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与智慧治理方略

2018-01-07 09:41曾润喜陈创
现代情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

曾润喜 陈创

〔摘要〕[目的/意义]网络舆情已经上升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舆情的治理范式应逐步实现从危机管理向智慧治理的转变。[方法/过程]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入手,梳理网络舆情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特征,并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两方面厘清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机理,提出网络舆情智慧治理的新路径。[结果/结论]网络舆情治理要坚持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预见性治理,实现“治未病”的目标。既要提高非传统安全意识,加强政治安全防范,改善网络舆情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基础;也要借助新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治理的一体化决策支持体系、决策仿真平台、人工智能新范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阻遏网络舆情的不当蔓延,防止其向负面舆论转化。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网络舆情;智慧治理;演化机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11.002

〔中圖分类号〕G203;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8)11-0009-05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and Smart Governan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from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PerspectiveZeng Runxi1,2Chen Chuang1

(1.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2.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Due to 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problems involved i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the governance paradigm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hould gradually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crisis management to smart governance.[Methods/Procedures]Starting from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perspectives,the systematic,complex,and associative features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was examined,and the complex mechanisms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from both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 was clarified,and the new path to smart governan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was proposed.[Results/Conclusion]The governan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foresighted governance of virtual society and real society.It is necessary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strengthen political security prevention,and resolve the basis for the survival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the real society.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grat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the decision simulation platform,the new paradigm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the deterrence of the spread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a virtual society has been eliminated.

〔Key words〕non-traditional security;internet public opinion;evolutionary mechanism;smart governance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如何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关键在于加强潜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预警防控,预先化解社会风险和舆情风险。就网络舆情而言,长期以来,治理的关注点在舆情爆发后的应急管理,对舆情爆发前的预警管理和风险管理关注不够,治理的预见性、前瞻性亟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络舆情潜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预警防控,提高网络舆情的治理水平。

由于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博弈成为常态,为网络舆情的大规模爆发提供了社会土壤;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智慧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1]。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既要考虑固有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基础作用,也要正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叠加效应,特别是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网络舆情数据的动态监测,极大地提升了网络舆情风险的预警能力[2]。借助于新兴信息技术,可以构建网络舆情治理的“风险—危机—应急”完整链条,促使网络舆情治理朝着风险预防、应急与危机管理并重的整合式网络安全治理模式转变,最终实现对网络社会的智慧治理。

2018年11月第38卷第11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Nov.,2018Vol38No112018年11月第38卷第11期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与智慧治理方略Nov.,2018Vol38No111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的特征演化

非传统安全是指非军事因素导致的国家安全问题,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3]。网络舆情是人们在受到互联网传播的事件刺激后而产生的,对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集合[4]。从性质上来看,网络舆情属于民众针对公共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体,其本身并不直接构成非传统安全隐患。然而,由于网络舆情的系统性、复杂性与关联性特征,网络舆情在虚拟空间的复杂演化过程中不只停留于民众的一般性意见讨论。相反,网络舆情经过虚拟社会和现实社會中的利益博弈、多元互动,容易衍生出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方面的新问题,进而成为网络社会治理中的非传统安全难题。

11网络舆情演化的系统性特征

网络舆情演化涉及一个综合性的安全系统,是内、外部各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统一体[5]。一方面,网络舆情的演化包括主体、信息、平台、节点等内部要素的多元互动。当前的网络舆情研究关注政府、媒体和公众等舆情主体之间的信息互动,却忽视这些主体与节点、平台等要素的互动。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受到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复杂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要在系统动力学的指导下,既要关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博弈,又要重视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交互影响,从而整体把握网络舆情时空演化的动力机理。

