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与隐的纠结

2018-01-05 14:26巩朋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人画

巩朋

摘 要:唐代王维一生都处在仕宦与隐逸、入世与出世的纠结之中,这种仕和隐也成就了他的绘画艺术。他的绘画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被尊为文人画鼻祖。

关键词:仕与隐;纠结;文人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21-02

一、王维生平与经历概述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的地位比较特殊,他不仅在唐诗中有显赫的位置,而且从古至今,只要谈及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画,作为其鼻祖他更是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

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原籍祁(今山西太原)人,他精通音律,工诗善画,在乐理、诗歌和绘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王维自幼失怙,随母亲崔氏抚养成人,少时好学聪敏过人,15岁便凭借个人才艺为长安贵胄高门所看重。

开元九年,王维21岁进士及第,初涉仕途授太乐丞掌管皇家祭祀音乐之职。少年得志在当时享有盛誉但旋即因工作琐事违犯禁例而遭贬出京,身逢盛世正是士人执着仕途博取功业之时遭受打击,王维自是痛苦,受挫折之后顿生退意。想做隐士弃官远离尘世是非,但作为长子虑及亲人,家有老母和弟妹仍需自己尽力赡养,去留两难心情抑郁,王维开始陷入终其一生的纠结之中。

外放八年之后,开元十七年(729年)王维回到长安,后又遇妻子病故,他孑然一身孤寂落寞自此终生不娶。所幸幼年随其母亲信仰的佛教思想给了他很大的慰藉,在赋闲中诵读佛经研习佛法。然而在这似乎看破红尘远离世俗的表象之后,实际王维的入世功利之心远未泯灭,他还在等待机会以求东山再起。身处盛唐之时,整个社会积极向上,作为读书人的他十年寒窗求取功名希望做官实现抱负自然无可厚非。

直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维投诗执掌朝政的中书令张九龄,恳求能够被举荐提拔。张九龄爱其才华,擢为右拾遗,王维再次跻身朝堂之上。无奈宦海多变,赏识提携王维的张九龄不久后受政敌排挤被贬为地方官。面对恩相失势和仕途多艰,王维虽无可奈何亦甚是失意,但他尚在壮年,济世事功之心让他在消沉之后重新又振作起来,继而出仕凉州任职于河西节度使幕中。在那里保家卫国的边关将士和壮丽的塞外风光使他深受感动,所做的一些描写边塞的诗篇,脍炙人口,如“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白万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既气象豪迈又意境高远。这些慷慨激昂的诗句和以后淡泊寂静为旨归的艺术追求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

不久他从边塞返回长安继而又隐居终南山,过起了悠然见南山的山居散淡生活。但是这样自在的日子仅仅过了一年,王维又再度出仕,于天宝元年(742年)出任左补阙。同时,他在长安郊外的蓝田辋川置办了自己的栖身之地辋川别业,这也是他专心念佛吃斋的静心之所,从此开始了半官半隐逸的生活。王维工作之余,终日居此诵经独坐,一人过着甚为俭朴的生活。一方面他向往“平生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本性纯良的世俗文人,精通的佛理和青灯黄卷也难以割舍人世间红尘对他的牵绊。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时,王维遭受了人生中最残酷的打击,被迫在安禄山叛军中出任伪职,平叛之后遭到严酷的政治清算,落魄之中使其逐渐看破红尘。经过其弟王瑨竭力斡旋保全,王维总算远离厄运,后来时运逐渐开始好转,去世之前升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几经世事波折命运多舛,他对世俗的功利权欲放下了很多,但也绝没有彻底皈依佛门。仕而又隐,隐而又仕的几多反复,终其一生,王维都处在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纠结之中,这对他而言确实是个两难境地,仕途的艰辛无常与佛家的智慧虽然削弱了他的进仕热情,但文人的价值取向和世事牵挂又使他难以有勇气真正彻底放下了却俗世尘缘,直到公元761年,王维逝世,这种纠结才伴随着其生命的流逝而终结。

二、王维的画

其实王维一直不曾真正的隐逸,而是用一种隐居的方式和独善的操守周旋应付于仕途,努力在坎坷宦游的同时维系着内心深处平和的一方净土。王维信奉佛教,其诗歌与绘画都受到禅宗思想的巨大影响,他的诗句善于通过清新隽永的自然景物描写来追求宁静致远、空寂的意境。如他所写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充满禅意的诗句,诗学史上称其为“诗佛”。

同时王维寄情丹青也在绘画上找到了较为合适的笔墨语言来描述这种意境,禅宗不可言传之妙,一经诉诸视觉画面,境界清新自然不同凡響。王维不是靠画生存的专业画家,他作画的出发点和目的完全是抒发个人性情,可以说,至王维伊始,绘画的功能在逐渐转变,从“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教文宣功能转向面对自我,专注于画家个人的心灵与精神。

他的画作多为山林小景,多用水墨渲染,自然平淡,清新雅淡,其平远的构图传达出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从平和清疏的意境之中透出独特艺术底蕴。但可惜的是王维并没有可靠的真迹流传下来,现仅存的《辋川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等均为后人摹本或伪托之作。同时他还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流世。

有唐一代,王维的画作在时人心中地位还不是很高,当时并没有文人画的概念,文人士夫画是北宋苏轼率先提出的概念,特指业余爱好绘画的文人士大夫所绘制的作品,其审美追求抒发个人的意趣和主观性情,更多在于怡情悦性、修身养性。

唐代以前,绘画主要为工匠之事,文人士大夫虽有所染指,但为数不多。

后至宋代,文人士大夫成为绘画创作和消费的主体,就必然要寻求符合自身审美需求的绘画作品,而王维其画即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向往超然、闲适的情怀,追求更多观照内心的与禅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

其文人画鼻祖的追加定位是始于后人宋代文坛领袖苏轼等人的极力推崇,苏轼在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并随着文人画大兴才真正开始得以确立。

宋代以降,王维绘画的地位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他的画风、绘画思想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少,后世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系统,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明代董其昌更是明确的在《画旨》中云:“文人之画,自右丞始”。这位被后世尊为文人画鼻祖的王维究其一生的生命轨迹始终行走在仕宦的红尘路途之中,沿着仕途的顺畅与困顿,既为了功业抱负进取于庙堂之上,又为了释解尘累奉佛隐迹于山林之间,几经风雨,纠结在两难的蹒跚步履之中。

三、结语

仕宦和隐居的纠结与互补促成了王维的绘画和诗,只有将其放在历史当中才能更清楚认识到他的影响,对于历代士人而言,他的人生境遇和历程极具代表性,他的诗与绘画更是广泛地引起后来文人的关注与共鸣。自王维之后文人画开始蔚为大观,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股重要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杜哲森.中国传统绘画史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师长泰.王维研究(2)[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人画
以现象学“本质还原”方法重新审视文人画理论
“文人画”里写春秋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徐渭大写意水墨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略论20世纪文人画理论发展状态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唐寅的绘画艺术赏析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美术与文学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