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与金融创新对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模式的影响研究

2018-01-05 11:20吕一舒强兴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1期

吕一 舒强兴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但传统融资模式对多数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存在不利影响,融资模式创新的需求日渐旺盛。技术变革是商贸流通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基础,资金供给双方合作下的金融创新是推动供应链融资模式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进行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模式优化,本文认为需要从商业银行发挥主动创新意识、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实践、融资思维及观念转变三个角度加以改变。

关键词:技术变革 金融创新 供应链金融 融资模式 商贸流通

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概况与融资难、融资贵的形成机制

(一)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概况

传统融资模式下,进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两种典型选择,商贸流通企业选择的融资模式与其他行业基本一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银行渠道下的人民币贷款以平均10.76%的速度增长,2007-2016年银行贷款融资占全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为62.28%,足可见银行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基本不适用于我国商贸流通企业,银行融资是商贸流通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甚至有时候是唯一渠道。正是基于此,商贸流通企业面临着和其他类企业同样的融资困境,融资难、融资贵在商贸流通领域表现的更为突出,具体分析如下:

从信贷资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来看,商贸流通类企业并不能获得信贷资金的有力支持。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银行借款余额达到69.16万亿元,占全部融资方式下融资总额的54.84%(见表1),其中投向商贸流通领域的比例较小,由于缺乏系统性数据统计,因此无法具体衡量我国银行贷款资金流向商贸流通企业的实际占比。浙江省金融数据显示,2009-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贷款合计占该省贷款总额的比重在11%-12%之间波动,足可见信贷资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支持严重不足。

从融资成本上看,商贸流通企业承担着较高的融资成本。有关数据测算表明,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融资平均成本为7.6%(见表1),如果将银行融资中的增信措施(抵押、担保、质押等)的机会成本涵盖在内,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将会进一步提高。间接融资模式中,银行可以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张涛、陈磊、王学斌,2008),通过资产抵押、违约清算等措施有效克服信用风险(张一林、龚强、荣昭,2016),但并不能较大幅度化解信用风险问题,更不利于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化经营,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信用水平更低,企业偿债能力更有限。由于无法提供有效的增信措施,因此直接被排斥在银行融资体系之外。如果能够提供相应的增信措施,则增加了商贸流通企业自身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融资成本高的现象可能在商贸流通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直接,是增加行业融资难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形成机制剖析

传统融资模式以银行借贷为主,融资市场中银行主导力量明显强于企业一方,这是我国金融体制影响下产生的结果,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在以銀行借贷为主的融资模式下,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商贸流通业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估的特征,导致商贸流通企业融资始终存在一定的困难,形成机制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信息不对称因素存在于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过程当中,成为制约企业融资的不利因素。信息不对称是融资方和资金方之间不信任的起始,又同时是不信任的归宿,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融资方和资金方之间恶性循环的不信任机制生成(见图1)。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风控手段的加强无非是增强银行对违约风险的处理能力,以确保在企业出现风险问题后银行能够尽量挽回损失;即便是不存在道德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无法完全信任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为尽量降低风险概率,准入门槛的提高成为必然,风险控制手段就会加强,势必导致多数企业无法获得金融支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商贸流通企业融资过程中有时候会加重影响融资效率,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多以贸易融资为主,其通常是以应收账款为依据的保理业务,但很多时候银行无法核实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因此对企业产生较多质疑,导致融资效率下降。第二,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而言,融资主体多以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为主,这类企业偿债能力有限,是准入难度较大的一类群体。商贸流通型企业具备多而杂的特点,不稳定因素较多,行业、自身经营等稍有变化就会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传统的授信融资可行性低。如果脱离企业所在的产业链,基本上可认定该企业不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又因为容易受到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政策变动影响,其市场风险极大。因此,化解商贸流通类企业的融资难题,就必须将其纳入产业链条当中考虑,将单一风险进行消化,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效率。

技术变革与金融创新优化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模式的内在逻辑

前文对我国商贸流通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深刻剖析了商贸流通业融资困境的形成机制。已知,信息不对称原理是构成银企矛盾的核心因素,且商贸流通业自身的行业特性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如何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矛盾就成为了突破商贸流通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一步。信息不对称的深层次原因是商业银行无法全面获取并核实商贸流通企业的交易信息,这就涉及到技术问题,正是因为银行无法对信息进行技术性核实,所以无法对商贸流通企业产生信任。因此,获取信息并验证信息这一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技术革新基础上的,包括大数据技术(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区块链技术(验证数据真实性、数据防伪等)、人工智能(自动抓取数据、解读数据、输出结果等);同时,商贸流通业最核心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具有供应链属性的行业,产品遵循“原材料→加工→物流→消费者”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这本身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因此就具备了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素。关于此,有学者研究指出供应链金融在化解商贸流通业融资困境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商贸流通企业转型的一个可行方向(闫婧,2017)。

