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楚绿 慕静 韩薇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环境和资源矛盾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高校在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现代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具有先导作用。结合美国高校校长气候承诺中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层次、成就层次、战略层次、行动层次和工具层次等五个战略层次,从管理者思维的改变、良好的效果、优化投资成本、明确未来方向、教师招聘实践五个方面总结应用效果,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进行分析,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ACUPCC;层次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消费主义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提出后,国际社会开始探索如何能够使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从而使教育这一决定人类生存命运的关键手段,自此被赋予了崭新的历史使命。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前身是环境教育。1968年英国环境教育委员会成立,1969年美国出版《环境教育》杂志,提出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EE)的概念。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视角及方法的简单化与存在的不足,因此产生了一个反思经济增长和加强末端治理,涉及建设性、反思性、批判性和参与性的新兴交叉学科——社会生态学教育方法。一系列国际宣言和倡议为环境教育提供坚实基础的条件下,阐明了对地球资源“公平”分配的观点,即应将环境问题和全球增长及其他不平等问题(如饥饿、贫穷、文盲、阶级差异、种族和性别歧视等)作为一个整体问题加以共同解决,使环境目标成为改善“生活质量”和“人类幸福”等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1977年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召开的环境教育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政府间应进一步发展人类环境的知识、技能、认知、个人工作动机和承诺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并开始关注生物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终身学习、批判性和独立性,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2]198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世界环境与发展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的概念,指出应“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人们应对环境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援助机构应重视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个人和集体的参与、民主化和社会行动。[3]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高校开始在教育改革的效率、问责制、私有化和管理控制过程的形式等方面,对可持续性做出更系统的变革,即改变经济作为基本社会要求的增长方式,重新评估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文化,把学习和行动从不可持续性过渡到可持续性上来。“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采用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集成和超越了已有的方法和范围,在所有专业和学科中进一步体现了跨学科系统思维和新兴领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范式转变。[4]
随着高等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密,从不可持续向可持续性教育转型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應该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时还应与高校的教育、研究、管理、活动的开展等基本功能相结合。高校遵循生态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跨学科、行动导向、整体性、认知和伦理相结合的政策分析,力争通过可持续发展集成性的研究范式与科学研究途径,培养掌握科学知识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5]
随着大学变革与可持续性大学的崛起,许多高校全面开展了与可持续性发展相关的研究和活动。在教育领域,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责任的人才;在科研领域,开展具有集成性质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在社会服务方面,带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校园建设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校园。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集体努力的结果,“美国高校校长气候承诺”(The 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Climate Commitment , ACUPCC)计划的开展始于2006年,其目的是实现高校运作的“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即把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发展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中。ACUPCC由12位高校校长提出,旨在建立高等教育部门的可持续性优先发展范式体系。[6]ACUPCC遵循《温室气体议定书》(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的标准,致力于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该议定书提供了所有直接排放气体(电力发电站、取暖和制冷以及车辆所产生的排放)、间接排放气体(电力购买、取暖等排放)和替代类型排放源的度量标准和计算框架,有助于高等院校把可持续发展行动从分散的项目整合成为战略性的规划。ACUPCC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框架(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SSD)为支持相关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行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7]
