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阅读指津

2018-01-05 23:47刘志刚梅洪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古画乡绅真迹

刘志刚+梅洪涛

发表在《北方文学》(2016.3)上的这篇《画痴》是武汉作家刘怀远的一篇成功之作。作者构思精巧,匠心独运,从跌宕的情节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宋乡绅、钱先生这两个画痴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予以解读:

一、读“画”读情节

画是全文的线索,以品画、窥画、求画、骗画贯穿全文。因为画,贫富差距极大的宋乡绅、钱先生相识相知,成为画友。为了品画,提升画技,宋乡绅不但经常请钱先生来家中吃喝,而且乐于接受钱先生对自己书画的各种批评奚落。为了窥画,宋乡绅不辞劳苦,经常偷偷地在夜黑风高时分去钱先生家门前闲逛。为了能进门一睹古画风采,以口渴喝茶为借口进门叨扰,上门苦苦央求才得偿所愿。小说最为精彩的是求画情节,为了求得此画,宋乡绅使出浑身解数:首先以一担金银来求钱先生转让此画,没想被拒绝了。其次,心有不甘的宋乡绅连上门偷窃的招都使上了,可惜没有得手。再次,主动把自己的姑娘嫁给画友的儿子,以此来拉拢讨好钱先生,从而可以利用姻亲关系来拥有古画,没想到钱先生竟然一口回绝了。痴心不改的宋乡绅思画成疾,最后万般无奈下竟然假装生命垂危,以此来博得钱先生的同情,满足将死之人“品读董其昌真迹一晚”的唯一心愿。应该说宋乡绅骗画的计谋是成功的,不但骗得钱先生亲自送画上门,而且携画成功潜逃,长期占有。宋乡绅也许至死也不明白,自己煞费苦心骗来的古画不过是赝品而已,他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被自己所骗呢?

二、读“痴”读性格

宋乡绅挑战世俗,个性洒脱。他为画痴迷,跨越阶级鸿沟,只为求得知音知己。贫穷的钱先生多次被请来家中小酌,每次饭前总是悠然看主人作画,嘴却不闲,批评挖苦不绝于耳,被刻薄奚落了一顿的宋乡绅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吟吟地连连点头。宋乡绅为何乐此不疲?在他眼中,唯有钱先生是能在书画上谈得来的人,特别是能一下点中宋乡绅运笔痛处的人。宋乡绅为了画画,的确是放下了身段,拉下了面子。请人吃饭,只为两耳灌满批评和奚落,有助于画艺精进,真是一个地道的画痴啊!不仅如此,他还为画痴迷一生。求画时先欲舍尽毕生的万贯家财,换取那幅古画真迹,古画高于所有金钱;后欲嫁女于画友儿子,只为拥有古画,古画重于亲情;最后思画成疾,为画消得人憔悴,病榻前的唯一愿望只是想细细品读真迹一晚,古画贵于生命,其痴感人,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传统优秀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钱先生是位淡泊物欲钱财的画痴。一个人穷得家徒四壁,却对万贯家财不屑一顾,守着古畫饿肚子,只为“画轴在手,朝看彩云,暮伴明月,别无他求”。他既是丹青高手,又是临摹做旧的行家。他做出来的赝品,连宋乡绅都未能辨别出来,可见他在这些方面的造诣是非常深厚的;但他内心却甘守清贫,不奢求用做旧赝品来获得财富和改善生活,更显他品格之高尚;他亦是位坚守道义的画痴,因为宋乡绅带走的是自己的做旧的赝品,即便宋乡绅留下金银也无心占有,可见他的道义和诚信底线。钱先生在文末感叹宋乡绅是个画痴,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十足的画痴呢?

三、读“画痴”读文化、读世相

中国以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以武术、书法、绘画对世人影响最广,武痴、书痴、画痴被誉为“中华文化三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尤其是绘画艺术的热爱,深入传统文人的骨髓,感人至深。文中上至皇帝,中至乡绅,下至落泊文人,都对董其昌的画作十分痴迷。康熙、乾隆二帝将董其昌画作尽可能搜罗入宫,只为日日欣赏。宋乡绅求画路上,视钱财如粪土,装病装可怜,不惜出卖多年友情连夜逃走,只因视画如命,魂牵梦挂。钱先生只会在夜深人静时品画,每次他都像做贼一样,仔细观察四周后,净手焚香,才从隐秘处拿出一轴古画,静心研习。这位清贫书生对画作无比爱惜,每次必净手;对画作精心保护,不容他人小觑一眼;品画欲罢不能,天天涅槃自我。反观当今,收藏书画的“藏友”们很多只为金钱,既不会欣赏,也不屑于欣赏,却奢谈“热爱”!与他们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传统文化只有在众多热爱者手中,才会焕发活力,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绵延。

两位画友最终各奔东西,乡绅连夜携画私逃,钱先生护画心切,赝品赠友,只因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小说巧妙地讽刺了当时欺骗盛行的社会风气,也是对社会缺乏公信力,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无奈嘲讽。

猜你喜欢
古画乡绅真迹
寻访古画里的秋天
古画中的梅花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文化分裂与秩序失落:《好兵》对英国乡绅文化的反思
古画中的那些猴
画痴
一壶酒与一活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