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海洋大学 马金
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的高校保密工作研究现状分析
文/上海海洋大学 马金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方法,从文献历年发文数量变化、文献主要发文机构分布、主要作者、主要期刊源统计等方面,对近几十年来高校保密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
高校;保密;文献计量
在高校努力建成世界和国内一流水平大学的愿景下,高效保密工作也随之推进和发展。近年来,国内学者在高校保密工作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为高校保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文献是研究课题现状重要的总结来源,在总结某一研究方向动态的研究方法中,文献计量的方法是可视化研究主题现状的有效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主题文献综述中应用广泛,但在人文科学尤其高教研究领域应用较少。本文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为基础数据来源,通过研究高校保密研究领域文献的数量、质量等特征,为高校保密工作者进一步开展高校保密研究提供参考。
以“题名=保密并且题名=高校”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两大主流数据库中检索文献,时间选择为1989年至2016年,匹配设置为模糊匹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检索出226个结果,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共检索出279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7年9月12日。本文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的检索记录为文献计量源,聚焦“高校保密”主题,从文献历年发文数量变化、文献主要发文机构分布、主要作者、主要期刊源统计等方面,对近几十年来高校保密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
(一)年间发文数量分布。1989至2006年,标题中含保密和高校的每年文献数量较少,年均3.4篇;2007至2016年,文献数量有明显增加,年均文献数量达到21.7篇。2007至2016年年均文献数量是1989至2006年年均文献数量的6.4倍(见图1)。
图1 1989至2016年发文数量分布
(二)主要发文机构和作者分析。1989至2016年,文献数量在2篇以上的高校有20所,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3所高校的文献数量达到8篇(见图2)。以发文3篇及以上者为高产作者,可以看出,在高校保密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数量较少,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者仅有7人(见表1),绝大多数研究人员仅发表过1篇相关论文,研究人员比较分散。高产作者的主要研究主题以科研保密和保密风险为多,保密教育也有少量涉及(见表1)。
图2 主要发文机构统计
表1 主要发文作者和研究主题
(三)期刊分析。1989至2016年,相关论文主要刊载于《保密工作》《办公室业务》《保密科学与技术》《中国高校科技》等有关保密和办公室工作相关的期刊中,上述四种期刊共刊载40篇论文,占据所有期刊刊载论文总数的14.3%(见图3)。
图3 主要期刊发文量统计
通过对检索论文发文年度的分析,可以了解高校保密工作研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从检索论文年间的数量分布可以看出,高校保密研究的论文数量呈连续、整体递增的趋势,并在2007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论文的作者分布能反映某类研究的集中程度。从研究结果看出,在高校保密研究领域高产作者数量较少,研究人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或者研究团体。作者机构的分析能够清晰地了解相关研究的主体分布,高校保密工作研究的高产作者主体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主要代表,这或与高校为军工类高校有关。对论文期刊的分布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论文的研究阵地以及研究水平。研究发现,《保密工作》《办公室业务》《保密科学技术》等与高校行政办公密切相关的期刊为该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从文献载体和知识传播等层面促进了高校保密研究工作的发展。高校保密工作的研究主题以科研保密、保密管理居多,并涵盖保密教育、涉密风险等很多方面,研究方法也不仅限于制度层面和经验积累,有作者也把“神经网略”“机器学习”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方法引入到高校保密工作风险的预测研究当中,丰富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计量和阅读,笔者认为,高校保密工作应做到如下几点:1.进一步健全或优化学校保密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认真落实保密责任制。2.继续加大保密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培训,可将保密教育作为高校各党支部会议的学习主题,切实增强教职工的保密意识。3.加强网络保密管理,严格遵守“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的工作原则,定期开展网络保密自查和自评工作。4.加强涉密人员各保密环节的管理,做好岗前审查、在岗培训、离岗脱密管理,经常关心涉密人员的工作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保密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建立保密工作长效机制。
[1]袁润,李飞.基于文献计量的泛在图书馆研究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5(03):61-65.
[2]韩志兵,李艳,吴介军等.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校涉密项目风险预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08):32-34.
[3]韩志兵,李艳,平原等.基于多主体系统的高校保密项目管理建模[J].微处理机,2011(0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