二、ACUPCC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由于水、食物、土地的自然消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经济和政治制度等许多方面都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着联系,因此系统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过去,虽然美国高等教育部门的研究项目在数量、主动性和校园运营管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或进步,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尚未形成整体的合作研究。[8]ACUPCC由FSSD提供信息支持,运用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框架,由相关机构通过为气候设定预定日期,进而设置了强制性的达到气候中和的目标,推进了可持续性发展所需的跨学科教育、研究和实践。[9]
FSSD设计的目的,是团队在追求可持续性发展时,能够采用的一个整体系统的战略方法。它由五个既互相依赖但又互相区别的层次构成,即系统层次、成就层次、战略层次、行动层次和工具层次,这些层次涵盖了生物圈内人类社会运行系统的规律,社会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原则,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所采取具体步骤的支持行动、保障行动和战略性指导原则等。[10]ACUPCC的可持续发展层次模式如图1所示。
(一)系统层次
传统高等教育在强化不可持续的思想观念、模式和行为的同时,增加了许多科技和工艺流程,而这些科技和工艺流程破坏了可持续性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一直倾向于专业化,这就使专家和学者的思路倾向于特定的领域,从而难以进行能创造更多解决方法的跨学科合作,因而使复杂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挑战。[11]因此,为了拓宽思路,ACUPCC采用了一个系统的计划,即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采取行动的计划,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这些组织朝着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前进。这些组织和高校进而会以多种方式影响整个社会,他们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创新来为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在校园最先推行的气候问题解决方案,并利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来进行气候行动,影响当地相关部门,是所有机构都希望实施的。
(二)成就层次
成就在对可持续性发展的界定中是十分必要的。“气候中和”的目标,即温室气体零排放,与FSSD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特别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第一原则相一致,高等教育是可持续性社会取得成就的基础。[12]ACUPCC明确了把气候和可持续性发展融合到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可持续目标,把对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互相依赖的综合理解融入到所有课程中,建立并保持着高校在解决可持续性社会最迫切挑战时的主动性。高校在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的基础之上,根据“气候中和”原则,在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方面进行革新,并将成果应用于社会中。
(三)战略层次
为了发挥战略性定位的杠杆作用,ACUPCC确立了“气候中和”前景,这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决策,将在高校内引起以下方面一系列的变革:利益相关者将会有所行动;进一步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和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对项目的财政信息加以评估;对与战略性计划一致的行动加以优化和实施;等等。ACUPCC创造了一个反推法的框架,借此,有关机构可以以“气候中和”的方式作为未来发展的指导,然后反推到当下,来评估目前的行为状态,列出温室气体清单,并创建战略性、渐进式的气候行动计划,在战略定位的保障下,朝着所期望的未来目标加以推进。[13]
(四)行动层次
在ACUPCC之前,大多数高校和个体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运动,基本都集中在活动层次。[14]对于可持续性的未来,没有一个总体性战略承诺,无法评估各种活动,如教学、科研和社区参与等在实现自身目标中的作用。例如,新建的绿色建筑在建好之后,相对于传统的校园建筑来说应是更为进步的,但是,随着绿色建筑的增多,其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日趋明显。ACUPCC 签约高校通过采取一系列行动,如设置可再生能源装置、增设新的学位课程、成立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来实现其目标,并为创新思路寻找方法。ACUPCC所提出的总体战略目标在共同框架中的实现,也为高校内部、高校之间和跨部门合作提供了机会与实现途径。
(五)工具层次
尽管高校的校园土地面积都比较大,但是其并不是要经营校园土地上的基础设施,而是要通过研究、教育学生和创造新的知识,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高校可持续性发展活动区别于其他部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能够开发和应用以新技术、新工艺为科技成果的评估工具,运用这些工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广泛开展减少碳排放活动,支持相关可持续性发展工作的進行。[15]ACUPCC利用可持续性发展领域多种工具的LEED分级系统、能源的评级和温室气体协议等杠杆作用,为当前的状态评估、战略发展和行动计划工具的选择提供信息。其开发用于服务网络组织的工具包括:由清洁空气星球组织(Clean Air-Cool Planet)研发的校园碳计算器(the Campus Carbon Calculator)、由第二自然(the Second Nature)等组织研发的ACUPCC报告系统(the ACUPCC Reporting System)等。ACUPCC自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工具,它用于促进高校的转型变革进程,使不同高校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到共同的事业之中。[16]
三、ACUPCC可持续发展框架模式应用的效果
(一)系统层次方面:管理者思维的改变
高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思维转变是可持续性思维变化的基础。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的可持续,高校决策者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到管理制度中,以最少的环境、经济、社会和健康等资源的付出,来支持教育的发展。[17]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大学校园,在校园空间的利用与分配方面,在新建筑建设之前,对所有的空间进行选择并且充分评估,包括可持续的能源消耗、运行和维护等,许多学校已将气候的行动计划应用到管理中。例如,康奈尔大学确定了改进空间管理的计划,并将其与气候行动联系起来;[18]伊利诺伊大学将“清洁增长的空间政策”作为气候行动战略。
