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堕落 自我的丧失

2018-01-05 14:56顾爱凤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举屠户范进

顾爱凤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而耗费毕生精力,是清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小说之中有个精彩的桥段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典型,其考试的过程也是当时清代科举的缩影。

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成为秀才。所谓秀才,也叫进学,指的是那些参加童试合格的,再经过督学考试合格的,这时考生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和资格。首先,考生要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考中的考生叫作举人,其有资格参加次年春天在京城举办的会试,如果还能考中,就被称为贡生。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的为进士。考试内容为八股文,即在四书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进行写作。周进说:“汉代的文章和唐朝的诗歌再好,也不如当今皇上看重的八股文好。”所以当时的读书人一心扑在八股文上,因为只有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一、中举之前的范进:贫困、卑贱

小说中,范进这个人物一出场就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了。他自二十岁开始走上科举之路,足足为科举奋斗了三十五年,可悲的是他在这三十五年的科举考试过程中,仅仅拥有着童生资格,连进学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提科举考试了。那么作为一个年龄最大的童生,五十四岁的范进在周进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呢?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疲劳使得范进面色萎黄,胡须斑白,当时正值寒冬,他却只穿着麻布大褂,被冻得哆哆嗦嗦。何等悲凉,何等凄惨!那么问题来了,范进都考了三十五年了,为何还要如此执着于考试呢?为什么不去做其他的事情呢?如经商,如学医……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性质,对于肩不能扛的知识分子来说,要想改变自己穷酸、窘迫的生活,并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依靠科举考试来谋出路。所以即便是一次次的失败也没有打垮他考试的意志。简直可以说他锲而不舍,毫不气馁。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举考试就是龙门,一旦跃过去,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社会地位、家庭状况……一切都会改变,翻身成为“人上人”。也正是这种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诱惑一直促使着范进不断地进行尝试,一考就是三十五年,其实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在当时绝不在少数。

小说主人公范进的生活状况又是什么样呢?说起范进进学这件事,说不明白是因为范进真的考中了,还是周进看他实在是太可怜了而怜悯他才中的,总之,范进考了三十五年,终于成为了秀才,总算是得到科举考试的敲门砖。他内心激动地回到那个只有一间草屋、一间披屋和一个茅草棚的家,得到消息的母亲和妻子都是非常高兴,这时岳父胡屠户也来了,还拎来了大肠和酒。在当时的社会,屠户属于底层人群,被很多人瞧不起,但是胡屠户却总是认为自己的身份是比范进高的,因为范进的生活还要依靠自己的资助。中了秀才的范进寻找到了一个书馆教书,每年也只能挣得几两银子。因此,胡屠户依然还要训斥范进,并且始终对范进强调“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而对于胡屠户的教训和训斥,范进总是连连点头,唯唯诺诺,还要顺着胡屠户的话说“岳父见教的是”。此时的范进是懦弱的、猥琐的,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范进始终不能摆脱举人的诱惑,懦弱胆小的他终于鼓起勇气去找自己的岳父胡屠户借钱去参加乡试,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这时,胡屠户终于骂出了心里话,说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也该撒尿自己照照”、连屁都不是等,还将唾沫啐在范进的脸上。可见在胡屠户的心中,范进的地位是如何低下。尽管被胡屠户一顿臭骂,范进仍然是唯唯诺诺,不敢反驳,但内心里却是下定决心要去参加乡试,既然都中了秀才,要是不去试一试,怎么能心甘。由此可见范进心中对科举考试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即便考了三十五年,也没有磨滅斗志,没有消磨掉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和追求。最终对岳父的惧怕和敬畏敌不过举人的诱惑,他瞒着胡屠户偷偷地跑去考试了,等他回到家的时候,家里人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结果又是招来了胡屠户的一顿大骂。

