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贫困毕业大学生的心理减压?

2018-01-05 23:38杨黎明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自卑感心理压力笔者

杨黎明

近日,为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团南京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组织了225名团干部,组成89个走访小组,花了一周时间走村入户,对该市高淳、溧水、六合区、浦口区等地区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即回报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虑感,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以及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据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贫困大学生群体,在我国属于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也是我国当代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来自农村、边远山区等不同形式的贫困家庭,自小处于社会最底层。这导致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但正是这种特殊的自卑心理积蓄了他们的精神势能,激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了“大学”这一圣殿。从默默无闻,甚至被人歧视,到被人尊重、被人重视的“天之骄子”。期间,他们需要经过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心路历程。

虽然他们头顶戴上了闪亮的光环,但背上却一直背负着一个重重的壳——那就是一个等待着他们去“救援”的贫困家庭。他们就是以这样特殊蜗牛的姿态,担负着家庭的命脉,肩负着报效国家的使命,行走在当代社会,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社会群体。

由于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多种心理压力是必然的。因此,能否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势必关系到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将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可是应该由谁来释放、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呢?又该如何着手呢?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深思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笔者认为,如果要有效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必然要先找到造成这些心理压力的根源。俗话说要“治本”,就得先“清源”。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长,一生均奋斗在农村、山区等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深知其中之苦,因此他们不希望自己经历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从小就叨念着孩子要努力学习,争取跳出农门,出人头地。同时也下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家庭的出路和救命草。可是当贫困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发现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标志着没有经济来源,这不但“拯救”不了自己的家庭,甚至连自身都难保。他们由此而产生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是必然的。

另外,由于地理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只能占有极少量的社会资源,因此也造就了他们贫困、落后的生存现状。而大学校园为他们提供了享受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城里人”或者说“富人家”的孩子共处的机会。当他们每天看着自己的同学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之时,自己只能独守清贫。当毕业时看着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同学,一个个被安顿就业,而自己却只能面临失业。这难免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落差,正是这些落差造就了他们内心的那种“相对剥夺的自卑感”。

笔者认为,不管是“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还是“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均是暂时的,或者说是阶段性的。其实最致命的应该是第三个问题,即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也就是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恐慌感。假如能为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那么以上三大心理压力便可迎刃而解。

近年来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对应政策,但似乎仍然是杯水车薪。笔者认为,国家除了对总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之外,还应该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实行倾斜性扶助政策。因为其他来自富裕家庭和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如果一时未就业,也还有家庭供应的生活资料。但是“贫困大学生”一旦失业,就标志着将失去生活来源,这样就有可能毁灭一个国家花大量资金培养出来的人才。例如我的一位校友,畢业后到深圳找工作,两个多月过去了,不仅未找到工作,而且花去了带去的所有盘缠。正愁没有路费回家之时,他的老乡怂恿他合伙一起盗摩托车。结果被当场抓获,判刑后至今未出。这个悲剧说明,当一个人在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之时,即使是人才也有可能沦为人渣。不但无法贡献社会,而且还可能危害社会,甚至恶性报复社会。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政策性地为“贫困大学生”安排就业。这将对促进社会和谐,起到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国家扶助政策的大前提之下,“贫困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在建立自立自强信念,并转变就业观念。据我所知,许多大学生至今仍然停留在“专业对口”、“学有所用”的就业观上。事实上,在经济危机、人口倍增、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今天,“专业对口”、“学有所用”这些想法只能作为一个年轻人的理想或者期望来信仰。

古有“曲线救国”之说。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值得借用这一思想。也就是说“贫困大学生”在职场择业中,应该分两步走:首先应该“谋生就业”,也就是先降低择业标准,找到一个待遇一般,并不一定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先安身立命,然后再慢慢寻找“对口工作”,以实现学有所用,报效国家之梦想。要知道,在最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时候,糊口比实现理想更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在保全自己的大前提之下,才有机会,才有可能用己所学之长,报效国家,贡献社会。我们姑且将这一职场战略,称之为“曲线就业”或者“曲线报国”吧!

如果贫困大学生能够采取“曲线就业”这一职场战略,先谋得一份糊口的差事,这也不失为缓解自身心理压力的良方上策。不过,当贫困大学生真正背弃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理想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糊口职业时,又可能产生新的心理问题,那就是认为自己是在“贱卖劳动力”、“浪费青春”,并因此终日忧郁寡欢。因此,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应该正确的定位自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飞行旅程,而是分阶段性螺旋式的发展历程。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糊口”比“对口”更重要。当你拥有一定的经济储备后,再考虑“对口”性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实不为迟。在美国、日本的餐厅和酒店随处可见洗盘子、洗马桶的中国及外国留学生,难道他们就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

所以说,贫困大学生如果要缓解心理压力,除了要借助国家扶持、社会各界的帮助等外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来疏解多重性心理压力。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一种想法决定一种活法;一种思路决定一种出路。

猜你喜欢
自卑感心理压力笔者
老师,别走……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通过图片看内心
失意忘形
性能相差达32%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