12网络舆情演化的复杂性特征

网络舆情的演化在时空环境中呈现出复杂交织的状态。具体而言,在时间逻辑上,网络舆情的演化经历了“潜藏—萌芽—发生—发展—消亡—反复”的线性过程;在空间逻辑上,网络舆情的演化呈现出节点、主体、信息和平台等要素多元互动的系统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情演化的时空逻辑交互影响、螺旋发生。换言之,网络舆情线性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由内、外部因素驱动,而内、外部要素的复杂互动也推动着网络舆情沿着线性路径不断向前发展。总之,网络舆情既受时间及空间的共同影响,又受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进一步加剧网络舆情演化的复杂性。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必须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着手,既要重视网络舆情的阶段发展,又要关注网络舆情的要素互动。

13网络舆情演化的关联性特征

第一,网络舆情通常与具体现实事件交织。环境污染、事故灾害、贪污腐败、群体性事件等现实事件,刺激相关议题的网络舆情不断爆发,某一网络舆情事件往往与某一现实事件相关联。第二,网络舆情演化受到多种安全问题的相互关联。网络舆情不仅关乎医疗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官员腐败、突发事故、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领域的安全,而且涉及意识形态安全、网络主权安全等国家政治安全,某一网络舆情往往与另一网络舆情相关联,某一网络舆情相关联的现实事件往往与另一现实事件相关联。第三,某一网络舆情容易引发新的衍生、次生舆情,导致各种网络舆情事件相互叠加,也可能导致各种网络舆情事件和现实事件相互叠加。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既要关注网络舆情和现实事件的关联,也要重视网络安全和其他安全之间的关联,统筹应对社会风险与舆情风险。

14网络舆情复杂演化的智慧治理

由于网络舆情演化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网络舆情的治理应向智慧治理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的演化越来越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导致任何新的舆情事件出现,往往涉及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甚至于政治安全。因此,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型已经难以应对全局性的网络舆情风险,有必要转变网络舆情治理理念,强化对社会风险和舆情风险的预见性治理,从根本上实现网络安全风险的“治未病”。智慧治理实际上包含着智慧技术发展与社会多元治理的有机结合[6],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相互叠加,造成网络舆情的演化呈现出系统交织的复杂状态,倒逼网络舆情治理从危机管理向智慧治理转变。基于此,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应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两个层面出发,系统性考察网络舆情复杂演化的社会根源和技术影响。

2社会环境是网络舆情复杂演化的现实根源

21社会转型中的复杂因素诱发网络舆情

211现实社会矛盾关注的安全议题是网络舆情的话题领域

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成为网络舆情反复频发的社会根源。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社会公正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逐渐凸显并长期存在,这些现实问题成为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的社会土壤,网络舆情的反复爆发交织着网络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难题。例如,医疗相关网络舆情反映出医患关系长期紧张的社会矛盾,而环境污染相关舆情则凸显经济粗放式增长引发的生态灾难。

212社会环境中现实事件刺激网络舆情的系列化呈现

网络舆情与现实事件存在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同主体、同类别、同时段、同标签的现实事件连续发生,对应话题的网络舆情会“批量生产”和“同类复制”,呈现系列化特征[7]。尤其是环境污染、食药安全、教育不公、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相关领域的社会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刺激网民的敏感神经,引发网络舆情信息主体的情绪共振和情感共鸣,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具有相同性质的网络舆情产生系列化呈现特征,将单一的网络舆情事件关联为一系列网络舆情事件,为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213社会问题的复杂关联加快网络舆情的衍生异化

网络舆情呈现出多问题、多事件、多领域相互关联的状态,不仅造成单一网络舆情涉及多种社会问题的局面,而且单一议题的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形成新的次生舆情。例如,天津8·12爆炸事故后,突发的网络舆情起初是围绕着事故灾害本身展开,但由于政府回应滞后和不充分,出现政府腐败的次生舆情和大量政治谣言,部分舆情指向地方政府和个别政治领导人。再如,境外反华势力经常会煽动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恐怖暴力势力制造舆情事件,导致网络舆情异化为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问题。因此,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舆情通常涉及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再是单一社会问题的集中呈现,更可能是诸多现实问题的衍生异化。

