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课堂

2018-01-07 04:24喻志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绘图板块深度

喻志安

高考改革的新趋势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包括高中地理学科在内的新课程教学,要逐步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为例,笔者构建多样化的地理深度教学课堂,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一、情境激趣,引领思考型课堂

在导入新课上,教师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也可以课前“设疑”,课尾“释疑”,让人耳目一新。在导入课前时,教师播放与东北松原地震相关的新闻视频,巧辟蹊径地对资料进行了技术处理:新闻后段专家分析地震原因时,只有图像没有声音。如此制造悬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式导入,使得课堂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带着问题进课堂,更是活跃学生思维的着力点。课堂结尾,教师再播放专家分析地震原因的视频,这一有机释疑恰到好处地总结了课堂新知,与课前设疑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就地取材,创建生活型课堂

课前,教师可就地取材,展示学校周边或家乡有关地表形态的图片:沟壑幽深的幕阜山,怪石嶙峋的沱龙峡,峰峦高耸的雷打岩,崎岖绵延的桃花山,顶平身陡的龙虎山……千奇百怪的地表形态,离不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教学资源的生活化处理,让学生们感受到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促使他们积极地观察生活、热爱家乡,使得原本陌生的师生关系变得其乐融融。这样,既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身边的地理”和“生活中的地理”,也成功地实现了课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小组学习,推进合作型课堂

板块的边界类型和宏观地形,是本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能否有效地抓住并突破这一重难点,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教师通过“学生绘图”“展示成果并质疑”“合作探究与释疑”等系列小组活动,层层递进,取得了显著的教學效果。第一步,学生绘图。教师将同学们分成每8人一小组,利用事先制好的六大板块图,要求各组对照世界地图,用不同颜色描绘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并标注相关地理事物。第二步,展示成果并质疑。各小组依次派成员上台解说绘图过程,并提出绘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第三步,合作探究与释疑。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迅速将问题归类,由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释疑。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知识,用不同的思维诠释发现。课堂上,教师不做传统角色上的“蜡烛”,而成为一根小小的“火柴”,充分运用小组学习,让学生们在合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之美。

四、角色体验,打造运用型课堂

在如何加深学生对板块名称、范围的认知环节中,教师可采用“角色体验”式教学。例如,可利用自制的六大板块教具,让各小组代表进行体验。他们上台介绍“自己”的名称、范围,并将其粘贴到黑板上。然后提出问题:赤道穿过哪些板块?从自己所在的县级地域向东出发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的板块有哪些?这一教学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从认识板块到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参与、体验、质疑、思考。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真正实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先学后教,内化洋思式课堂

在教学流程上,教师可设计提前感知、预习并完成相关练习等环节。不仅如此,一位教师大胆创新,提前拍摄学生预习情况,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以及学生的疑问。这位老师将“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成功内化。预习学案中,质疑区的引导语“我有问题问老师”设计比较人性化,细节中凸显创新的智慧。以学带教,以学促教,让学生先思考,先活动,先展示。教师只作“农夫”松土施肥,让学生在科学有序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不做“园丁”修剪枝叶,不用预设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

艺术的课堂,深度的课堂,让人感受教学的精彩;生本教育的理念,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只有构建多样化的地理深度教学课堂,才能实现“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的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绘图板块深度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HTML5 Canvas绘图技术应用
Surfer和ArcView结合在气象绘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