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茹
内容摘要:本文就流通企业融资潜在风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系统性分析自主构建四步定位法,由此从理论角度确定了对整合性系统风险的合力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该方法对在国内上市的十家从事流通行业的企业进行贸易融资潜在风险实证研究。经过定量分析,从众多潜在风险因素中确定了七大合力风险点,并针对这些风险点提出降低融资风险的七大举措。
关键词:流通企业 融资风险 四步定位法 对策
引言
已有研究就流通企业融资风险涉及不多,且展开的研究缺乏分析方法的原创性及量化性,因此给出的对策建议较难针对不同对象量化展开。在研究初期,文章分析了以国际贸易和融资风险为代表的文献,其中在国际贸易文献研究中,侧重于就程正军(1997)、刘伟等(2015)、韩忠亮(2011)、李平等(2005)的成果進行分析。程正军从经典经济学理论出发,就国际贸易开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探究了国际贸易在新形势下展开的理论路径。刘伟等则从国际贸易摩擦发生的种类、原因等视角入手,为有效协调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韩忠亮构建了成本转嫁框架进行贸易损失分析,通过模型化分析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提出了摆脱国际贸易悲剧的根本对策——提升要素禀赋。李平则以技术视角为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深入发展进行研究,不仅确定了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从事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作用,而且明确了技术扩散存在限定性,因此充分且充足利用技术创新会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起到显著效用。在融资风险研究中,侧重于对赵爱玲等(2014)、李毅学等(2008)、曾凡昌(2010)的成果进行研究。在赵爱玲等的研究中,明确了我国缺乏融资担保风险警戒与预警功能,由此基于AHP分析法等分析方法构建对应指标体系,并采用该方法对融资担保进行有效预警。在李毅学等的研究中,通过研究确定了融资风险的五项构成子项,并基于该子项为银行降低风险提供对策。在曾凡昌的研究成果中,就我国房地产业融资风险进行研究,确定了政府、房地产、银行三者在融资与融资风险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基于上述分析,不仅明确了从事国际贸易企业进行融资时存在的融资风险无系统性与原创性解决方案,而且对国际贸易发展、融资风险结构特征等有了深入认识。下文将基于发现的问题以及掌握的方法,探求一种具有系统性与可量化性的解决路径。
融资潜在风险四步定位法论证
就如何定位融资潜在风险,通过反复论证研究,本文提出四步定位法:步骤一,对融资潜在风险进行可比较性的量化。此次研究核心是对流通企业融资所导致的潜在风险定位及化解潜在风险的对策。考虑到后续分析将基于实证对象展开,因此仅以较少量企业(极端情形为单个企业)的融资行为与融资过程进行分析,确定的融资潜在风险点显然不具有广泛性与全面性。为解决该问题,采用多家企业作为实证对象进行风险点分析即可解决。对于多对象而言,各自发展数据存在差异,如何进行可比较性分析就成为难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采用如下方法:当流通企业进行融资后,其当年融资结果带来当年及后续年份企业亏损后果将其标记为风险爆发;反之,将其标记为风险未爆发。对于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主要是货币单位形式的潜在因素,以企业固定资产将其单位化,从而实现不同实体对象的潜在因素量纲一致。通过上述形式,即完成融资潜在风险数量化,也明确了潜在风险点的可比较性。
上述方法称为四步定位法,完全是源于其分析过程的四个步骤,下文的实证分析就基于上述四步定位法具体展开。
融资风险实证定位及对策研究
实证分析选定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流通企业为对象,且仅以在同一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为对象。之所以如此设定,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上市企业具有定期公布财务相关数据的要求,因此不仅便于获取数据,而且能获取相对客观公正的数据;第二点是基于同一证券市场进行对象选取,既保证了选取对象的广泛性,也确保了选取对象的共生性。基于上述考量,实证研究选取了10家实证对象,实证对象名称具体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实证研究基于前述四步定位法,从风险结果与风险形成类构建指标体系。
从表1来看,风险结果指标是以利润总额为依据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风险。风险形成指标是以资本类、贸易类、流通特性类、融资类、其他类指标作为衡量依据。在其中加入固定资产指标,是为了对不同对象实现可比性(用固定资产归一化资本类相关指标形成可比性)。
通过确定的上述指标,采用四步分析法对实证对象2000-2017年的数据进行采集(其中涉及到对象不存在对应年份数据,以该对象包含的最大子集作为数据采集范围),获取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遵循四步定位分析法中的步骤,逐个对潜在因子进行风险分析,并形成风险因素集合,最终构成风险点合力,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给出了整合性分析结果,将多个潜在风险点予以确认,同时也将部分不具备整体风险点的因素剔除。从分析结果来看,对风险点按照对风险影响比重进行排序,融资风险点依次为:关税增加幅度、融资比例、汇率增加幅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融资方式、结算周期、融资期限、物品流通平均速度。
对于该合力结果,通过四个关键统计量分析,确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与高置信度性。这四个关键统计量依次为合力模型残差服从正态分布的概率、合力模型可决系数、合理模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合理模型DW统计量。从该统计结果来看,在0.85的置信度下可以认为合力模型成立是显著的,由此确定选取的流通类上市企业进行融资所应重点关注的七大风险点。基于这些风险点,研究通过系统性分析论证,提出了尽可能降低融资风险的七大举措,具体如下:
