服,而不是将他们包裹在生硬的华服里。
李亚鹏每年都带着李嫣到老家祭祖,讲一讲祖宗的事迹,包一包饺子,喝一喝茶,吸一吸故乡泥土的芬芳。
而《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周莹更是接足了地气,看惯了世态炎凉,才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
所以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自由地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一个不被父母拿来比较的孩子,一个在规矩之外拥有内心自由的孩子,一个看过、听过、闻过、摸过、感受过鲜活的孩子,又何愁不是未来的大赢家!(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致力于儿童心理教育及现代家庭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