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2018-01-05 14:25陈建学
新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习惯课文语文

陈建学

有效的课前预习,对顺利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何指导预习,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与预习习惯做了有效的尝试,就此谈谈自己的收获与见解。

一、激趣作钥,开启预习的欲望

1. 激发情感,诱发预习兴趣。兴趣的诱发要从情感的激发做起。教师自身良好的语文修养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欲望的要素之一。其语言的基本功、优美的语言艺术能直接吸引感染,甚而打动学生,使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好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魅力效果,而这种情感的激发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语文修养,并能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亲其师”的感情一旦构成,师生的和谐关系自然而成,“信其道”也就自然而成,自学、预习也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而非外加的强制任务了。

2. 调动内外因素,变预习兴趣为行动。调动内外因素是将预习兴趣转化为预习行动的保证。(1)以学习需求引发预习兴趣。学习需求是学生乐于接觸、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这种需求的产生,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并产生愉快情绪、主动的意志和努力的求知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每次布置预习任务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创设有一定悬念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预习中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从而诱导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学习,不由自主地进入预习的天地。例如,笔者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这课时,课前布置了预习题:“每个人心中最好的老师都是不一样的。你心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作者心中最好的老师又是什么样的?请你们认真预习,在课文中找找答案。”这样的问题有对比性,学生很想看看作者心中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和自己心中最好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预习兴趣。(2)创设和谐关系,被动转为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的首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以朋友式的态度、语气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要关心每一个学生,构建师生间的和谐,让学生在愉悦中体验学之乐,由此变被动参与预习为主动参与预习。同时,还要通过正确的评价,树立学生预习的信心。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思考、精彩的发言往往是建立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当他们的某个思路得到教师的肯定,或加以指导式的评价,就会获得预习成功的体验和极大的满足,进而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反复钻研、探讨,并为以后的预习积累经验,掌握策略,树立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善于用启发、引导式的评价校正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以促进学生预习信心的形成。

二、方法作路,培养预习的能力

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学生预习习惯养成与能力提升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方法作保证,预习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由此,我们必须通过指导并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1. 教会学生在预习中进行“三读”。读是语文预习的基础,不会读,或不知怎样读,语文课前预习就只能是石板上栽花了。“三读”就是要求学生对要预习的课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至少各读上一遍。一读,即默读。手脑并用,用圈点的方法标出字词;用勾画的方法标出有疑问的,或者感觉优美的特别语句,初步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用字典等工具书自学解决字词的音、义。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这课时,笔者在布置预习时,就向学生提出,这课有一些关于物理学方面的字词,我们平时较少接触,希望同学们在预习时认真读一读,尽量想办法读懂这些字词的意思。大多新学生按要求在课前弄懂了“放射性、X光、酸碱”等一些物理学专业名词,到上课时,由于学生事先掌握了这些字词的意思,教师教学时既轻松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二读,即朗读。口脑并用,边读边初步感知课文的语境、作者的思路、流露出的情怀,努力尝试用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语气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一遍不够,两遍,两遍不够,三遍,直到课文的意境萦回在自己的脑海里为止。哪怕只是知道一点,也行。如,知道这篇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等。写人的知道: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要表现他的什么特点或精神。写事的懂得: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写景的明白:这篇课文写了哪里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三读,即精读。这是有选择性的读,带欣赏性的读,把握课文要点、抓住认为重要的句或段推敲地读,感知作者的写法。还可以带着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问题在读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精读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质疑,尝试解疑”,这是预习的更高层次,是从预习走向独立学习的开始。对于这一点,在指导预习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质疑。(1)从课题着手质疑。(2)从课文的一些词句中提出质疑。(3)从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中提出质疑。(4)自由质疑。学生学会质疑的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解疑的方法,让学生质疑的同时自己尝试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解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查、想、读、听、问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解疑。

2. 让学生学会在预习自学中进行“二查”。二查,即学会“查字典,查资料”,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辅助手段。在预习中遇到字、词、句的音义问题,要求学生必须借助“查字典、词典和词语手册”,学会把字、词放在具体的句子中,联系语言环境,在字典、词典和词语手册中,选择字、词音、义的正确选项。在预习中,对文中作者、写作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可以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途径,查阅有关资料作粗略了解,以便提高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3. 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标记”。预习中会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要学生用“标注”的办法,在书中作出明显的“标记”,并写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以便在课堂学习与讨论中加以关注,或提出让其他学生一起参与讨论。这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参与体验,又可以突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用不尽。”任何习惯,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才得以形成。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也就自然而成,预习能力必然得以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也就不在话下。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文公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惯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