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
摘 要 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两支骨干力量。但由于长期的分制,导致前者理论深度有余而了解学生不足、后者强于事务管理而疏于理论功底。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这两支队伍深度融合,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平台,以便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6-0053-04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两支骨干力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这两支队伍长期分制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整合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平台。
教育部2015年10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对于辅导员的职责要求新增加了“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教学”将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规定中还强调“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应该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并与专业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相关考核挂钩”。对于高职院校思政专职教师的职业成长而言,入职后一段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经历应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仅靠课堂教学的深度理论性,缺乏具体实践性和脱离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是不可能有效地完成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两支队伍都要完成“双重身份”的转化,这也应是开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需要。新规定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大骨干力量的融合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一、两支队伍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负责政治课的教学,思政课是公共基础课的一部分,思政教研室属于教学部门,其岗位设置、任务属性、职称评定都是教师系列。思政课教师由自己所在的学院或部门管理。辅导员队伍属于行政管理系列,由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例行管理职能。在校级层面,两支队伍由不同的领导主管,或虽是同一领导主管,但职能分工明确。这种管理模式使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这两者本来应是具有共同目标的“一路人”交流甚少,甚至成为没有交集的“陌路人”。貌似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分離清晰、分家合理,但由于衔接不够、交流不畅,他们虽然目标一致,在育人工作中仍会产生很多问题。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理论深度有余而了解学生不足。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学历程度大都在硕士及以上,他们学科分化很细,对某一领域的课题研究很深,由于职称评定的硬指标,他们往往热衷申请课题、撰写专著、发表论文。但与学生的接触大多来自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了解来自学生的课堂发言或与个别学生的课下交流。他们也想多了解学生,与学生多交、广交、深交,但精力有限,繁重的教学和指标性的科研使他们有心无力,加之是走班制,和学生接触就更少。虽然思政课教学侧重于理论教育,但其专业特点决定了一旦脱离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便会导致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教学枯燥,从而使学生对思政课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辅导员强于事务管理而疏于理论功底。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来源专业范围比较广,囊括各学科。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理论功底薄弱、教育缺乏说服力的问题。有一些辅导员,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脱离系统的理论学习太久,专业性逐渐薄弱。同时,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也出现了“瓶颈”,能在行政系列提拔的干部毕竟是少数,许多优秀的辅导员困于出口少、发展空间窄,影响高学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两支队伍融合势在必行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是不接受教育内容,不是不接受理论灌输,只是感觉“于我没用”“太遥远”“枯燥”“晦涩”“不知所云”,因为不喜欢而产生距离和疏远。如何运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授课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认知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线思政工作者探讨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才应当是工作的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最难的是进头脑,只有解决个体的不同需要,思想教育要“对我有用”,才能真正做到进学生的头脑。
教师与管理者的思维认知会有不同,虽然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受众体。学生会向授课的教师告管理者的“状”,这个“状”有时是一种不满、不服,或是一种畏惧、一种发泄。因为学生觉得可以从授课教师那里学到理论知识,授课教师的解惑则能对其未来发展提供帮助。而辅导员等管理者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约束和训导,似乎除了“管我”,没有其他作用。学生的评优、入党等利益获取还需要辅导员的认定,不能、不敢得罪。因此,学生干部会积极簇拥在辅导员左右,更多同学则敬而远之。当有真实的心理波动比如感到委屈、不公平,甚至敢怒不敢言的事情时,学生更愿意向自己信任的任课教师敞开心扉。
如果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有机融合,则可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这里所谓“有机融合”,绝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根据双方不同的工作内容,各自的工作既有所侧重又互相重叠。双方只是有部分交集,绝不是完全重叠。双方的工作力求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增强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思政教育功能。在管理中灌输“高深”的理论,在教学中注入“自身”的具体实际。在交往中完善教育,在教育中加深交往。这种有机融合,具有如下好处:
首先,可使教学“刚性”化。让理性认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客观世界服务,让理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挥作用。思政课学习重要的目的应当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把复杂理论通俗化、把具体理论实践化,降低理论的“精度”、提高理论的“维度”、拓展理论的“广度”。理论的可用性在于深入浅出,内化于心,指导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思政课教师兼任部分辅导员工作,可改变现在因为“走班”而与学生接触少,几乎没有与辅导员的行政管理沟通交流的现象。这样,思政教师会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品行、学习生活的真实状态、存在问题有更具体实际的把握。只有说到点子上的思政课才是有魅力有效用的思想教育,说到心里去的思政课才是进头脑的思想教育。思政课的“刚性”源于要有“真货”。