二、中举之时的范进:疯狂、痴迷

当范进参加完乡试回来的时候,家中的情形已经是凄惨无比,家中的老母亲已经饿得双眼看不见东西了,范进立即把家中的鸡抓住拿到市场上去卖,当邻居说他中举时,他不信,道是“哄”他、“混”他。为什么他不信呢?是因为三十五年的考试之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已经让他的心麻木了,他已经变成了一台考试的机器,他的内心里就没有认为这次自己能考上举人,所以他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考虑自己中举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当邻居将他拉回家看到官府的报帖时,他才相信,但这时他的内心却无法承受这样的刺激,他疯了。这种疯属于喜极而疯。三十五年的希望和期盼一旦成真,他疯了。疯了的范进什么样子呢?头发也散开了,摔得满脸都是污泥,鞋子也被甩丢了一只,他疯狂地跑到集市上,逢人便喊“我中了”,引起了别人的耻笑,但是在他可笑的言行背后却是无尽的悲凉和辛酸,三十五年的痛苦都在这一瞬间发泄了出来。是什么让范进疯了呢?究其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它将范进变成了一个考试的机器,让他将毕生的精力全部用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即使是再大的屈辱也不能阻止功名的诱惑。他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六个字真实地表现出了范进的内心活动,考了三十五年终于梦想成真。中举后的范进是不是真的“好了”呢?确实好了。

中举之后的范进在别人的眼中变成了天上的星君下凡,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们眼中的一文不值,变成了人上人。尤其是在胡屠户眼中,范进变成了“才学高、品貌好”的人。以前的胡屠户在范进面前处于颐指气使的地位,现在连为了给范进治病,打他一巴掌还要喝两碗酒壮胆,并且吓得打完之后,手掌都不能弯过来,他相信天上的星君是不能打的。并且在范进中举之后,以前从来没有来到家里的邻居也都出现了,他们手里拿着鸡蛋、酒还有活鸡的,就连乡绅也来范进的家里拜会,还和范进攀世兄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至此,我们可以理解范进考了三十五年没考上,为何还要考,因为一旦考上,就会土鸡变凤凰,钱财就会随之而来,身份也是天差地别。就在这几天之内,范进什么都有了,房子、银子、田地、仆人等。这也是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巨大的诱惑所在。科举可以给一个一无是处、一贫如洗的读书人任何东西,就好比阿拉丁神灯,所以即使是范进疯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考的是第七名。

三、中举之后的范进:圆滑、世故

在他人的眼中,范进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范进自己有没有变呢?变了,他不再是以前那个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的烂人。也许之前的范进是将自己真实的一面给隐藏了起来,但是在这一刻彻底地暴露出来了,由此可见范进的城府是何其之深。这时,再见到胡屠户,他就不再称之为岳父了,而是叫其为老爹;明知道张乡绅的虚伪,却还虚与委蛇,“幸得出自老先生门下”,可见他的圆滑、世故。在给岳父送银子的时候,明知自己以后不会缺少银子,却还是说“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可见其狡诈、虚伪。当范进在母亲去世服孝期间,还伙同张静斋一起去汤知县那里混吃混喝,当面对桌上的银酒杯和象牙筷子时,却说自己正在为母亲服孝,要用木质的碗筷,却又在一碗燕窝中夹出了一个大虾丸子放入嘴中,其丑恶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如果范进真的做官了,他会是怎样的一个官呢?他会是一个好官吗?作者认为范进不会是一个好官、一个清官,因为他在三十五年考试过程中,受到了数不尽的耻辱和委屈,一贫如洗的生活使他的内心极大地扭曲,他会尽一切力量将这些年失去的东西全部都补偿回来。可想而知,这样的人怎么会是那种办实事、为百姓着想的好官,而这就是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而范进只是当时社会成千上万读书人的缩影。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可想而知当时的读书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因此,范进悲惨的人生并不是个例,而是当时封建社会的悲剧。

四、范进的典型意义: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范进,代表的是当时社会的读书人,他们始终坚持着对功名的追求,锲而不舍,将全部的青春和生命付诸漫长的科举考试生涯上。而屡次失败又会将他们的人格和心理扭曲到什么程度,灵魂所受到的折磨又会是什么样的痛苦。相比之下,范进算是幸运的,因为不管如何,他最终是中举了,还有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取得功名,最终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什么造成读书人的这种命运呢?是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

封建社会中范进或像范进一样的读书人,始终被困在科举制度的枷锁之中,不敢反抗,只能逆来顺受,并为此付出自己的青春和未来,甚至是生命。在数次的科考过程中,他们灵魂堕落,自我丧失,彻底沦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奴隶。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中举屠户范进
昙花破案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范进一日游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