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析

2018-01-05 23:00徐东任春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徐东+任春玲

摘 要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金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确立了以产教深度融合支撑金融人才供给的发展方向。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在发展中进一步构建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优势与特色、创建特色育人品牌,在探索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焕发了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 金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优势特色;产教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6-0014-0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的先后出台,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金融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创新中激发出新的活力,推动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

当前我国人才市场的现状是广大普通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人才市场所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理论根基雄厚,但动手实践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必须按照经济社会职场人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来定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能力较高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

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有对职业的需求。如应届毕业生需要就业,对自己职业不满意的在职人员需要转岗,一些失业者需要学习技能以适应新工作的挑战,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发展职业学历教育,更要深挖职业培训的潜力,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非学历培训的一体化,真正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1],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个人发展的普遍需求

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在校大学生很难预测自己毕业后或未来十几年后将从事什么职业,以及未来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职业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个人的兴趣、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普适性职业素养,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能力,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

二、金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财经类院校共有50多所,多由中国人民银行在改革开放初期创办。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银行学校有的升格为高职院校,还有一部分仍保持中专办学体制。2000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多数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而有的高职院校,如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山西金融职业学院等,在保持金融行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在金融职业教育发展中大胆开拓,向应用、技术技能型金融院校方向不断迈进,开启了金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也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和办学优势。

(一)具有较强的招生就业优势

金融高等职业院校曾隶属中国人民银行20多年,一直为金融行业输送专业人才。金融人才需求较旺盛,以吉林省为例,截至2016年6月末,全省金融业共有从业人员21万余人,其中银行业从业人员9万余人,保险业从业人员12.6万人,证券业从业人员7000余人[2],并逐年递增。金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银行就业比例普遍达到50%以上,就业前景乐观,招生就业均呈现进出两旺的局面。如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多年来录取分数线始终保持在二本线左右,第一志愿投档率和报到率连续保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实现了用人單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100%。

(二)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金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与金融行业一脉相承,金融专业设置一般较早,专业覆盖面也最为全面。如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就是吉林省金融专业开设最早的院校之一,设置了金融管理、国际金融、互联网金融、保险、证券、期货、投资与理财等34个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金融一线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也自成体系,通常按照学生职业基本技能、核心能力、综合能力等目标要求,深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尝试推动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上线启动慕课教学平台,已上线9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和13门混合式教学课程,充分利用在线网络教学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与市场衔接更加紧密,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加突出,形成了大金融、细专业、全面服务金融行业的专业建设格局。

(三)职业能力与岗位衔接紧密

金融高等职业院校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力度较大,加快与银行、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聘请专业导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并通过组建金融职教集团和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建立新的金融职业教育行业人才培养标准。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了模拟银行等22个校内实验室,将实践类课时比例提高到教学课时的50%以上,实验课开出率、专业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达100%,学生在就业前,可在全仿真条件下进行实习实训,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四)教师“双师”素质程度化较高

金融高等职业院校与金融行业联系紧密,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建立了人员互派机制,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金融高等职业院校还有一部分专业教师来自于金融行业,这些专业教师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现有专业教师中占比较高。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仅2015年就申报吉林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78人,最终有70名教师获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证,获批率近90%,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已超过专任教师总量的60%,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三、金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优势正在逐渐弱化

长期以来,金融高等职业院校依靠与中国人民银行的血脉联系,一直以服务金融行业、为银行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方向。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恢复建校近40年来,已经为全国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毕业生,校友中任各级金融机构局长、行长以上职务的1500多人,金融高管5000多人,仅在吉林省县级以上人民银行、银监局及各类金融机构担任中层以上干部的就占50%之多,被誉为吉林省“金融界黄埔、银行家摇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金融行业对毕业生学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各金融机构、企业录用毕业生学历层次普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极大地限制了金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使其逐渐丧失了传统的人才竞争优势。

(二)金融混业经营的跨界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据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与吉林省人社厅、省政府研究室、省金融办联合开展的“吉林省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调研”结果显示,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各行业与金融有关的业务将频繁开展,金融专业人才和具备一定金融知识背景的各类专业人才需求呈现迅速增长势头。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企业,特别是基层和一线所需的金融人才缺口较大,有效供给不足。与此同时,金融业已经以超强态势进入混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开始从单一业务向全能型业务转变,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对金融人才层次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新的人才需求是当前金融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产业的重新定义对金融职业教育升级的挑战

2017年5月,马云在贵州“数博会”演讲中称:我们正在进入重新定义很多事情的世界。金融从过去的二八理论(服务20%大客户就能得到80%的利润),到未来的八二理论(必须扶持80%的中小企业、年轻人和需要钱的人,获得20%的利润),必须建立各种各样以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产业的“重新定义”必然要求金融职业教育的升级换代。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的面向较窄,课程十分刚性,制度缺少弹性,适应产业变化的空间不足。同时,金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研究产业变化的机构、人员和能力,难以紧跟产业发展,不能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以对接产业新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金融高等职业院校和产业的对接程度决定了金融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四、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老牌高等金融职业学校,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在探索金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强化专业特色、突出行业优势、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并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现代金融职业教育服务基地和金融服务业人才供给的主渠道。