(二)成就层次方面:较好的进展
美国高校在ACUPCC的倡导下,相关可持续发展环节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一个以美国4年制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首次调查时只有13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项目,而到了2012年则发展到了141个;跨学科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学位课程从2008年的1183门增加到了2012年的1859门,增加了57%;151所高校取得了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成果,141所签约高校为教职员工开设了可持续性发展课程,189所签约高校鼓励学生研究气候和可持续性发展课题,所有签约高校都设置了针对教职员工的项目,104所签约高校认同跨学科研究在教师晋升与终身教育中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秘鲁和苏格兰等国也在积极申请加入ACUPCC,以推进高校的可持续行动。[19]
(三)战略层次方面:优化了投资成本
根据ACUPCC 2012年的年度报告,2007-2012年间,有677个签约学校的600多万名学生参与了气候行动的各类活动,ACUPCC的相关机构共计降低了2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根据2014年3月的阶段总结,签约高校提交的包括2136个项目的温室气体清单和364个进展报告显示,其中的171项报告因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已经获得总额为3.16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整个系统每年所积累的可再生能源已经达到5.077亿千瓦时。180个签约高校的报告显示,其所购买的可再生能源的数量当于15亿千瓦时。[20]对于投资来说,认真评估也是整个“气候中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ACUPCC制定的规划,把由FSSD机构指定的温室气体清单作为可持续性指标来衡量,有利于成本的减少。[21]
(四)行动层次方面:明确未来方向
未来的研究与关注碳排放和碳足迹变化的具体战略密切相关,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数据和影响排放的因素模型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高校建筑能源消耗的排放量是温室气体减排和可持续性计划的重点,这就要求增加能源效率或改进可再生能源技术。[22]上世纪高校鼓励学生人数增长的政府政策、扩张办学的实际规模的指导政策是不可持续的,但通过更高效的空间利用和在线学习的发展,可以使高等教育减少在办学规模上的扩张。虽然规模的扩张会影响可持续的发展,但是通过政策的规范可以克服这些挑战,能源管理、建筑政策、教师招聘、交通改善、废物管理、后勤服务以及新建筑投资策略的选择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众多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五)工具层次方面:明确教师责任
影响一所高校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有很多,这为量化生态可持续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实验室研究为例,其活动对环境方面会产生一些影响,包括水的利用、危险化学品的消费和废物处理等,而这些问题与教师的责任紧密相关。过去20年中,在如何减少实验室化学废物领域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其结果是大幅度减少了对有害材料的消耗。因此,教师在明确与处理这些问题之前,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和改革实验室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在尽量减少实验室研究对环境影响的同时,可以通过明确教师的责任,来尽可能减少科学研究中的废物排放和消耗。[23]
四、ACUPCC的实施——以麻省理工学院可持续性研究所为例
麻省理工学院作为ACUPCC的一员,宗旨是致力于给学生提供可持续性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条件。[24]其可持续性研究所的职责包括:建设执行可持续发展最高承诺的现代高校,明确领导的职责,推进并寻求创新等等。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为改进全球系统、探索新的知识、支持新的行动以及应对城市化问题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实行的许多有关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可持续性政策,体现了可持续性国际机制的形成,该校最重要的研究是关于原材料的成本和自身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根据可持续性科学技术评价的国际框架,分析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数最终价值的基础,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评估级别为“优秀”,表明该研究所为社会和其相关的评估方面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投资与治理总体计划。[25]
从表1可见,应用环境管理控制系统的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框架整理,麻省理工学院总指标较高。在控制信息集成数据库系统(Gene Regulatory Information,GRI)中,社会部分为88.4%,而人权类等项目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大。
社会/制度方面数值的上升表明,研究所可以在共享教室和卫生间等方面优先做出相关的能源消耗数据,提高环境意识,这是由于在过去的十年中,能源系统的一些新功能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凸显,例如,太阳能系统的构建集成、可再生能源热泵、高效热电系统的生成等技术。而政府鼓励越来越多的技术用于节约化石燃料,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还表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校园计划在交通领域主要涉及一些减排措施,如通过使用自行车和电动车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做法也十分值得肯定。由于学校积极的环境教育理念,不仅使该校成为可持续发展交流的实践基地,其做法也有助于改善社会的现有交通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在评级类别中“好”或“优秀”的比重占62.3%,所取得的成绩表明了高水平的研究所在坚持国际可持续性的规范和程序过程中,对可持续性维度的多样化探索。
五、ACUPCC对中国的启示