22社会体系内的利益博弈加剧网络舆情的争锋

221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导致网络舆情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结构转型首先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8]。网民是现实社会中个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身份延展,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意味着舆情信息主体的多元化。由于个体在专业知识、社会地位和网络素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网民掌握的网络话语权也存在差异[9]。政府和媒体以及其它非政府组织也以网络组织或个体的形式产生网络舆情,促进主体的多元化。

222网络舆情的优势主体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中间阶层逐渐成为网络舆论场中的优势主体,对网络舆情的议题选择和意见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根据2015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GSS2015)数据测算,2014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已上升至374%[10]。人数众多,又是率先掌握新興网络舆论表达工具的群体,中间阶层在网络舆论场表现非常活跃,逐渐成为网络舆论场域中的主导力量之一[11]。然而,中间阶层可以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却未必主导网络舆情的议程设置,部分原因在于,网络舆情大多与民生议题和安全议题相关,这些议题的支持者很可能来自于底层群体。

223局部利益的冲突造成网络舆情的价值危机

当前,网络舆情的焦点主要是反对和抗议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脱节。在全新的利益格局下,网络舆情信息主体的利益分歧日益突出。在涉及征地拆迁、PX项目选址等具体问题上,由于阶层、教育水平、科学素养以及具体利益差异,网民会依据自身价值立场和认知,通过观点表达追求自身利益诉求的最大化,同时忽视其他网民的利益诉求。多维价值利益冲突容易引发网络公共事件,进一步增加网络舆情治理的复杂性。

3信息技术环境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影响

31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的双重影响

互联网的平台开放、信息过载和互联互通等特征,为网络舆情的表达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和机会,政府与公众、企业等社会治理主体的信息互动更加频繁,加快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扩散速度,网络舆情信息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这对舆情治理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为破解智慧城市的治理难题提供新的可能路径。因此,面对信息技术支撑的智慧社会,网络舆情的治理主体应顺应技术发展潮流,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实现社会风险和舆情风险的智慧治理。

32开放的互联网空间加剧网络舆情的撕裂

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削弱网络民意共识,舆情观点分化加剧社会撕裂。第一,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平台扩大了网民对网络舆情的参与范围。舆情主体参与社会议题讨论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信息介入成本几乎归零,极大地激发了网络舆情主体参与公共讨论的积极性。第二,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尚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整合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网民在参与网络舆情讨论时逐渐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的束缚,经历了从现实社会关系网络中脱嵌,到再嵌入网络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因此,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习惯逐渐失去约束力,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造成网络民意的分化,导致网络空间不仅未能化解观点分歧,反而进一步加剧社会群体的撕裂。第三,媒介素养等网络文化建设的不足增加网络舆情乱象。网民主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不一,理性讨论素养亟待提高,而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网民往往受限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导致网络舆情的观点偏激。加之群体规模、意见领袖的影响,网络舆情在演化过程中容易形成群体极化[12],增加网络舆情异化的潜在风险。

33信息异化为网络舆情治理增添新的风险

网络舆情容易衍生出网络炒作、网络水军、谣言传播等一系列新的社会治理问题,增加虚拟社会治理的难度。由于网络公共空间中存在问题全局化、个体问题公众化、普通问题政治化的趋势[13],个别团体和机构受到个人利益的驱动,借助蓄意炒作、撰稿发帖、顶帖点赞等形式,将网络舆情引向负面舆论,影响网络公共空间的安全稳定。网络水军则通过发布软文、微博关注和分享转发等方式制造舆论话题,在短时间内营造出网络虚假民意,严重混淆社会视听。此外,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谣言传播也严重影响着虚拟社会的安定秩序[14]。由于网络虚拟空间的开放性,网络谣言在缺乏有效的信息反制的情况下肆意蔓延,容易引发虚假网络舆情,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权威,影响社会稳定。

