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杰
最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语文课似乎变得越来越“华丽”,语文味在逐渐淡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自然纯真。简言之,就是要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阅读教学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拟定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读课文2—4自然段,咬文嚼字,理解意蕴深刻的词句,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本色和大无畏精神;3.了解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领会其好处。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既符合阶段目标,又整合了“三个维度”。
一是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人民子弟兵由衷的赞美,感情十分强烈。教师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以读促讲,以读激情,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是咀嚼文本重点词语。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积过程。通过研读文本,发现文中很多词语可以去好好咀嚼一番,抓住关键词细细品味必将促进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以及情感的共鸣。
三是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本文条理非常清楚,围绕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重点写了“保大堤”“救群众”两个典型的事例,巧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体的特写,这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语言和表达的契合点,巧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把阅读视野伸向言与意两个方面,就可以使“语文味”得到最大化催生,让阅读教学有层次,有内涵,有张力,有效益。
《大江保卫战》课后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不就是一条泾渭分明的主线吗?保住了大堤也就保住了大堤后面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也正是基于此,文中四百多名官兵才与滔滔洪水展开了殊死搏斗,打响了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只要抓住了“大堤,保住大堤!”这条主线,那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就能条理清晰,不枝不蔓,文章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师: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在那危急关头,四百多名战士,来到岌岌可危的大堤上,面对肆虐的洪水,他们心里的念头是什么?
生:大堤,保住大堤!
师: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战士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画出相关句子,圈画出关键字词细细品读,写出你的感受。
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就引领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和碰撞,一次次对这句话循序渐进地诵读和感悟,学生对人民子弟兵这一英雄形象的感受,由粗浅到深入,由平面到立体,学生的情感也必将得到提升。
味,是嚼出来的,语文味也同样如此,嚼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出现了许多关键的词语,如“气壮山河”“闻讯赶到”“来回穿梭”“全然不顾”“奋然”“鏖战”“惊心动魄”……细细品味似乎都有咬嚼的必要,但是需要老师善于引领学生抓住一些“文眼”,灵活设计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巧妙构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道。
如“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一句中的“撕扯”看似很普通却耐人寻味。如果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准确把文字背后的画面激活,那么这样的阅读是苍白无力的。
师:哪些词语打动了你?
(学生自由交流:如“奋然”“鏖战”“伤痕累累”等)
师:老师关注到了这样一个词“撕扯”(出示)。
师:什么叫撕扯?
生:撕开扯裂。
师: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撕扯?
生:纸张、布匹、衣服等。
师:这里撕扯的是什么?
生:钢筋水泥筑成的堤岸。
师:钢筋水泥筑成的堤岸有没有被狂风巨浪撕開扯裂?
(引导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塌陷、崩塌的堤坝)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狂风巨浪的猛烈、可怕。
师:你们怕不怕?老师也是胆战心惊,战士们呢?
生:不怕。
师:于是他们一个个——(引读: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这样,“撕扯”这个不起眼的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 紧扣“大堤,保住大堤!”教学主线来咀嚼,一词突破,以点促面,层层深入。一遍的咀嚼,就有一遍的味道。个性化的解读和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有机穿插,文本内涵逐渐显现,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应简明而不失品味,简约而不失精彩,简便而不失高效。语文课堂充满了“语文味”,我们就能聆听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他们的情感在探究发现中变得丰富,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变得深邃,智慧在对话分享中变得灵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