由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如何应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挑战,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将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集成在校园的核心技术、国际合作的最新成果推广到全社会,成为高校可持续教育的责任。中国高校目前已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现阶段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各具特色,部分学校已經积极开设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构建环境经济学科,也有高校将其纳入本校的“发展规划”当中,部分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实践已形成较完整体系。但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潮澎湃的大背景下,ACUPCC美国大学校长发起的理念,仍可使我们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建立中国高校可持续教育联盟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成立了低碳经济研究院等可持续性研究机构,就可持续教育而言,权责划分、信息公开和利益共享等机制都应该作为可持续教育联盟发展下的重中之重。[27]高校的可持续教育联盟有利于目标定位、战略实施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可以在行动上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学科与课程经验上相互沟通,在其他的领域如校园的能源装置、新型建筑设计、先进的节能技术、高校在环保领域对城市的贡献等方面设定减排指标,增强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和信息共享,推进联盟的发展。通过学校之间相关项目的合作,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联盟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缓解相关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二)强化可持续学科交叉的教育实践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层次框架,不断以创新为驱动力,整合现有资源载体,综合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可持续发展为研究路径,寻找科学探索的新途径。学科交叉、多元发展的思想观念一直是很多学者或组织研究与讨论的重点。可持续能源、可持续材料和可持续系统与公共政策等学科领域互相依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28]学科的交叉不仅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还可以有效地指导并解决教育和课程中的相通问题,因此,反映和传播学生的可持续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上应增加“环境技术市场化”、“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环境公共政策研究”、“可持续创业”、“低碳经济”、“绿色产业链”等课程。例如,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学科界限,构建全新的区域经济协同创新模式的做法就值得学习。
(三)加大經费的支持力度
高校本身也涉及到能源消耗和排放的问题。要成为实践环境理念的典范,实现绿色学科的覆盖和生态,需要很高的成本,并提高相应的造价,因而,经费的保证和使用在支持与发展可持续教育中是必要的。这不仅需要考虑会计成本,还应考虑机会成本。目前,可持续发展课程尚未被教育部纳入课程体系,因此,在教学经费支出上需要一定的支持与优化,对校舍等建筑的改进投资也应该纳入范畴之中。借鉴ACUPCC的政策规划,对投资的作用评估应考虑其产生的长远利益,而并非眼前的回报。根据目标设立不同的投资领域,明确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及降低建筑本身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都是重要的。只有将这部分经费优化纳入教学与发展之中,加大支持力度,明确使用功能及规范,才能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创建低碳可持续高校校园
尽管高校设施的更新速度非常慢,但也确实需要创新、发展和改造,这就为可持续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教育的成本在投资成本之中是隐形的,教室和办公区域在排放规模上虽然比工厂等区域小,但也不应被忽视,需要规范地规划,以减少相关项目包括能源密集型设施项目等的排放量。首先,应重视高校校园本身建筑的碳排放问题。例如,对新建筑物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低碳设计,建筑物内使用新技术,使用可再生可替代能源来节能节水,建立节能环保的能耗指标等。其次,高校校园应加强实施可持续政策的推行,创建节能创新的管理机制,在接受新理念的同时,积极探索低碳校园建设的新举措。再次,应加强可持续文化的普及。文化与价值观以及环境素养紧密相连,对可持续大学校园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表面,科学的引导、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良好环境素养的形成也应体现其中。
(五)提高对高校教师可持续性的要求
高校实践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是传播给学生可持续性知识和教师研究的最佳集成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关乎到环境的改善,同时也是激励和吸引人们创造可持续未来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更多强调社会责任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的过程。因此,首先应发挥高校科研力量的作用。高校有很多方式能够帮助社会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包括在实验室里进行一些过程的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其次,推进知识的进步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当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负责任的社会,高等教育体系尽可能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注重教师可持续思想的观念和理念的树立,因此应要求其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简约生活普及性的方式,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之中。第三,强化教师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先锋、表率和领袖的意识,并使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可以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Ayton D.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J].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 Hygiene, 2011, 51(2):186.
