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桑怡 章静 常立阳⋆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应用
王超 桑怡 章静 常立阳⋆
目的 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根据实施的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清CRP。结果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疼痛和精力维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和血清CRP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 生活质量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CM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the symptoms and life quality of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Methods 50 case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from June 2013 to Decem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25)and observation group(n=25)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measures. Compare TCM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and serum CRP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physical pain and energy dimension of the life quality score of the group were signif i 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and serum CRP in TCM were signif i 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CM can signif i 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CM Ulcerative colitis Quality of life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临床常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为11.6/10万[1]。临床护理路径(CNP)是医护人员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针对一类特殊患者制定的住院护理模式,结合患者诊断相对应的常规护理计划,指导护士有计划、主动的工作,并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主动参与护理工作[2]。本文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UC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消化科住院UC患者50例,纳入标准:符合UC诊断[3],包括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年龄18~70岁;疾病处于活动期,病情程度包括轻度、中度。排除爆发型UC;伴有肠结核等感性疾病;合并肿瘤、精神疾患;妊娠、哺乳妇女;病情重度活动。采取常规护理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4±7.1)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6年。初发型3例、慢性复发型14例、慢性持续型8例。采取中医临床护理路径25例,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2±9.6)岁。病程1年~9年,平均5.8年。初发型4例、慢性复发型13例、慢性持续型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一般护理(饮食、休息等)、心理指导、用药护理、口头宣教或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中医临床路径进行护理,由主管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具体方法如下:(1)入院当日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主管医师和护士、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发病与饮食或情绪的相关性,心理社会情况,评估患者和家属对本病的认识,按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指定相应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根据表格逐项完成中医临床护理。(2)入院2~10d,向患者讲解UC相关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如进行肠镜检查前,给予患者充分讲解注意事项和配合方法,在检查完毕后向肠镜医护人员详细了解术中情况,并告知患者,以消除患者疑虑。饮食方面,根据中医证型给予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如健脾止泻:薏苡仁、粳米、莲子;健脾益气:山药、大枣等。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及进展多被认为与机体免疫有关,目前有研究者认为食物不耐受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4],故本路径指导患者进行3d饮食日记记录,不仅要求记录每餐的饮食种类,还对进食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根据记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患者的不耐受食物种类,从而进行更好的饮食指导。情绪方面,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焦虑、不安情绪,帮助其建立牢固的家庭支持系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中医外治法:取双天枢、足三里穴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30min/次,1次/d,达到理气止痛,提高胃肠功能,增加机体免疫力。取心、肝、交感、神门穴进行耳穴埋豆,按摩3~5次/d,1~2min/次,以镇静助眠,缓解焦虑。(3)出院时评价患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饮食知识、药物知识,以确保患者在出院后也坚持科学的自我管理护理,指导其出院后仍需要多休息,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复诊,并在患者出院后1周进行电话回访。住院期间患者主要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及俞氏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于入院和治疗10d后(或出院)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清CRP)、健康状况问卷调查(SF-36)。(1)临床症状评分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5]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按照症状轻重进行分级,分为4级,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重。证候疗效计算公式 =(治疗前症状积分 - 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症状积分 ×100%。患者入院和治疗10d后(或出院)分别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治疗前后积分变化以判断疗效。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达95%~10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稍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SF-36量表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力、躯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状况等8个维度。为了便于比较将各个维度的原始分,按量表转换公式进行转换:各维度转换得分=[(原始分-可能最低评分)×(可能的最高评分-可能最低评分)]×100分,并录入数据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后临床症状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CRP比较 治疗前两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均有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CRP下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分,(x±s)]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多认为与免疫、遗传、感染、饮食及情绪等因素有关。中医则认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引发本病[7]。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病年龄轻,且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常伴随患者一生,73%的患者表示该疾病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本临床护理路径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部分维度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减轻患者的躯体疼痛,增加精力,以减轻不适带来的精神刺激对疾病的影响。据报道,UC患者在病程的任何阶段均有可能发生疾病相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其中18%~62%患者体重下降,26%~50%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80%患者存在贫血[8]。因此在饮食方面作者结合传统中医进行个性化的有效措施,包括中医食疗,如药食同源的黄芪、茯苓、薏苡仁等。同时配合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治疗,通过对天枢、足三里穴进行低频脉冲电治疗进行穴位刺激,改善胃肠功能。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也是大肠之募穴,主通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刺激天枢穴可调节胃肠道功能,消除或减轻肠蠕动功能失常所致的便秘和腹泻[9]。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功效。有研究显示,刺激足三里穴可显著改善肠黏膜通透性,抑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降低肠道损伤[10]。
UC患者存在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及恐惧。因此,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时加强对UC患者的心理疏导护理,及对本病的宣教,使其对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家属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信心。作者结合中医特点,为患者进行耳穴埋豆,以缓解其焦虑情绪,达到镇静助眠作用,部分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改善。
[1] 郑加驹, 史肖话, 郭志荣. 我国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中华内科杂志, 2009, 4, 48(4): 344-345.
[2] 李益民, 冯惠春, 国秀娣. 我国护理临床路径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4(29): 163-164.
[3]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5-47.
[4] Chahine B G, Bahna S L. The Role of the Gut Mucosal Immun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lerance Against Allergy to Food.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 10(3): 220-225.
[5]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5): 527-532.
[6] 郑莜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29-134.
[7] 王希利, 彭艳红, 孙明棉.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认识. 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5): 572-573.
[8] 李宁, 于健春. 临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北京: 人民军医出 版社,2011: 99-102.
[9] 蔡俊丹,颜汉文.电针刺激天枢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肠内与肠外营养, 2014, 11, 21(6): 355-357.
[10] 杜明华, 罗红敏, 赵增凯. 电针足三里穴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通透性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4, 3, 21(2): 117-121.
310007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