综上,供应链金融是化解我国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矛盾。要实现供应链融资首先必须具备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条件,其次需要商业银行和商贸流通企业在思维观念上的创新。

(一)技术变革:支撑商贸流通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重要基础

对于商贸流通企业供应链融资而言,技术变革是重要基础,体现的是效率需求,根本上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而言,一方面,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发展为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之法;另一方面,包括大数据、区块链等在内的多项具有实践功能的技术在供应链融资的方案设计中占据技术主导地位,是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技术。现代新型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看好,主要原因就在于技术的不断成熟(薛小飞,2017),供应链金融从1.0(线下“1+N”)到2.0(线上“1+N”),再到3.0(线上“N+N”),信息传递方式逐渐高效、便捷,供应链金融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

对于作为资金提供方的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一种以预付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为基础的贸易融资服务(谢世清、何彬,2013),在现代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主体,因此需要商业银行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灵活反映,商贸流通企业需要进行合作以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反观国内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现实情况,以技术创新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多数供应链金融业务除了在审批流程、服务半径等问题上进行了改良之外,并没有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变革,其本质模式仍旧停留在传统思维及传统方式之中,因此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效果一般,对解决商贸流通业融资难的问题效果不大。

(二)金融创新:转变银企传统融资思维的新模式

技术变革进程缓慢是受到银企双方的思维束缚,供应链金融所依赖的产业链环境体系庞大,对资金、技术及人才投入大、要求严、产出慢、风险高,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各方支持,但是归根结底是在于商业银行和商贸流通企业双方对供应链金融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思考,供应链金融通过“共赢”思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帮助企业盘活流动资产(王雷,2017),资产盘活可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促进资金的充分流动而创造价值,对供应链条上的不同环节的企业均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属于一种“共赢”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基于行业属性,通过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要素将产业链的上下游联系起来,构建成能够在纵向和横向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生态鏈。商贸流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搭建起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是社会生产活动中重要的联接环节之一(陈德余,2015)。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商贸流通业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融资难题本身就具备良好基因,因此也应当成为推动自身供应链融资的重要力量。

但是,商业银行基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对具有前瞻性的供应链金融持观望甚至是抵触态度,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进行金融创新,也就很难推出符合商贸流通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商贸流通企业一方,往往是核心企业不愿意承担对供应商应收账款的责任,或者基于管理成本考量对供应链金融不支持。因此,金融创新既是对商业银行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商贸流通企业提出的要求,意味着需要资金供给双方能够通力合作、共同推动,本质上是二者在思维模式上能够有所创新。现代商业理念中,合作共赢是不同经济主体得以唇齿相依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与供应链金融的内在逻辑不谋而合。

商贸流通业融资模式的优化路径

基于前文的分析,商贸流通业传统的融资模式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尤其是以银行借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商贸流通业融资的困境。随着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商业实践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商贸流通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有了新的方向,如何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促进商贸流通业融资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应当从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供应链金融的推动以商业银行为主,商业银行应当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力。传统融资模式下商贸流通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就出在商业银行,由于商业银行拥有资金优势,但也正是基于自身的资金优势因此就拥有了支配权,这就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消极应对市场变化,逼迫企业迎合银行需求。供应链金融具有的“共赢”属性要求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最终落地实践,因此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具备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第二,积极加强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实践,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广泛应用。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国内多数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类企业纷纷布局区块链,尤其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区块链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中心化”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效率低下问题等,是促进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因此,各主体应当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借助区块链技术带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第三,通过转变思维以转变传统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之所以发展历程长但成效不显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包括银行、企业在内的各方主体思维观念陈旧所导致的。商业银行基于传统融资思维,始终无法突破风控手段的桎梏,面对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需求秉持守旧思维,导致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效果不理想。对于部分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初期投入多而产出效应不明显,因此并没有创新的积极性,这也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缓慢。因此,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转变商贸流通业融资的困境,需要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的努力,首要的就是转变思维,突破观念桎梏。

结论

供应链金融在化解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难题问题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意义深远。传统融资模式下,商贸流通企业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以及因自身小而分散的特点,使得自身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需要从技术变革和金融创新两个角度进行努力,技术创新是对商业银行和商贸流通企业共同提出的要求,需要资金供给双方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所依赖的有关技术进行变革升级;金融创新则重点是要求银行在金融产品设计上进行大胆尝试,同时需要银企之间的通力合作,最终推动供应链融资模式产生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张涛,陈磊,王学斌.融资模式、信息协调与技术采用[J].世界经济,2008(11)

2.张一林,龚强,荣昭.技术创新、股权融资与金融结构转型[J].管理世界,2016(11)

3.闫婧.商贸流通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以京东金融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

4.薛小飞.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分析[J].金融经济,2017(6)

5.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6.王雷.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与投行思维[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7.陈德余.商贸流通业融资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