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专栏作家
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近日公映,在《海王》等大片的挤压下,他的这部“青春片”还是吸引了不少影迷的关注。之所以给“青春片”打上引号,是因为《狗十三》除了青春片属性外,还有家庭片与社会片的特征,它是部多层次、意蕴丰富的电影。
在《狗十三》之前,曹保平已经凭借《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佳作,赢得了观众口碑。在观众看来,曹保平是位不甘平庸、敢于在电影里展示人性复杂的导演。因此,在拍摄时间早于《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的《狗十三》当中,曹保平会重点表现什么,这令人好奇。
看完《狗十三》后發现,它仍然保有曹保平作品一贯的“残忍”元素。电影揭示了成年人世界的无趣、虚伪与谎言,以及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充满疼痛的成长过程。父亲与女儿,以及他们各自代表的世界,互为对照,真实映射出家庭这一最小社会单位的运转状况。
离异重组家庭的潜在矛盾,爷爷奶奶隔辈抚养造成的代际差异,二胎带来的情感关系的冲击与纠葛,父辈与子女的交流障碍……这不是仅仅出现在《狗十三》中的电影故事,而是凝聚了社会上诸多家庭的痛处。观众中,身为父亲的人,会反思对孩子的暴力与漠视,而有过类似李玩(片中女主角)与整个家庭抗争经历的人,痛苦的情感体验则容易被再次勾起。
《狗十三》有几幕是惊心动魄的。第一幕是,李玩的小狗丢了,大人们重新抱了一只长得很像的小狗回来。在爷爷、奶奶、父亲、继母反复欺骗,在堂姐也违心帮着“指鹿为马”后,已经发现狗不是同一只的李玩也开始欺骗自己,接受“回来”的小狗;第二幕是,父亲因为李玩喝啤酒暴怒,但却在大人的酒局上,让李玩用红酒向叔叔们敬酒;第三幕是,爱狗的李玩在同父异母弟弟的生日宴会上,面无表情地大口吞食狗肉。
曹保平最终把影片的落点,选择为“和解”与“温暖”。父亲接到前妻的电话,在放下电话后,女儿问父亲他与妈妈是怎么认识的,情绪失控的父亲手握方向盘泪流满面——这是一个很棒的结尾,它彻底纾解了此前的情节给观众留下的积郁,也鼓舞了观众回到现实生活中后,挣脱困境、主动与亲人和解的信心——只要人还有流泪的功能,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父亲的泪水告诉女儿,他依然深爱着她的妈妈,他在家中、在社会上勉力支撑,活得也不容易,在女儿遭遇四面围堵被迫“成熟”时,父亲也每天如大石压顶,生怕自己垮塌。有了同样的苦痛,这一刻,父亲的悔恨与女儿的怨恨,会神奇地转化为爱的力量吧。
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是主角,因为每个角色都对应了社会的一个大群体。如何从这些角色身上看到痛、看到爱,感受到羞愧并产生修正的愿望,是曹保平通过《狗十三》留下的思考题。至于如何解题,想必每个看过该片的人,内心深处多少都有了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