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兆春
摘要:随着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的不断推进,在政府主导下,以社会投资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而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产业园运行成功率却很低,综合的投资收益率更是跌入负值以下。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园的投资人进行走访调查,从农业投资人的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园投资失败的原因,以期为未来农业投资、国家惠农政策的制定与施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失败因素
1投资人普遍缺乏农业经营投资的经验
在临泉,对农业进行规模投资的主体,其资金来源基本都不是通过初期的农业经营积累来的,相反,大多是通过经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取得的,投资人最多的是当地农民,他们在外地创业经营,积累了一笔资金后,返回家乡,支持家乡发展,这种思想行为是值得大力赞扬和支持的,但他们在外从事的却不是农业产业,而是第二、第三产业,回乡后,他们把经营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经营管理经验应用到农业经营之中,出现明显的不适应,许多在二、三产业普遍有效的管理办法,在农业管理上就行不通,这是由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作业环境、地区条件差别等条件所决定的。
2农业投资人对农业经营风险普遍缺乏科学的防控
农业投资与工商业投资在风险防控上有重大不同:因为农业投资不仅包括一般投资所共有的市场风险,还包括自然风险,而自然风险中,像风灾、水灾、雪灾、冻害、疫病,往往是不可抗拒的,或者防控成本是很高的,而相应的农业保险,还只是处于低保费、低保额的双低阶段,还处在民政救灾的性质与水平上,还不能给企业提供生产恢复的保障能力,而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突发性的恶劣天气现象、新型病毒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出人意料”,这是造成农业投资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种风险的防控,企业投资人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农业投资人对投资预期估计偏离度过大
投资人在投资时,往往会错误估计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估计往往偏离度过大,经营失败者往往看中了劳动力成本很低的优势,没有注意到劳动取得创造的效益事实上更低,且管理难度很大。从业人员更没有稳定性,因为其雇佣的劳工基本是本地农民,其家中所需劳动时间与产业园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矛盾的。为了实现企业的劳动保险,就需投入更多的工资费用。
4企业投资过于花俏,缺乏核心竞争力
纵观这些农业产业园,他们好像抄袭的一样,在有限的资金和土地上,投资建设内容却“丰富多彩”,比如投资区区500万,却建设有蔬菜种植区、畜禽养殖区、农业观光园、休闲旅游区、餐饮服务区、垂钓中心等等,好像政府给予支持的项目他都有,认为这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小农经济思想,就如同一个古代的家庭,家庭成员拥有耕田、养牛、种桑、织布、砌墙等多种技能一样,是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现代经济需要的是核心技术、竞争优势、规模效应,这种小而全的经营形式,是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
5对国家惠农政策的误读导致农业投资决策失误
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均是建立在经营人自主經营、自负盈亏的基础上的,是对农业经营的额外支持,它不能成为企业经营利润的主体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盈亏的根本制约因素还是技术、市场与自然,但是有相当的农业企业投资人,在资本进入农业时怀着这样的心态:国家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在逐渐加大,只要取得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权,租入一大块土地,挂个牌子,办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办个家庭农场,弄到国家补贴就算成功了,至于经营收入,考虑不多,这种把国家惠农政策的收益当作主营业务收入的错误决策,导致部分投资人快速进入破产边缘。
6农业产业园主体不明
政府根据要求,各乡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龙头企业,以政府为引导,但建设与运行时出现主体权责不明现象:政府以为挂牌要挂某某乡镇才显出政府领导者的政绩,而企业要求挂某某公司才符合其法人的利益;政府因为投入了扶持资金,要求对其进行行政指导,而指导方向的正确性却没有风险责任,企业投资主体的自主经营因受到政府的引导而失去自主力。
7国家惠农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农业产业园的投资失败带来间接损伤
国家的惠农政策会随着国家决策者的需要来变更,这是合理的,但不宜过于频繁,现实中常见这种现象:农业投资人看中了国家的某项惠农政策,于是决定投资建设,但刚刚建设完成,还没有取得效益,国家的补贴政策没有了,或者在企业追随国家政策上一个大项目,正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家却停止支持这种项目,资金扶持转到其他类型的项目上了,政府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这种企业已经做大了,政府没有更多资金来扶持了,企业能自立运行了,也不需要再扶持了,政府的资金转向新引进的种植品种,这种政策虽然是在支持创新,却具有扶弱济困的性质,政策执行结果是在一定区域内农业企业经营内容频繁更新,求花求洋,缺乏稳定性,无法取得规模竞争优势,挣扎几年后最终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