34数字治理和智慧城市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新范式数字治理(Digital Governance)是指“在政府与社会和企业的互动以及政府内部的运行中使用信息技术,易化政府行政,简化公共事务的处理程序,并提高其民主化程度的治理模式”[15]。数字治理能够有效动员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虚拟社会治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结构,为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治理架构和实践经验。依托智慧城市技术建构的全新社会技术架构,能够使政府、市场和社群之间能够实现良性沟通[16],提升危机沟通的交互性,加强不同治理主体应急协同响应[17],从而推动国家主导下的协同治理。总之,数字治理能够有效动员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虚拟社会治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结构,为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治理架构和实践经验。而智慧城市也为网络舆情搭建统一开放的治理平台,从而为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提供信息化基础,客观上为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开辟了新的可能路径。

4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方略

41把握“预见性治理”的指导原则

实现网络舆情智慧治理的指导原则是预见性治理。预见性治理的哲学原理是“治未病”,强调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强化网络舆情潜藏期和爆发前的风险感知和监测预警,预先化解潜在的社会风险和舆情风险。事实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包含社会安全、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综合安全体。而传统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主要针对网络舆情中涉及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和对应事件,而对其牵涉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安全、国际安全问题在舆情处理时缺乏系统性关照。因此,政府有必要转变网络舆情的治理范式,借助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潜在社会风险和舆情风险的预警,预先防范和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实现对社会风险和舆情风险的预见性治理,提高网络舆情治理的前瞻性,最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

42将网络舆情治理提升到非传统安全高度

网络舆情治理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基于多元主体参与,充分表达诉求和体现利益,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二是防止网络舆情向负面舆论聚集和转化,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环境。两个关键点都具有上升为非传统安全乃至国家政治安全问题的可能。因此,政府和各相关主体应大力提升非传统安全意识,加强政治安全防范。政府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时监测研判网络舆情,及时回应舆情诉求,防止网络舆情向负面舆论聚集和转化,保持社会风险和舆情风险的动态平衡,从而预先化解非传统安全风险;同时,正视网络舆情传播和扩散背后的社会机理,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改善社会治理质量,努力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贫富差异、城乡差别、阶层差异、地域差异以及行业差异等社会问题,实现国家治理的良政善治,阻隔网络舆情问题衍生次生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通道;政府以外的主体也要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做一个理性负责的网络组织或网民。

43引入网络舆情的人工智能新范式

由于分析技术的客观限制,以往的网络舆情分析存在着分析维度单一、分析模型固化、热点发现滞后等诸多不足。逐渐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对网络舆情信息资源的智能化、精准化和自动化分析。例如,以小波分析来分解、以神经网络仿真模拟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以可视化技术对网络舆情事件生命周期进行时间序列可视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集中在简单重复、数量庞杂的数据采集阶段[18],在网络舆情的热点发现、跟踪分析过程中,机器自主研判可能出现新的偏差。因此,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应结合机器研判和人工研判,重新审视人工研判的价值,借助舆情分析师的人工辅助分析,实现对分析模型的不断修正和迭代,逐步完善网络舆情分析处理的模型,实现网络舆情分析的人机互动、双向协调,大幅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效率和应对速度。

44建立网络舆情的治理决策仿真平台

当前,网络舆情的治理决策仿真着眼于网络舆情发展节点的时间序列分析,重点呈现网络舆情信息的时间和地域分布,强调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直观描述。事实上,网络舆情是由节点、主体、信息和平台等多要素驱动的复杂系统。因此,网络舆情的决策仿真应从空间逻辑入手,统筹考虑节点、主体、信息和平台的要素互动过程,加深对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认识,从而为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提供综合性的决策支持。而且,现有的网络舆情的治理决策平台相对分散,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舆情,单一的网络舆情决策平台难以处理庞杂的舆情反馈信息。因此,网络舆情智慧治理应尝试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多种模拟仿真平台,依托电子决策剧场等新技术手段,建构网络舆情智慧治理的统一决策平台。

