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梅+李卫东+梁裕+张妍
摘 要 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组建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抱团式”发展;伴随企业“走出去”,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对接边境产业,促进边境中小企业发展;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扶贫富民;加强传统文化交流,搭建民心相通桥梁。下一阶段,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盟需要进一步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助力边境经济社会发展;树立边境职教品牌,提升广西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职业教育国际化;广西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7-0022-04
广西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对接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毗邻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边境线全长1020公里,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边境省区。广西利用“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务实合作,日渐成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6年,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广西、云南边境地区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61家单位组建了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开启了广西边境地区面向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截至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增加至68家,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越南海防大学和沙拉皮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东盟国家院校被确定为联盟合作单位。
一、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的实践成效
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成立两年多以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边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抱团式”发展
1.集聚优质资源
联盟打破部分院校在对外交流合作上“单打独斗”的传统松散形态,充分发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边境地区国家高职示范性(骨干)院校优秀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资源共享、中高职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合作、信息交流五大平台为载体,促进职业教育与边境地区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伴生,创新多元协同育人模式,逐步完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交流平台,实现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抱团式”发展,提升联盟整体办学实力。
2.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广西已经连续2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召开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论坛暨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会议,积极搭建边境地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交流机制,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分享发展成果,共商发展大计,让职业教育的外溢经济效应惠及中国边境地区、东盟国家乃至更多地区。
(二)伴随企业“走出去”,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1.助力中国优质产能“走出去”
联盟找准边境行业企业需求,通过与边境龙头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提升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为企业培养面向东盟的国际化人才,助推企业国际化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办学合作协议,双方就汽车产业、机械制造业开展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合作培养,先后共建中国—印尼、印尼—中国汽车学院,柳工—柳职院国际化工程机械客户体验与培训中心等,培养海外服务专员153名,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服务广西农垦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广西农垦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服务主办方农垦改革发展,主动对接农垦越南归仁年产10万吨木薯干法变性淀粉及30万吨仓储等六大海外项目,为广西农垦、金桥物流等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国际贸易、越南语、东南亚风土人情方面的短期培训300余人次。建立涉农产业技术服务站,为越南、缅甸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服务,推进广西农垦及龙头企业海外项目建设。2016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柬埔寨朗禾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热带水果深加工项目研究和技术交流,提供生产工艺调试和加工厂房设计等技术服务,开拓相关专业学生海外实习基地,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渠道。
(三)对接边境产业,促进边境中小企业发展
1.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已經成为中国—东盟新一轮经济增长点。联盟积极对接边境产业和东盟国家支柱产业,深入调研人才需求,根据广西和东盟国家在边境贸易、国际物流、加工与贸易、边境旅游等方面的职业岗位要求,联盟中高职院校主动停招和撤销与边境地区产业关联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设置电子商务、国际物流、边境旅游、加工与贸易等专业,形成服务边境地区和东盟国家特色产业链的物流、电商、旅游三大涉外服务专业群,打造具有边境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培养适应边境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打造跨境产业特色专业群,开展跨境劳务培训
跨境贸易、跨境旅游、跨境物流、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等是我国边境地区主体产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盟瞄准广西跨境产业发展需求,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形成服务跨境产业的特色专业群,与边境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开展跨境劳务培训,促进边境开放开发。2016年,联盟成员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边贸重镇凭祥市积极开展校政合作,签订凭祥市人民政府—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双方启动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跨境劳务培训合作基地建设,逐步开展食品加工、电子、纺织等跨境劳务人员培训,加强中越跨境劳务合作。
(四) 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扶贫富民
1.推广实用新技术,提升边境地区劳动力素质
联盟单位通过与广西边境地区政府紧密合作,以科技扶贫、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精准扶贫。截至目前,由联盟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大新、靖西、那坡边境地区职业技术学校,采用中短期结合的培训方式,面向边民开展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汽车维修、畜牧兽医、畜禽养护、果蔬栽培、烤烟护理加工培训30156人次,其中农科技术培训19260人次,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0960人次,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292份,大大提高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边境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就业水平。
2.扩大境外技能培训,培养国际通用人才
联盟积极开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才培养及专项技术技能培训,为口岸经济与旅游合作开发领域等培养培训了大批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2016年,联盟在老挝开展“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技术培训班,为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各行业和单位开展应用汉语学习班培训780余人,进一步发挥了联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五)加强传统文化交流,搭建民心相通桥梁
1.加强广西民族文化交流
联盟以广西壮乡文化传播活动为纽带,积极探索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新的契合点,不断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为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1]奠定民意基础。联盟成员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茶艺、产品造型设计、民族饮食等特色专业优势,利用国际茶礼馆、坭兴陶、织锦等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工作室,开设民族陶艺、剪纸、壮锦苗锦、绣球制作、茶膳等壮乡民族文化课程,接收越南、老挝、泰国等国青年学生短期留学达130余人次、培训体验300余人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清迈远东大学合作成立民族饮食文化传播与体验中心“伊尹学堂”,开展民族饮食文化传承与民族美食烹饪技艺技法推广。
