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爱凤
“美是遍及各处的。而且对于我们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一双发现美的双眼。”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要对学生们进行的教育也是美的,让他们尽情感受语文的美。语文课堂应该是一幢欣赏风景的高楼,学生们向远处观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行一场美的教育旅行,这可以让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加好。
在语文课本中,典型作品散发的美是随处可见的。有自然美、感情美、艺术美以及言语美……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美,朱自清在《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描绘出来的构造美,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的言语美……将那些美尽情展现,学生们可以在其中产生喜悦之情,这就是一种美。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引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在阅读过程中指引学生感受文本中人性的美,在切身领会中指引学生领悟生活的美,在朗诵中去发现作品的自然美,在细细回味中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在深深的阅读中去感受作品的品德美,激发学生爱美之心以及寻美之眼。
感受到文本之美后,还需要打造和文本相对应的氛围,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施。
1.导语妙用——愉悦美。导语的形式多变,不拘束于一方,然而根本目的都是为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从内心深处去说服学生,让他们可以以最佳的状态用心学习。比如,在讲《吆喝》这一课时,配上老北京的胡同口、老北京人等图片,播放《北京土著》《京韵悠悠》等音乐,再加上下面一段语言导入:“我见到了一个个吆喝的生意人,他们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放声吆喝着。有过来买东西的人,就停下担子,热情地介绍商品。买东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担子,边吆喝边走远了。”这段导语就将学生们引入到老北京的那个场面中,主动分析文章中人物的特征,更深入地感受文本中的人物美,思想上更是得到了美的感染。
2.诵读、美读——以声传情。想要学好语文,诵读是最为基本的方式,是发现语文之美、感受文本情感的好方法。老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达到“耳醉其声、心感其情”的艺术效果,领略文章的情感意蕴。文字用声音表达出来,文章中人物、动物、景色以及情感都仿佛活过来一样,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当中的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这种状况,老师认真备课,用心讲解,语言也十分准确,然而学生却完全不听讲,课堂表现通常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分析原因,最为关键的就是老师只注重到了语言的规范与准确,却忽略了它的生动与艺术性,因此效果不尽如人意。老师的语言不仅仅需要具备规范性与准确性,还需要再加上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最主要的是讲究幽默,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很大程度提升语言的感染能力。幽默的语言,更富感染力,可以给予人启发。
幽默的老师是所有老师中最受學生欢迎的一类老师,他们可以给学生们一种亲切且容易相处的感觉,且老师在课堂中适当地加入这份风趣,就会缩小老师和学生们的距离,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培养学生们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幽默的言语是优雅且唯美的,它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们倍感舒适,尽情感受语言艺术所带来的愉悦。
激励是可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方法。所有人都渴求他人的激励与欣赏,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渴望之心更为强烈。有句俗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激励学生、赞扬学生,给予他们全面的关心与信任,这可以推动学生学习的进程。如果学生专心学习,老师可以投去赞扬的目光。如果学生的回答特别的棒,老师可以竖大拇指表示其赞扬之情。课堂上多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喜欢你!”“说得好!感谢你”“夸夸你,你真棒!”等语言。如果他们回答不正确,也要夸奖他们勇于回答的精神,让他们可以从中获得鼓励,减少失望与失败的感觉。如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就不再害怕,而是能积极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氛围就活跃起来。
综上所述,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性就决定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都会穿插着美这个元素。我们要学习以“美”为意境,挑选“美”的教学方式,以“美”为教学导语,更全面地呈现“美”的文本内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美。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