45建立网络舆情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开放的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实现舆情信息的高效分析、集约利用。政府应基于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搭建的智慧城市体系架构[19],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網络,搭建统一开放的治理平台,嵌入网络舆情信息交流与共享功能,有效地分析和识别城乡空间的舆情信息。具体而言,政府应整合现有舆情监测基础数据信息,以钱学森综合集成研讨思想为指导,将云计算平台、超级计算机和可视化系统等互连,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共享网络,提升网络舆情信息的整合利用效率。同时,网络舆情治理主体通过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加强不同职能部门的协调,采取各种激励方式鼓励各级部门加大对网络舆情信息共享的各项投入[20],逐步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信息共享的常态机制。

46建立网络舆情治理的一体化决策支持体系

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必须依托决策仿真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建构舆情治理的一体化决策支持体系。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决策支持体系时,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应充分考虑网络舆情演化的复杂性,在平台层面,搭建统一的决策仿真平台;在信息层面,实现舆情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主体、节点层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网络舆情的主体分布、节点状态。在此基础上,划分专题数据库、决策专家库、决策程序库、输出界面库,建立集监测、分析、协同、力量、资源、决策、行动于一体的决策支持平台[21],提高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方案。

5结语

总之,鉴于网络舆情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特点,网络舆情往往呈现出多问题、多事件、多领域相互关联的状态。由于网络舆情根源于现实社会环境中的结构性问题,又受到虚拟社会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网络舆情的智慧治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依照系统性的治理思路,既要把握社会环境的现实根源,又要重视技术环境的深刻影响,推动网络舆情治理模式由危机管理向智慧治理转变。一方面,网络必须提高非传统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高社会治理质量,改善网络舆情产生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在系统动力学的指导下,建立网络舆情的技术模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为网络舆情的治理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亮.智慧城市如何治理创新?——面向城市“痛点”的系统设计[J].电子政务,2017,(6):38-46.

[2]夏一雪,袁野,张文才,等.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异常数据监测与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6):80-85.

[3]曾润喜,毛子骏,徐晓林.非传统安全的缘起、话语变迁及治理体系[J].电子政务,2014,(5):65-71.

[4]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5]曾润喜,陈创.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7):12-20.

[6]李云新,韩伊静.国外智慧治理研究述评[J].电子政务,2017,(7):57-66.

[7]方付建,肖林,王国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2):1-5.

[8]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2-8.

[9]陈强,方付建,曾润喜.虚拟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互动机制[J].情报科学,2016,34(1):125-129.

[10]中国社会学网.《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京发布[EB].http://sociology.cssn.cn/xsdt/xsxx/xxzx/201612/t20161222_3354634.shtml.

[11]单凌.中间阶层的觉醒:中国舆论场新生态[J].新闻大学,2017,(3):15-20,146-147.

[12]王世雄,祝锡永,潘旭伟,等.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研究[J].情报学报,2014,33(6):614-622.

[13]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2):52-56.

[14]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10):92-94.

[15]徐晓林,刘勇.数字治理对城市政府善治的影响研究[J].公共管理學报,2006,(1):13-20,107-108.

[16]黄璜,黄竹修.大数据与公共政策研究:概念、关系与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5,(10):25-30.

[17]丁翔,张海波.大数据与公共安全:概念、维度与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7,(8):36-41.

[18]喻国明,姚飞.试论人工智能技术范式下的传媒变革与发展——一种对于传媒未来技术创新逻辑的探析[J].新闻界,2017,(1):39-43.

[19]姚建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R].第七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邀请报告.北京大学,2013,6(22).

[20]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21]曾润喜,朱利平.基于政治信息视角的网络谣言风险发生机理与治理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4):1-7.

(责任编辑:马卓)2018年11月第38卷第11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Nov.,2018Vol38No112018年11月第38卷第11期基于文本相似度分析的期刊引文有效性识别研究Nov.,2018Vol38No11

收稿日期:2018-09-05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