其次,可使管理“柔性”化。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辅导员兼任少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课堂的辅导员会“强迫”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厚植理论功底。现在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学历高,有能力讲授思政课,这也是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发挥他们的另一个优势,使教育功能和自身发展得到双赢。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直接、最深入了解他们、遇到问题解决最及时、有了困难帮助最彻底的“亲人”,辅导员对学生可谓心中有数、眼里有事、嘴里有情、耳里有声。所谓管理的“柔性”就是让辅导员走上思政课堂,在教学和科研中历练自己,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崭新的形象,更加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认同感,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样,有助于引导辅导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变训导为疏导,变管理为说理,创造思想教育新格局。
要达到思政课教学的预期目的和育人效果,就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功能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联袂打造思政工作新局面。这样,既可以扩大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又可以提高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更有助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之间沟通顺畅,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有更多的实战经验、辅导员有更深的理论功底、学生有更宽的受益渠道,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彼此共同进步的效果,并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渠道的合力,建成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三、两支队伍融合的途径
(一)制度保障是关键,激励机制是手段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专门的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同时要求“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应该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并与专业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相关考核挂钩”。据此,高职院校在制度设计时可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融合工作模式作为学校一项长期稳定的工作制度,用以保障两支队伍工作的稳定性,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在常态化中平稳开展。同时,需要一个主管领导负责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管理工作,统筹兼顾,以便打破现在部门不同、分管领导缺少统一协同的局面,从而实现“大思政”的顶层设计。
同时,将两支队伍的融合纳入对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有质量督查、有数量监控、有考核杠杆。双方合作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与自身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直接纳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工资等级和奖惩机制。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符合自己价值追求和满足自身成长需要中工作,所有的主动性和創造力都会最大化,于工作有利,于自身有益。这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和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方位地开展育人工作。此外,在自愿的基础上,两支队伍的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偏重的程度并互为可逆,这有助于人才流动和两支队伍的人员合理调配,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发挥、职业倦怠得到缓解、队伍成长步入良性循环。
(二)相互兼容,资源共享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与院(系)对接,介入院(系)辅导员的日常管理问题,其工作重点在于疏导学生的政治思想以及心理辅导工作。辅导员负责思政课教师日常管理工作的岗前培训,包括了解学生的总体状况、日常工作的具体内容、如何进行舆情监控,在了解学生守则、相关管理文件、法律条例的基础上定期交流、互通信息等。思政课教师要从辅导员助理做起,考察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政策把握的精准度等方面给专职思政课教师持续的帮助和指导。思政课教师此项工作成效归院(系)考核。以学生开展课余活动为例,如果有思政课教师的深度参与,可以大大提高活动的政治性,提升活动的政治理论高度,避免泛娱乐化和庸俗化。
其次,辅导员应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的部分教学环节(如“实践课”等),可以从助教做起,根据讲课的情况,可逐步增加上讲台的次数。另外,可以让辅导员逐步成为一些课程(如《心理健康》《军事理论》等)讲课的主体。思政课教师负责为辅导员提供授课的岗前培训,包括教案的准备、上岗前的试讲以及进行一定学时的助课、定期的教研、教学期间的质量监控等等。在此基础上,择优上岗。思政课教师能在教学和科研上给辅导员帮助和指导。辅导员此项工作成效归思政教学部门考核。
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是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这门课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思想状态、心理健康、人生规划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思政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极为重要。辅导员参与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使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介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思政课教师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第一手材料,而辅导员则有了理论学习并将理论应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工作的机会,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样,思政课的教学和辅导员的管理都会提高水平和提升效果,真正做到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从而达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的效果。
让思想教育更“精细”、更体贴、更人文,才能实现思想教育“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目标。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两支队伍的融合必然使二者联系紧密、相互熟悉,有助于交流、沟通、协同,也会使工作不留死角、反应及时、处理精准、事半功倍,更会使思想交流顺畅、人心舒畅。做到“线上”送养料保健康,“线下”助消化利吸收。课堂内的教学改革更多的是来自课堂外的文化沁润和实践励行。让思想教育“工艺”精细、全程明细、时效快捷,才能使思想教育能延展、能承重、能抗压,从而保证队伍朝气蓬勃、经久不衰。这样,才能为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保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2/08/c_1120083340.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l.
[3]教育部长陈宝生2017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7-02/07/content_40235474.html.
[4]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征求意见稿)[Z].教育部令[2006]24,2006-07-2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10-15.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