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拓展小学数学教学

2018-01-06 09:26裴昌兵
考试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内数学教学

摘 要:近年来,一些导学案、教学模式盛行,有些已经偏离了教学的内容,不符合教学规律;有些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够顽强。拓展数学教学资源时,如何做到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既创新又有可持续性,多维揣摩编者意图,是基本的前提和原则。我认为课堂上的拓展只要是教师自己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的,都是非常好的,即使拓展的过多没有解决完成,对学生而言都是莫大的收获。最好的拓展是教师最真实的课堂上的拓展。

关键词:数学;课内;教学

一、 课堂要留足教学时间,进行拓展

在教学时,如果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在教学时都感到力不从心,那么再拓展也就没有必要了。笔者认为,数学课并非每堂都要引入课外资源,即便选用,也还有一个什么时候选用、如何设计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拓展课外资源时,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 教师要把握课堂,选好机会进行实时拓展

动态把握课堂,选好机会,实时拓展。课堂是一个学生展示的平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生生合作探讨,互动交流,协作共享。教师要用发展的视野纵观课堂,实时调控课堂教学,掌握教学进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课中学生通过摆卡片初步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时一名学生问:为什么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数字,而3的倍数特征却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呢?这一问,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注意,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中虽“节外生枝”引出一个关于数整除特征知识“生长点”的讨论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恰当指导下,运用“拆数再除”的研究方法,自己发现规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对学生思维拓展时,要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境,灵活处理,做到取舍,不要生搬硬套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

三、 把握教材内涵,实现课内向课外迁移

领会教材的内涵。抓住拓展时机,还要精心设计,选好拓展内容。选好的拓展内容必须与教材有紧密的关联,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纵横迁移。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字母还有哪些用途?课后做些调查研究,再进行交流。课标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能深刻理解教材,并把握好教材的内涵,切实领会编者意图,拓展的内容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知识层面讲,要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要能结合学生实际,拓展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将会激发学生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真诚地揣摩,尊重式拓展

心态决定成败。教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尊重可供连续学习的单元和基本技术元素的模式架构。

五、 全方位揣摩,解读式拓展

要揣摩编者意图,离不开深层次、全方位解读教材。编者在教材的一定位置编排一定的题目,或者把几条题目编在一大题里边,必定有编者的理由。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大题: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我让学生自主练习,他们全都是先通分再进行加减计算,正确率较高。但我想这是传统思维,难过编者把这八道题编排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我们仅仅会做吗?

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很快大家就说出所有分数的分子都是1。再提问:“结果与题中分数具体有什么联系?”大家来劲了,一会儿,平时几乎都考满分的王楚楚首先发言:12+13=56,分母6是两个分数的分母2 和3 的积,分子5是两个分数的分母2和3的和。这一说不得了,大家都抢着说其他题目的结果与题中分数具体有着什么联系。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相加减的规律:两个分数的分母的积作分母,两个分数的分母的和或差作分子。这样,我再让大家去重做这八道题,时间只用了原来传统思维的三分之一还不到,真正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一个问题的提出,使习题的解读变得更到位和丰满,“真学课堂”落到了实处。

六、 情境中揣摩,迁移式拓展

(一) 把陌生插图转化为熟悉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是学生学习的理想途径。例如《元、角、分》实践活动是一年级下学期比较重要的一个单元,教材在学生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后,安排“购物体验店”体验活动。我将陌生的“购物体验店”换成学生熟悉的学校对面的超市,并实地拍摄,利用软件制作情境课件。虽然是换了商场名字,购物环境有小的变化,但学生熟悉程度不一样,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二) 变纸质插图为电子插图

我把原先课本上一些纸质插图和教材配套的挂图,都被自编或者借鉴网络的电子插图所代替,以Smart Notebook 10软件进行电子白板教学。电子插图又名有声挂图。可以从视觉、触觉、听力、辨别力、手眼协调能力等各方面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变单一思考为集体沙龙,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小题:25×17×4。教研课仇老师只是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反馈对错就结束了。但我们数学教研组就这个环节在听课教室进行了沙龙研讨。王老师说:“必须指出25×17×4=25×4×17是运用的乘法交换律。”潘老师说:“可以从类似的思维进一步拓展25×28,启发学生在乘法运算中,看到25想到4,引导学生将28拆成4×7,进而将题目25×28 演变为25×4×7。”李老师说:“乘法运算中,看到25想到4,结果为100,可以引导孩子看到125想到8,结果为1000,从而进行简便运算。”

七、 摸索中建模,感悟式拓展

蘇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知识点教学中,我整合了知识点,分三个层次教学。

层次一是从解决问题开始——分析提炼策略:从已有知识经验入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尝试着从条件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两次或者两次以上连续建模。

层次二是由已知条件能得到什么——综合体验策略:从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到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条件呈现的载体从图画到文字,让学生了解条件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层次三是在小结中升华——师生共成长。无论什么策略,都是经历建模过程、积累建模经验的拓展式平台。

听教材声音,看师生演绎。让我们在一线教学中,拓展出草根式经典,伴随孩子的精神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裴昌兵,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新星城西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内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内“学”外“用”,演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精彩
语文课内外阅读链接教学方法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小学低段自主识字的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