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8-01-06 08:02蔡中为
北方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旅游

蔡中为

摘   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与目的。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利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此,吉林省需形成稳定、高效、多元化的农产品供给能力,推进以交通设施为基础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丰富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层次与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把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达到农村与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  农产品供给能力  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旅游

一、建设吉林省美丽乡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也将促进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吉林省建设美丽乡村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吉林省美丽乡村有助于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有利于统筹协调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吉林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一)形成稳定、高效、多元化的农产品供给能力

1.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现稳定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尽管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日渐重视,但作为我国主要产粮大省之一的吉林省的农业在较大程度上还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要通过吉林省西部“河湖相连”工程、沙化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湿、退耕还草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力度,重点实施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全省西部重要的风沙生态屏障;在东部农业生态圈实施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研究制定国有林区改革方案,逐步禁止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在中部农业生态带深入推进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土壤污染、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完善湿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严格保护沙区林草植被和湿地资源,努力建设森林、草地、湿地有机结合的生态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力度,促进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环境。

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力度,使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减小到最低。建设完善现代化防洪抗旱减灾管理系统,加快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综合治理渠、沟、田、林、路。在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重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 通过稳定并提升传统农作物种植实现高效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传统农作物主要包括玉米、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传统农作物种植是人们食物的基础与来源,应稳定其种植面积,不断改良优化品种,保证传统农作物产量的稳定高产高效。

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在中部舒兰、榆树、德惠、农安等县(市、区)开展轮作试点,建设玉米作物轮作核心功能区。重点推进榆树市、公主岭市、洮南市、梨树县、敦化市、梅河口市、东辽县、抚松县等八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前农(松原市前郭县、长春市农安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长吉(长春市九台区、吉林市永吉县)新型现代农业展示区和吉林石油集团华侨农场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建设。

3. 因地制宜、迎合市场需求,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在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与棚膜经济,加大本地蔬菜与水果供应量。本地供应与外部输入相结合,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市场供应格局。通过政府适度引导与扶持,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供给能力。

围绕城市周边建设城郊型蔬菜种植基地,沿重要公路铁路沿线建设棚膜蔬菜产业带,推进蔬菜标准园和智能化、自动化设施蔬菜基地创建,建设以长春及主要城市为核心的蔬菜产销集散中心。提升蔬菜品种改良优化力度,对接市场需求进行蔬菜品种种植推广。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产业,扶持果树棚膜经济发展。稳定推广适应吉林省地区种植并满足市场需求的果树品种,并通过不断改良品种赢得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食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

肉制品与乳奶制品市场需求潜力加大,具有辐射较广的产业链条,应大力扶植发展。把畜牧养殖与畜产品深加工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现代养殖业,加快建设一批草食畜牧业养殖核心示范基地,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牧业,建设以奶牛、肉牛、肉羊、肉鹅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养殖基地,并促进肉制品、乳奶加工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长白山山珍等农业延伸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建立中、东、西部三大特色加工集聚片区,中部突出发展粮食、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包括伊通、榆树畜产品等产业;东部突出发展参茸(中药材)、林特产品生产加工,包括抚松人参等产业;西部突出发展杂粮杂豆、肉食等生产加工,包括白城、松原杂粮杂豆等。

4. 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网络,加快省会和地级城市骨干蔬菜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优先支持特色批发市场升级建设,推动特色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产销模式;探索建立特色产品现货交易所。

加强农产品与各类食品品牌培育与推广,促进本土品牌走向全国。要提升农产品著名品牌数量、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特别是围绕吉林省具有产业优势和资源特色的玉米、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肉猪、肉牛、肉鸡等畜产品,人参、鹿茸、食用菌等长白山特产品,力争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吉林省资源特色、国内外市场认可度高,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吉林省农产品品牌。支持各品牌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夯实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

大力加强品牌营销与推介,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宣传推介,力争提高吉林省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不断推进以交通设施为基础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基础的交通设施,是农产品外运、农民出行、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目前吉林省高速公路正逐渐成网,正在推进修建辉南—白山、榆树—松原—通榆、通化—集安、长春—长岭—太平川、长春—双阳—烟囱山—大蒲柴河—龙井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方面,正在推进长春—辽源—通化,通化—白河,长春—通辽等高铁。继续推进“村村通柏油路”,村内街路实现水泥硬化路面工程。加密县城到所辖农村的客运班次,设有高铁的乡镇要做好公共交通接驳,以利于交通出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农村与基础设施主干网的衔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

深入实施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着力保障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出行安全和环境整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农村道路、排污排水、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庭院整治、改厕改厨、文体场所、绿化美化亮化设施等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精品和样板。促进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推进山、水、林、田、路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农村周边工业排放和生活垃圾堆放监管治理机制。结合精准扶贫等对口扶助举措,帮助农村困难群众改善居住等生活条件。

完善农村主要镇的乡村集市发展,巩固提升集市交通、商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主要镇的集市到所辖村的公共交通建设,探索提高公共交通在乡镇、农村的覆盖规模与水平,促进乡镇集市经济发展繁荣。加大金融、商业等在网点农村的覆盖密度。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促进各项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丰富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层次与水平

加强农村文化书屋覆盖,加大农业知识及相关文化培训普及力度,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民专业素养与整体文化能力。加快镇级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农村文明建设水平提升。

完善建设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包括品种的选择、作物的栽培等。对相关农作物的市场反应进行及时评估,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及农民以便进行品种改良,促进科学种植。相关技术人员要深入农村,更多采取面对面教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知识的培训。此外,继续巩固推行科技、环保、医疗、文体、艺术等多种形式的下农村活动,不断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

(四)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吉林省西部部分地区多年前已经出现沙化现象,为了减轻沙化对农业的影响,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因地制宜促进退耕还林,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

农村秸秆的传统用途是用于农户家庭取暖及秸秆养畜等。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取暖对秸秆利用出现富余,最近几年在秋季与春季出现了焚烧秸秆,不同程度造成影响周边大气环境的问题,这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相关部门正考虑如何实现秸秆再利用。启动实施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探索秸秆再利用的模式,提高秸秆再利用规模,包括秸秆工业利用,如造纸、秸秆还田、新型秸秆养畜、秸秆沤肥、秸秆栽培食用菌、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处置等技术,建立“猪—沼—菜”“玉米秸秆多元化应用”等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生态修复,推广高效安全复合饲料,逐步减少使用冰鲜杂鱼饵料。

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地膜研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推广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五)把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农村地区要探索在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农业观光、旅游景点打造等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实现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城市人口的体验需求,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要发展融农业资源、山水风景、地域文化、乡土民情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培育发展一批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特色型、农家体验型的休闲农业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是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发展是建设特色小镇的两个主要载体。而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特色产业包括特色园艺、特色农副产品产业,也包括农业的规模化种养殖,它是对传统农业的深入与发展。要做好特色小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外交通、商业、通信水平等,并加强特色小镇的对外形象与品牌宣传,充分利用吉林省境内的哈大高铁、长珲城际高铁、长白高铁沿线站点的交通辐射功能,加强站点与周边主要旅游资源的对接能力,提升区域旅游辐射力与影响力。通过加强乡村旅游,促进特色小镇发展,带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发展质量的提升,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3).

[2] 宋婷婷.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8,(4).

[3] 王亚华,苏毅清.鄉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2).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