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流域书院文化的开端

2018-01-07 11:04徐义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影响过程

徐义伟

摘 要:星岩书院由北宋名臣包拯创办,是西江流域最早的书院,对西江流域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星岩书院的创办过程和影响进行了梳理,并对包公创建星岩书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星岩书院;过程;影响;原因

星岩书院由北宋名臣包拯治理端州期间(1040—1042)创办,是西江流域最早的书院。星岩书院在传播中原文化、培养人才、移风易俗、改善西江流域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创办星岩书院是当时北宋政府重文背景下,包公力图改变端州状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包拯创建星岩书院

关于包公创办星岩书院,古籍古志多有记载,如明万历《肇庆府志》载:“星岩书院,在宝月台,宋守包拯建,遗址尚存。”清康熙《肇庆府志》载:“县北百步为宝月台。平地突起,望之如台。宋包拯建星岩书院其上。”古籍记载星岩书院的创办者是宋朝著名清官包拯,院址在宝月台。那么包公为什么会选择在宝月台创办书院呢?

包公选址宝月台创办书院,主要是因为宝月台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读书学习。宝月台前依西江,后靠北岭,东有景山岗,西有龟顶山,山护水偎,龙藏气聚,山丘隆起,如月如台。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正适合创建书院、研书讲学。书院大多建在形胜之地,重视自然对人的陶冶,注重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幽静、秀美、宜人的環境,是包公选址宝月台创建书院的重要原因。

宝月台风景特色也是包公选址宝月台的重要原因。《蕉轩随录续录》载:“端州北门外宝月台,四面荷花,星岩拱峙,为名胜之最。”每当池塘荷花盛开,清远溢香,景色怡人,与包公年轻时读书的地方——香花墩有几分相似,是读书学习的绝佳之地。修建书院既是包公教育理念的实践,也体现了包公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特性的向往,表达了他“清心为治本”的志向。

包公除了创办书院,还在端州城西景星坊创建了文昌祠。文昌祠位于“城西景星坊,宋郡守包拯建”。文昌本是天上的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是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读书人期望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对文昌崇祀有加。包公创办文昌祠,是为激励读书人努力学习,效力国家,弘扬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

面对民族众多、州贫民困的状况,包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了端州的教育状况,进一步促进了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加速了民族融合,整个端州的社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志书称“地方千里,不识盗贼,水疍山瑶,向化奔走,恩威并著,岁乃太和,称为神明之政”。

2 星岩书院的影响

星岩书院不仅是西江地区最早的书院,也是广东省较早的书院之一,是西江流域书院文化的开端,它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缩短了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差距。星岩书院建立时就有以儒家文化训化时人的愿景,随着书院的创办儒家文化开始在端州发芽,并最终确立了儒家文化在端州的正宗地位,地处偏僻的端州因此得以融入中华主流文化圈。

2.1 文脉传承至今

星岩书院创办后,虽有废置,但办学的历史长达500余年,宋元时期曾一度是肇庆地区唯一的一所书院,在清末办学达到顶峰,为肇庆最著名的两所书院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书院发展为现在的肇庆市第一中学,文脉得以延续至今。

星岩书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屡遭废置,但都涅槃重生,可以说是风雨兼程、愈挫愈勇。星岩书院的复办,多是由知州、知府主导完成,由《星岩书院历史沿革表》(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除在南宋时期由黄执矩恢复星岩书院外,都是在地方行政长官或政府的主导下完成。这一方面体现了包公作为地方行政长官创办星岩书院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星岩书院的影响力。

清咸丰五年,知府郭汝诚没收观音殿,改办龙图书院,就是为了纪念包公。其实在星岩书院停止办学的相当长时期内,宝月台是以纪念包公的寺庵、包公祠或园林的形式而存在,这也体现了包公对后世的影响。

2.2 官吏效仿,重学兴教

包公以地方知州身份在端州首兴书院,重学兴教,对后任为官者产生了积极影响。星岩书院文脉延续,多赖后任为官者的努力,纪念或效法包公,前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然而,进入明季,随着王阳明心学的传播,书院教育一度兴盛,在肇庆地区相继建立了25所书院,其中只有4所是民间创办,其他21所皆为当地知府、知县或总督等政府官员创办(表2)。肇庆官员重视教育,热衷创建书院,固有很多方面原因,但包公首创之示范作用,也是其中重要原因。

星岩书院的创办带动了肇庆书院文化的兴盛。明代,广东书院数量总数达168所,其中肇庆地区有书院25所。清代,全国可查的书院达3868所,珠江流域约占38%,从康熙至光绪(1666—1901),肇庆书院有73所。由明清两朝肇庆书院数量占广东书院比例可以看出,肇庆地区书院文化是比较兴盛的,尤其清朝端溪书院发展为影响整个广东省的著名书院,肇庆书院文化之盛可见一斑。

2.3 名人雅士吟诗传颂

星岩书院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历代名人雅士的吸引力上。清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星岩书院是以遗址的形式存在,但这并不妨碍有学之士对其的喜爱,来肇文人多会造访书院遗址,其中不乏当时的大儒袁枚、全祖望、梁鼎芬、朱一新等人,且多有诗文留下。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有关星岩书院的诗文近20首,袁枚曾写有文章《游端州宝月台记》,梁鼎芬曾为星岩书院众绿厅题联:“招邀数君子;沉醉万荷花”。不仅如此,当时许多著名学者都曾为复办星岩书院而积极奔走。梁鼎芬曾修治星岩书院旧址轩窗,就而著书,聚徒讲学;朱一新曾为复建星岩书院而积极奔走,后因经费不足而止;曾国藩之侄曾纪渠曾筹集经费七千金,复建星岩书院,但因去任而未成。晚清大儒陶邵学在光绪二十二年任星岩书院主讲,连任八年,培养士风,磨砺“实学”,使星岩书院与端溪书院并称于时。