(一)构建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不断深化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知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一个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3] 为深化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了金专大讲堂、金融大讲堂、博士论坛等学习交流平台,定期举办长白山论坛,每年举办讲座、论坛20余次,围绕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等职业教育思想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教育教学原则进行深入研究,深化对核心思想的理解,将服务社会、服务平民、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联动、做学合一等精神和理念融汇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2.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紧贴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金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更加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连续三年与省政府研究中心、金融办、人社厅及一行三局联合开展吉林省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专题调研,探索推进金融教育链与金融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对接,进一步明确了对接金融行业的人才培養方向,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专业与课程设计,探索构建了“P+M”(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开辟与中职、本科院校的衔接合作,构建了“中职-高职-本科”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渠道,打开了学生成长成才的上升通道。

3.确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4];或者是指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人才类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是应用能力强,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将“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金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优势与特色

1.突出服务金融行业特色

金融业的发展决定着金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互联网技术和企业行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新型金融业态不断涌现。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在实践中围绕金融业发展需求,紧扣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保持“金融管理与实务”和“会计”品牌专业优势,带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安全”等新兴专业,强化“投资与理财”等重点专业,新增“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等热门亟需专业,建立了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开设了金融、会计、证券、保险、物流等34个专业,实现了金融领域全覆盖,形成了大金融、细专业、全面服务金融行业的专业建设格局。同时,率先组建了吉林省金融职教集团和吉林省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探索建立了新的金融职业教育行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充分释放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发展优势。

2.职业能力符合岗位标准

近年来,吉林省相继引进了韩亚、招商、民生、中信、兴业、盛京、华夏、汇丰、进出口银行等机构。截至2016年末,共有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120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5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6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4家。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加快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按照学生职业基本技能、核心能力、综合能力等培养目标要求,与金融机构共同制订了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指导教材和实训课考核标准,制定百余门课程标准,实行项目化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注重课程从存储知识结构向应用知识结构转变,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启动微课和慕课建设,在吉林省高校中率先引入“尔雅通识课”作为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网上选修课程,丰富各类教学资源,课程体系与市场衔接更加紧密,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加突出。

3.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进有力

创新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培养模式和突破瓶颈制约,从关门办学迈向开放办学,形成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要引领、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发展方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走向。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探索与中国银行、吉林银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吉林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博创教育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53家优质校外实训基地,与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探讨共建混合所有制学院,联合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用友新道有限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融合金融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金融网络安全方向)等强势专业,打造金融特色鲜明、专业覆盖立体全面的吉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同时,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与10余家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按企业之需培養人才,实现了职业能力与岗位的高效对接。

4.双创教育彰显育人成果

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力推进的决定性因素。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倡导建立了全国金融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主导建设了吉林省金融服务业大学生创业园,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形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创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积极推进“三基工程”和“千导计划”,共同建立5个亿的创业基金,对全省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在合作共赢中搭建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获批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三)创建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育人品牌

1.建设科研服务品牌

科研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学校办学的内涵质量。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先后建立了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东北亚金融博物馆、吉林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研究中心、吉林省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等六大省级科研平台,倡导师生参加调研,向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建议,每年参与学生近千人,发放调研问卷3000余份,在校生提交的调研报告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征文大赛中连续荣获特等奖,学校提交的《关于国家开发银行“三农”专项资金融资创新产品的建议》《长吉金融一体化五年规划》《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吉林省服务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吉林省金融改革创新调研报告》等研究报告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和重要批示,学校正逐步成为吉林省金融智库。

2.丰富实践育人品牌

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金融人才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还需要在实践育人上下功夫。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以“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健康育人、实践育人、安全育人”五育人为核心,创建实践育人品牌,精心打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理论学习小组等14个品牌社团,积极打造“国学讲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国韵“传统礼仪大赛”、“三走”阳光体育运动等品牌活动,以“金融三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传播普及金融知识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在吉林省各市县建立了19个普惠金融观测点,承担国务院普惠金融调研任务,得到国务院、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充分肯定,参与学生达到5000余人次,起到了“金融惠民、金融惠农、金融惠商”的社会服务作用。2016年,学生共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34项,其中,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奖7项,参加省级比赛获奖23项,实践育人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3.打造金专文化品牌

文化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师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当特色校园文化转化为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就成为引领院校发展的精神动力。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将文化建设作为凝聚金专精神、激发创新活力的有效推动,深入挖掘金专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内涵,成立了由省民政厅正式审批备案的学校校友会,建设了校史馆和东北亚金融博物馆,并获批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东北亚金融博物馆,深入研究展示东北亚六国金融史和吉林省金融改革发展成果,由在校大学生组建专业解说团队,宣传普及金融知识,举办“日本在东北的金融掠夺”专题巡回展,省内多家高校学生和万余名市民参观了展览,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得到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彰显了金融文化的魅力。

参 考 文 献

[1]车明朝. 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 助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5-6.

[2]孙杰光,关于吉林省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5-14.

[3]姜大源.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21):5-7.

[4]武正营.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作背景新教师社会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