举措一,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发展方向以国家支持的产业方向为主导。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一旦融资发生,流通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后风险产生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关税增加幅度。这说明我国流通企业存在两类问题:贸易利润率较低、对国家政策扶持的依赖度较高。基于这两种原因,一旦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发生变化,对应的关税额度增加,会大幅降低企业预期收益,由此导致融资无法如期归还,从而产生风险。因此,从事流通企业在进行融资前必须对产业政策进行评估,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确定自身所从事行业的产业扶持性。对于即将退出扶持行列的产业,建议尽可能减少融资;对于扶持力度较弱的产业,建议融资比例同比减少;对于扶持力度较强的产业,尤其是具有显著“一带一路”特色的产业,建议可以适度增大规模融资。
举措二,尽可能降低融资比例。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一旦融资发生后,从事流通企业风险产生的第二大影响因素是融资比例,这说明我国从事流通企业存在融资比例较高的特征。通过分析确定,融资比例在30%以内(占固定资产的比例)属于风险较低融资;融资比例在30%-50%之间属于一般风险;融资比例在50%-80%之间属于较高风险;融资比例在80%以上属于极高风险。鉴于该结果,建议流通企业进行贸易时,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将可能发生的融资风险尽可能控制在一般风险以下。
举措三,以国际贸易为代表,贸易结算方式以人民币为主,以外汇为辅。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一旦融资发生后,流通企业风险产生的第三大影响因素是贸易结算方式。我国在2016年之前还未获得世界银行的SDR权利,人民币在海外不具备优势,随着SDR权利的获得以及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展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了一定话语权,因此建议流通企业顺势而起,尽可能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由此降低由结算货币所导致的贸易风险。
举措四,融资方式以直接融资方式为主,以间接融资方式为辅。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一旦融资发生后,流通企业风险产生的第四大影响因素是融资方式。从已经爆发的风险来看,融资方式为直接融资的,其融资风险显著低于间接融资,因此对于上市企业尽可能采取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举措五,尽可能缩短贸易结算周期。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一旦融资发生后,流通企业风险产生的第五大影响因素是贸易结算周期。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贸易结算周期在一个月内的属于低概率事件,贸易结算周期在两月至三月的属于普遍现象,贸易结算周期超过三个月以上的属于小概率事件。对于企业而言,一旦发生融资后,贸易结算周期拖长极大程度影响其现金流的正常运转。从已经发生风险的企业来看,由于贸易结算周期从两至三月递增导致的风险点爆发较为常见。因此,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切实保证在贸易签订与履行过程中,结算都控制在两月以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将结算周期控制在一个月内,是最为稳妥的方案。
举措六,融资期限不宜过短。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一旦融资发生后,流通企业风险产生的第六大影响因素是融资期限。从已经爆发的风险来看,融资期限在1个月内的属于高风险融资,融资期限在2个月至3个月的属于较高风险融资,融资期限在3个月至8个月的属于一般风险融资,融资期限在8个月以上的属于较低风险融资。基于该分析结果,建议在融资时尽可能延长融资期限,将风险降到可以控制的最低点。
举措七,流通企业应以苦练内功为主线。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到,流通企业的物品流通平均速度对流通企业融资风险影响为负向。这说明流通企业的物品流通平均速度越高,则企业融资对应的风险就越低;反之,流通企业的物品流通平均速度越低,则企业融资对应的风险就越高。因此,流通企业如果深入苦练内功,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同时辅之以拓展有效的流通配送渠道,势必能提高流通平均速度,从而降低融资风险。
结论
研究最初发现,对于融资风险问题,已有研究对流通企业融资风险较少关注,且展开的研究缺乏分析方法的原创性及量化性,因此给出的对策建议较难针对不同对象量化展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特展开此次研究。通过对国际贸易和融资风险文献进行研究,不仅再次确认了问题的存在,而且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思想。在此基础上,经过理论論证分析,自主构建四步定位法,由此从理论角度确定了对整合性系统风险的合力分析方法。完成上述分析之后,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选定在我国国内上市的10家流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10家企业不仅在国内同一股票市场上市,而且均从事流通行业。与此同时,上述对象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均或多或少地进行了融资,这样选定的实证对象就符合融资风险研究的基本条件。针对上述研究对象,通过数据采集、预处理及基本分析,并采用四步定位法进行分析,从众多潜在风险因素中确定了七大合力风险点。针对确定的风险点及风险点对风险贡献量,从系统性解决角度出发,提出了降低融资风险的七大举措。
参考文献:
1.程正军.论新李嘉图主义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1997(3)
2.刘伟,何均林.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及核心维度[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3.韩忠亮.成本转嫁与“国际贸易悲剧”[J].经济科学,2011(4)
4.李平,钱利.国际贸易、技术扩散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J].当代亚太,2005(5)
5.赵爱玲,李成祥,金煌,徐磊.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2)
6.李毅学,吴丽华.物流金融创新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与管理[J].当代财经,2008(12)
7.曾凡昌.试论房地产融资风险的法律规制[J].财经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