2.4 促进儒家文化在肇庆地区的传播

星岩书院的创办是端州城破天荒的大事,书院以传播儒家文化为宗旨,因此偏远的端州城从此开始了有规模的儒家文化系统教育,书院教育教化人心,儒家文化在端州地区慢慢生根发芽,并最终确立正宗地位。

包公治端时期,端州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60%以上,就算是汉族群体普通民众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民众文化素质比较落后,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星岩书院创办后,在北宋办学达38年之久,对持续、系统传播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南宋复办后,成为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遗址明朝初年仍存在,传播儒学的功绩是难以估量的。星岩书院和后来逐渐建立起来的地方官学一起,最终确立了儒家文化在端州的正宗地位,地处偏僻的端州逐步融入了中华主流文化圈。

3 创建原因分析

包公创建星岩书院的原因,一是宋朝政府重视书院建设;二是端州当时文化教育状况落后,与中原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

3.1 宋朝政府的鼓励政策,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的政策,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兴文重教,鼓励创办书院,书院讲学之风盛行。

宋既统一海内,战乱渐平,民生安定,文风日起,读书士子纷纷要求读书就学,国家也需要大批治术人才。但是,宋初朝廷还来不及兴学设教,无暇顾及文教事业,也没有充足的财政实力发展教育事业,对民间兴起的书院教育采取了鼓励政策。太宗、真宗、仁宗皇帝都重视书院建设,大力支持渐兴的书院,连续不断地赐田、赐额、赐书、召见山长、封官嘉奖,对书院加以褒扬,“书院之称闻于天下”。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仁宗庆历三年(960—1043),凡84年,兴复创建书院约21所,以“四大书院”为代表的多所著名书院和位居京师的国子学一起,实际构成从地方到中央的官学体系,承担着国家最主要的教育任务。在中原地区兴起了书院建设的热潮,影响遍及全国。

科举录取人数增多,取士范围扩大,激发了天下士子求学之心。

北宋定鼎,社会趋向稳定,急需能治理国家的人才,录取人数成倍成十倍地增加,取士范围也打破门第界线,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寒庶之族、工商阶层登科者比比皆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载宋太祖开宝八年(975)曾下诏:“向着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宋史·选举志·卷一百五十五》载宋太宗言:“朕欲博求俊颜于科场,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得政治之具矣。”宋朝最初的两位皇帝,治国心切,求才若渴,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取士范围,不遗余力选拔人才,为后来的皇帝做了榜样,也激发了天下士子的求学之心,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发展。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中央官办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入学资格降低。表3还只是纸面上的规定,太学实际上已敞开大门,招收“远方孤寒之士”。这对读书求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天下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有了机会,也无疑进一步刺激了对书院的需求。

3.2 包公所面对的端州教育、文化状况,是包公创办星岩书院的直接原因

当时的端州,蛮荒偏远,交通不便,瑶僚聚居,文化贫乏,教育落后,中原官员不愿意到端州任职。

3.2.1 端州荒远

古端州地处岭南,属广南东路,与中原之间五岭横隔,交通阻塞,瑶僚聚居,语言不通,有“杀人祀鬼”“巫覡挟邪术害人”的陋俗,被称为蛮荒之地,文化贫乏。

3.2.2 无官治理,急需人才

古端州属蛮荒之地,官员宁可赋闲,也不愿到广南为官。自秦汉至唐宋,古端州多为朝廷贬谪流放罪官之地,到端州当官,也就和流放差不多。由于广南路缺官严重,北宋时期实行岭南官员“南选”制度,由地方自行选拔“摄官”,没有品级,只权摄政事。“摄官”没有升迁机会,大多无心治理,有心贪婪,广南“无治”。宋仁宗时期实行“荫官”,由朝廷派任广南路的州一级官员,但多为纨绔子弟,知识浅薄,无法管治好岭南,当地百姓有冤有苦无处申诉,民不聊生。端州缺少有能力的官员是端州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3.2.3 文教落后

端州无官学,也无书院,系统培养人才的机构缺失,教育落后,与中原地区书院文化昌盛的景象存在很大反差。《宋史》记载:“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宋仁宗时期官学制度才逐渐建立,而到全国建起完善的官学体系,要等到熙宁年间。端州偏远,历史上从没建立过官学,直至在朝廷开展的兴办官学运动中,端州知军州事朱显之才在端州创办州学,约在1043—1048年间,那已是包公离开端州后的事情。本地人才匮乏,影响社会经济长足发展。

文化贫乏,生产力水平低下,包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改变端州落后的面貌。兴办书院,推行教化是其中重要一环,他希望通过书院教育,培养人才,促进端州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州困民穷的情况下,包公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创办了星岩书院,重视文化教育。星岩书院成为西江流域书院文化的滥觞,它的创办及所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明)郑一麟,叶春及.万历肇庆府志[M].明万历十六年刻本.

[2](清)史树骏,区简臣.康熙肇庆府志[M].康熙十二年刻本.

[3](清)方濬师.蕉轩随录续录[M].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4][5](清)屠英.道光肇庆府志·卷七[M].道光十三年刻本.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猜你喜欢
影响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