2.加强汉语言学习培训
联盟坚持语言交流先行,开展汉语支教、教师互派、夏令营等形式多样的汉语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完善区域汉语言交流机制,为复合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语言保障基础。联盟成员单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推广汉语国际教育,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分别建立语言教学实习基地1个、中国语言文化交流中心2个,先后为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各行业开展汉语级技能培训1000多人。
二、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的价值所在
“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作为新常态下广西面向东盟开展边境职业教育的新载体,在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纵观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广西与丝路沿线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积极融入区域增长发展潜力最大的国际产业合作。深化中国与东盟双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既是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东盟国家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的建设与壮大催生了双边制度性和功能性产能合作交流新模式,形成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新动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联盟成员中的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国际物流、国际金融、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等专业具有较强优势,契合东盟国家产业发展需求,联盟成员单位中的行业企业覆盖一、二、三产业,并紧密对接中国—东盟边境地区支柱产业,为联盟成员单位与东盟国家合作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与项目合作实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广西逐步搭建起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数十个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对话平台,双边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现有合作平台缺乏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办学主体参与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盟旨在集聚中国与东盟边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优质办学资源,建立健全学校与行业企业主导的全新合作机制,推动边境地区职业教育的“抱团式”跨区域合作,实现边境地区职业教育的共商共建共享发展,搭建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技服务、国际交流、扶贫开发、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国际合作新平台,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形成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广西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有效补充。
(三)深化职教供给侧改革,扩大广西国际影响力
新常态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来提高职业教育经济效益。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整合我国边境地区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办学资源,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统筹国内与东盟市场对复合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接边境特色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大跨境产业实用技能培训,调整边境过剩教育资源转移为符合新业态需求的优质资源,通过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开展合作办学、短期交流、学生互换、文化交流等多种项目合作,调整职业教育供求质量和数量关系,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成果输出到东盟国家,着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内在增长动力,激发办学活力,贡献“广西智慧”和“广西方案”,提升广西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三、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的目标展望
中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下一阶段,中國—东盟职业教育联盟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继续推动我国边境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通过联盟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国际合作五大平台,完善边境地区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项目、深化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品种,聚力构建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新高地[3],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一)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本土化是保证中国企业“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盟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深度挖掘和服务企业新需求,延伸为企业及产品“走出去”的服务功能,积极探索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破解企业招工难、降低用工成本、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培养理解认同中国文化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4],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为中国优质产能的输出,注入更多职教动力。
(二)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助力边境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将依托现有联盟成员单位科技教育人才及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以边境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技术革新,与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共同开展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实现校企行协同创新。一方面积极开展冷链物流、边境贸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应用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和技术改造,服务凭祥、东兴等边境地区产业需求及企业升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结合边境地区精准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面向凭祥、百色、宁明等边境地区农村及社区开展跨境劳务技能培训服务,提升边境地区劳动力素质,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助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三)树立边境职教品牌,提升广西国际化水平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盟要聚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全面推进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跨境劳务培训合作基地、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实训基地、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教师培训中心及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学生技能训练中心和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校外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边境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向纵深发展,创新合作机制,合力培养边境产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探索区域性职业教育资格框架,逐步推行跨境学习成果互认、学分互认,促进联盟成员单位建立与学习成果互认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制度,打造中国边境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2015-06-18)[2017-08-30].http://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6-18)[2017-08-30].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0670.htm.
[3]刘雪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2):33-34.
[4]張慧波.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J/OL].光明日报,http://news.gmw.cn,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