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凯
【摘 要】 近年来,幼儿教师“虐童”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人们指责那些罪恶的施虐者的同时,造成“虐童”事件接连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还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来探寻幼儿园“虐童”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从根本上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冲突理论;幼儿园;虐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hild abuse" incident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have been frequent, which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at, however, is the reason for the spate of child abuse incidents while people blame those abusers for their crimes? And how do we stop this from happening at the source, with the cute smiles of our children? This is something we need to think about.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behind the "child abuse" case in kindergarte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flict theory, providing a new idea to fundamental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uch events.
[Keywords] conflict theory; kindergarten; child abuse
1 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
什么是冲突?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在他的冲突论中,对冲突下的定义是:“就本书的目的而言,可以权且将冲突看作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斗争中的一方目的在于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他将冲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现实性冲突是指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对抗行为。非现实性冲突是指当现实性对立不被允许表达时,其中一方不指向冲突对象的发泄情绪的行动,往往转移对象,寻找替罪羊。群体在非现实问题上卷入冲突,情感唤起和卷入程度的比较高,冲突更具暴力性。幼儿园虐童案则属于非现实性冲突。
科塞认为:非现实性冲突产生于社会成员的剥夺感和受挫感。当资源分配不合理时,不平等系统中的被统治者就会对现存稀缺资源的分配合法性提出质疑,从而引发冲突。疏导不满的渠道不足,能转移下层不满情绪的内部组织越少,下层发泄不满情绪的选择性就越小;缺乏发泄不满渠道的人,其自我剥夺感越强。绝对剥夺并不必然就产生反抗,他们的反抗意识跟对现有制度的认同程度、自我控制能力、社会结构弹性等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2 幼儿园“虐童”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2.1 缺乏完善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
首先,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针对的资金投入不足。事实上,我国政府目前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仍是远远不足的。我们要承认,当前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各方面投入与实际上的需求之间的鸿沟亟待被填平。
其次,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大多停留在文件上的支持,而许多现实性的问题并未真正落实。幼儿教师现实工资水平与政策规定仍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教育体系对幼儿教师各方面的保障不足,进而导致许多幼儿教师在社会晋升上的机会十分渺茫。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对于许多幼儿教师来说,在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社会系统中,他们的利益诉求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表达,因此他们就会怀疑现存制度的合法性,幼儿园“虐童”事件就有可能发生。
2.2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科塞指出,合法性撤消本身并不一定导致社会冲突,绝对剥夺并不必然孕育反抗,当被剥夺者从绝对剥夺转为相对剥夺,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正感则越强烈,因而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幼儿教师的压力普遍较大,即便如此,幼师工资待遇与其工作量显然不成正比,当他们与公立学校的幼儿教师群体的待遇进行对比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同时,当他们和同辈群体中的收入高、有较高声望的群体相比较时,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他们认为自己是被社会忽视或者极少关注的一类人,社会上有许多人甚至将幼儿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来看待,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在无形中被贬低,很多幼师体会不到该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看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缺乏积极的认知,因此会滋生不良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虐童的几率和隐患。
2.3 价值观的扭曲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社会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人们走出了那种弱肉强食的世界,社会逐步走向了公平、正义。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国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观念相互交织,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实,而且市场经济发展的还不够健全,社会分配领域的不公平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不管是从个人的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权益保障等各个方面来说,相比而言,幼师群体仍属于弱者。他们通过正当渠道无法解决面临的自身处境问题,加之受他们个人价值观念的指引,有些幼儿教师本身性格存在缺陷,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更加強烈,但又无力回驳,因此他们选择了上述所说的其中一种极端的表现方式: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施加暴力。
3 杜绝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完善的问题解决机制
优化幼儿教育的政策环境,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国家应从宏观角度上,建议完善、系统的幼儿保护法律体系。可以参照在儿童保护法律方面比较完善的国家,例如可以设立防止儿童虐待与处理的专门法律等。还应加快完善学前教育法制体系。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应该针对不同程度的虐待行为制定一系列明确的惩罚标准,避免让行为不良的教师有机可乘。
加强监管,应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完备的监督体系,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监督幼儿机构以及幼师行为的格局。首先,国家或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独立的权威的调查机构,加强对幼儿园以及幼师行为的约束和监管,使人们能够将幼儿园内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报告给相应的管理部门,从而能够对事件进行及时的处理;其次,应该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只有将责任细化,才能保证幼儿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即使出现不文明现象,也能够迅速找到相关负责人,便于问题的解决。
3.2 建立幼儿教师心理疏导机制
高度重視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幼儿园方面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要合理安排班级人数,适当降低幼儿教师的工作强度。再次,要畅通情绪疏导渠道,在工作之余可以开展类型多样的娱乐活动,使他们能够缓解压力。最后,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培训,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定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及时发现教师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可以在园内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教师提供一个解决心理困扰的平台。
3.3 在全社会内形成关爱幼儿的社会风气
在对待幼儿的态度问题上,我们不能光有口号式的呼吁,应该从意识上提高对幼儿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从意识到行为层面,关键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心爱护幼儿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时时启发和督促人们,尊重、关爱和善待幼儿群体,从而使幼儿教师能够以幼儿为重,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将不良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避免了幼儿园“虐童”事件这种非现实性冲突的发生。
在社会、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三方共同努力的环境下,家长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对待孩子上,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在空闲时间多陪伴孩子,通过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生活情况,从侧面了解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一经发现孩子在学校中的异常情况,能够及时与教师或者学校领导沟通解决。
4 结语
幼儿园“虐童”事件并不是单因素促成的结果,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要想为幼儿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杜绝幼儿园“虐童”现象的再发生,不仅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事件,而且要从宏观角度提出根本性的措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幼儿开心、灿烂的笑容。
参考文献:
[1] 李明刚.浅析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J].中共成都市 委党校学报.2010:85-86.
[2] 刘 婷.幼儿教师“虐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黑 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41-42.
[3] 王丹艺.挫折—侵犯理论视野下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J]. 科教导刊.2014,(2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