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微言大义

2018-01-07 08:18方沫
新作文·初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托物礼赞白杨树

方沫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于微写作的看法,于是出了一道题目给同学做:请列出三种你认为最适合在微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结果显示,位列前三的写作手法分别是“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和“对比反衬”,大家也算颇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了。

对于微写作而言,“以小见大”和“托物言志”可以整合成“以小物见大志”,于是就引申出了今天的话题:托物言志,微言大义。

托物言志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作者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因为物是言的载体和桥梁。首先,物品要有物性,而物性间接指向的就是人性,换言之,这种物性必须是人身上具备的,或正直,或美好,是令人向往、与众不同的;其次,这个物性要与作者已有或是虽然没有却心向往之的某种特征相契合,作者能够通过物品的这个核心属性表达自己的内心坚守或是祈愿,因此,托物言志常常会多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来帮助达成目标。

学习过《白杨礼赞》一文的同学一定对茅盾先生笔下白杨树挺拔的身姿和坚韧的精神感到喜爱和钦佩。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杨礼赞》称得上经典范文了。作者首先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起,点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紧扣白杨树的形体特征,写它如何的“极普通”和“不平凡”,并在对它的外形进行描摹的基础之上提炼出了它内在的性格特点: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如果作者写到此为止,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作者并不想局限于只表达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借由象征将白杨树和正在为民族解放斗争而努力的北方农民联系在了一起:他(它)们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他(它)们靠紧团结,力求上进,他(它)们傲然挺立,守卫自己的家乡……于是,白杨树身上的精神品格被凸显,被升华,被赋予了更高的生命意义,成为了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物(人)性。

但是,从微写作的角度,《白杨礼赞》的字数是大大超标,有同学会说,这完全没法学呀!真的么?那我们不妨来读一读下面这首小诗: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熟悉不熟悉?惊喜不惊喜?这首《题白杨图》的作者就是《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先生.他在看到了一幅按自己的作品用心绘制的“白杨图”后,非常感慨,在小序中写道:“余曾作《白杨礼赞》,画家某取其意作图,为题俚句。”于是就有了这首《题白杨图》。现在看来,这不就是给我们向他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供方向和材料么?

我们不妨将这两篇诗和文放在一起,研究一下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首先,说背景。诗和文都说到了白杨树生长的背景:北方(西北).其次,绘形遇。诗和文都描摹了白杨树的形态:挺立如长予,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那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接着都写白杨树的际遇: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极普通但不平凡……让那些看不起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最后,言品格。诗文最后都谈到了白杨树的品格: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坚强不屈,力求上进……)。

通过这样一对比,原来托物言志是有法可循的,但这种方法是否适用呢?我们不妨继续印证一下。

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大热,使一首小诗不胫而走,它就是清代学者袁枚所作的《苔》。一朵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花所言之志终于传唱到了千万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因为它说的是平平凡凡的生活道理,吐露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心声。

另一首托物言志的词也是家喻户晓,那就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我们不妨将这一诗一词放在一起来比较学习一番。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卜算子· 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首先,说背景。

“白日不到处”是苔生长的背景;“驿外断桥边”是梅的生长环境。

其次,绘形遇。形是形体、形态;遇是际遇、遭遇。这里都是实写,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是物性的展现,它与人性相通之处往往是在这里借助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手法来实现。

《苔》中这样写道:“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意思是我要开花了,因为我青春年华正好,诚然我花开只如米粒那样微小。

《咏梅》中写道:“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意思是我要开花了,我孤孤独独地开放在凄风苦雨的黄昏时分,我独自忧愁地自处。那些花开争妍、心怀妒忌的群芳啊,不经风雨,害怕磨砺,我又何必与它们相争先后。

最后,言品格。

《苔》是一首五言诗,诗句短小,语言精练,但最后表明品格的“也学牡丹开”一句让人惊艳。没有过多的铺垫,却显露出苔孑然处世的傲气和自谦自爱的从容自信。《咏梅》的言志显得委婉却富有意境:我飘零成尘,化作春泥,却留下清幽的香气在空气中浮动,“只有香如故”啊!

有那么一点意思对不对?

不如请你按方老师教的方法来试着分析一下这首《墨梅》(元·王冕)吧: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依照这样的思路,我觉得我们都可以写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了呢!不如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微话题吧!

★微话题:

请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选择一个物象,寄托一种心性,写一写暗藏于心的情趣志向吧!你可以写成现代文,200字左右,也可以写成诗词,不超过200字。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要记得刚刚学习到的方法哦,还热乎着呢,用起来吧!

★微盘点:

熊童子,一种原产于非洲纳米比亚热带沙漠的多肉植物,因为外形像极了熊掌而得名。前一阵子老是下雷阵雨,担心我的熊童子被雨淋坏,我把它放到了屋内,没想到这样反而害了它。室内潮湿高温不透气,让它本来绿萌萌的熊掌一下子掉光,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然而,被我扔到了阳台角落的熊童子并没有自我放弃,它默默地汲取阳光雨露,慢慢地恢复生长。直到昨天,我发现它光秃秃的秆子上又长出了一片非常细小的绿色小熊掌。熊童子,这本生于沙漠里的植物,让我看到了即使被她弃却永不自弃的精神,我也要如它一样保持一颗顽强与坚韧的童子初心啊。

(程馨乐)

作者从生活中观察、发现,格物致知,有了自己的体察和感悟,而这感悟来自于看似弱小却有着永不言弃生命力的小小绿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爬山虎又在生长了吧,我想。学校的北墙上布满了葱绿葱绿的爬山虎,从寥寥数片到现在几乎爬满了整面北墙。它缠绕在墙上,像手掌,尽力地往外生长,用自己的触须,深深浅浅地在墙上重叠,焕发着生命的气息。我见过它的触须,像一只只小小的吸盘,那么微小却又那么顽强。一只,两只,它汇成了一片;一片,两片,它爬成了一面墙。它的生命不断累积——用自己的微小和坚持,于是整个学校的北墙,你就会看到,一堵绿色的、充满生命的爬山虎墙。风吹过来,它们欢呼着,是它们在喊我,和它们一起唱这首生命的赞歌呢。

(郑青子)

通过对爬山虎执着、顽强的攀爬精神的书写,写它如何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呈现出勃勃生命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只要你不放弃,肯攀登,也会唱出一曲属于自己的生命赞歌。

有同学说了,老师,你这个话题又只说了一半。让我们回头看看题目吧。“托物言志,微言大义”,这里的微言大义可以理解为用精练的、精妙的语言表达一个恰当的、深刻的主题。当我们学会了在微写作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时候,这个目标其实就已经达成了,这也是方老师前面所说的“以小见大”和“托物言志”可以整合的原因。当然,今天方老师提供的也只是托物言志微文写作的一种路径,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期待你自己去总结发现,这也是微写作的妙处吧!

最后,按照老规矩,让我用微口诀给今天的学习画一个句号吧!

★微口诀:

(微)写作不是乱涂鸦,记录生活有方法。

选材切忌面太宽,化繁为简是妙招。

素材分类品三味,情怀趣味耐思量。

斗室一方有雅号,学海无涯书作桨。

经典仿写妙化用,书室有铭化墨香。

简而不凡选素材,专而有格绘短章。

穩步换景巧变化,潇洒悠游行四方。

读书万卷行有道,微书评中教益长(zhǎng)。

格物致知返自然,托物言志精义藏(cáng)。

猜你喜欢
托物礼赞白杨树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脱贫礼赞
礼赞40年
会唱歌的树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校园里的白杨树
托物言志的作文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