[2]Holland L.Can the principle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be applied to measure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business?[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 10(4):224–232.
[3]Beynaghi A, Moztarzadeh F, Maknoon R, et al.Towards an ori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ost Rio+20 process: How is the game changing?[J].Futures, 2014(63):49-67.
[4]Katiliute E, Daunoriene A.Dissemin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universities websites[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91):865-871.
[5]ACUPCC.Climate Leadership for America: Progress and Opportunities in Addressing the Defining Challenge of Our Time[R].ACUPCC Annual Report.Second Nature, Boston, 2007.
[6]ACUPCC.Celebrating Five Years of Climate Leadership: the Progress and Promis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R].ACUPCC Annual Report.Second Nature, Boston, 2012.
[7]Dyer G, Dyer M.Strategic leadership for sustainability by higher education: the 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140):111–116.
[8]ACUPCC.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Climate Commitment[EB/OL].(2014-01-31).http://www.acupcc.org.
[9]Greenberg D, Fang C C.The myth of climate neutrality: Carbon on setting as an alternative to carbon offsetting[J].Sustainability the Journal of Record, 2015, 8(2):70-75.
[10]Broman G, Holmberg J, Robèrt K H.Simplicity without reduction: thinking upstream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society[J].Interfaces, 2000, 30(30):13-25.
[11]Wright T.Highe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7, 1(1):101 -106.
[12]Stolz I, Hendel D D, Horn A S.Ranking of rankings: Bench marking twenty-five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 systems in Europe[J].Higher Education, 2010, 60(5):507-528.
[13]Vincent S, Danielson A, Santos B S R.Inter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enters at U.S.Research Universities[M].// Integrative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University Level.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275-292.
[14]Cole E J, Fieselman L.A community — based social marketing campaign at Pacific University Oregon: Recycling, paper re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ly preferable purchas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3, 14(2):176-195.
[15]Robèrt K H, Schmidt-Bleek B, Larderel J A D, et al.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selection, design and synergies of applied tool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2, 10(3):197-214.
[16]Sala S, Ciuffo B, Nijkamp P.A systemic framework for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 2015, 119:314-325.
[17]Klein-Banai C, Theis T 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48(6):29–38.
[18]Shi H, Lai E.An alternative university sustainability rating framework with a structured criteria tre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61(61):59-69.
[19]Vincent S, Dutton K.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 Sciences, 2017,7(1):112-120.
[20]ACUPCC.ACUPCC Progress Summary March 2014[EB/OL].(2014-09-12).http://www2.presidentsclimatecommitment.org/ACUPCC-Progress/SummaryMarch2014.pdf.
[21]Thomashow M.The 2014 ACUPCC climate leadership summit: Why it matters[J].Sustainability the Journal of Record, 2014, 7(4):177-179.
[22]Melchior J K.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releases energy outlook[R].Natural Gas Monthly, 2013.
[23]吳舸.生态管理维度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创新路径[J].高教探索, 2016(7):53-56.
[24]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out MIT 2014[EB/OL].(2014-01-01).http://web.mit.edu/aboutmit/.
[25]Eriksson R, Nenonen S, Junghans A, et al.Nordic campus retrofitting concepts — scalable practices[J].Procedia Economics & Finance, 2015(21):329-336.
[26]Lima R G D, Lins H N, Pfitscher E D, et al.A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25):145-158.
[27]冯倬琳, 眭祯, 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趋势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5, 37(5):45-51.
[28]熊华军, 何海清.分化:2014年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特征[J].高教探索, 2016(9):61-67.
(责任编辑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