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立
《园冶》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造园专著,由明末造园家计成作,成书于明末1631年。这本书的内容以计成平生的造园实践经验为基础,是对明代及其之前造园经验的总结,深刻影响了明代以后的造园思想,许多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等都寻其宗旨而建,迄今还留有大量的园林实物和遗存可供研究考证。此书的撰写采用了简洁凝练的 “骈四俪六”体方式进行写作,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为造园理论,因而这本书既是造园专著,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日本造园学界很早就以《夺天工》为名引进此书,展开对其理论的研修和实践。中国造园家陈植先生于1978年对其文字进行注释,完成了《园冶注释》一书,给书中的文言文加上注解,并翻译成白话文,使之更易于现代人进行阅读和理解,促进了中国古代造园文化的传播和研究[1]。
1986年起孟兆祯院士在北京林业大学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园冶例释”课程,开始在大学讲堂上传播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和实践的精髓,为风景园林学科登上中国工程科学界学术殿堂的更高阶梯打下基础。近30年来,学术界对《园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更是遍及海内外。2012年11月,在中国武汉召开了纪念计成诞辰4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聚集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的专家学者,是《园冶》著作研究的一个高潮,也表明了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这个发展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与“园冶例释”课程的开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21世纪初,“园冶例释”课在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消失。2016年秋,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这门课又重新被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成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课。在此次开课的过程中,85岁高龄的孟兆祯院士亲自登台授课,亲手绘制部分示范图例(图1),讲授内容丰富,声情并茂,精彩之处博得学生们阵阵惊叹。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支持下,教师们编撰了教学文件,举办教学成果展,出版优秀学生作品集,录制十余次的课程教学录像。
风景园林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的一项营建活动,曾是中国营造学社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园林设计方法的研究一直未曾间断。当今,受到社会及科技进步的巨大影响,设计方法不断创新,如参数化设计、语境设计、生态设计等,这些都在形式和内容上影响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思想,但学习《园冶》中的造园理论可以避免我们的设计方向偏离正确的方向,达到为风景园林正本清源的教育目的①。
孟兆祯院士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的院士,非常重视中国传统造园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他在60余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孟兆祯院士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启蒙教育是在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和开放思想的家庭和校园环境中完成的,自幼深受东学的浸润和西学的影响,加之身体强健、兴趣爱好广泛,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业余一直爱好京剧艺术。自从专业学习伊始,他就开始接触《园冶》一书,一直以来除了不断请教名家学习《园冶》的方法外,还亲身游历中国大江南北,考察造园实例,绘制实测图纸,速写园林风景,搜集文献资料,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在孟兆祯院士的青壮年时期,恰逢中国“文革”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着大量建设机遇的出现,他带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师生投入到蓬勃发展的建设中,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包括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设计、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林泉高致”、杭州花圃设计、扬州石壁流淙、上海辰山植物园方案设计、河北邯郸市赵苑公园总体设计、中国工程院综合办公楼园林绿化环境设计等,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孟兆祯院士将《园冶》学习的理论和实地考察的感受、工程规划设计的实践结合起来,建立起“园冶例释”课程的基本教学框架,充实教学内容,为新兴的风景园林专业开设了研究生培养的学位专业必修课。多年以来,这门课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同时,在这门课程的启发下,自1991年起,又有多名研究生参加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学生竞赛获得包括4个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这也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果的肯定。
1 武夷山仙凡界Xian Fan Jie in Wuyi Mountain
孟兆祯院士认为:“风景园林学科以设计为中心,犹如建筑学科以建筑设计为中心,要在基本理论与技能方面打下全面系统而扎实的基础。运思文才、画才、口才、匠才,正本清源,与时俱进,回眸初心,放眼前进,传承创新,介入国际学坛,以中华民族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致力于登顶战略高地,兴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诗意栖居环境。”“注释乃文学之事,懂得目的在应用,以实例释理,符合意象艺术规律,听讲悟心,理致合一。”因而,学习《园冶》中的造园理论,总结尊重自然的原则,探讨、传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进行应用的方法,对中国古代造园传统进行传承和创新,是这门课的责任①。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现代的青年学生是能够传承并有所创新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和技艺的,在教学培养计划中保留并延续本课程是当前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倡导在风景园林教育中的具体实践①。
孟兆祯院士认为:“景物因人成胜概,自然不会按人所需行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园冶·园说》篇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正是意在展示天地的大美。孟兆祯院士又讲:“道法自然,文以载道,道不自器,与之方圆,山水以形媚道、以文释景,景面文心耳。”《园冶》书中尽数自然山水地形的间架纹理、气候景物的变换现象,强调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契合的要理和技术,并采用精妙的语句文字进行阐述,体现文化的妙趣,强化造园技艺中文化品质提升的必要性。
“园冶例释”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以《园冶》章节为线索载体,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为中心,以中国古今传统造园实践为基础,以实例解释和分析《园冶》书中阐述的造园原则和理论,将《园冶》中的造园理论形象化,讲解重点集中在《园冶》卷一的兴造论、园说一·相地、园说三·屋宇篇,以及《园冶》卷三的园说八·掇山、园说九·选石、园说十·借景,对书前的陈植、杨伯超、朱启钤、阚铎、阮大诚、郑元勋、计成写的序跋和校勘、题词也作了详尽的阐述[1]。
在教学中,孟兆祯院士还详解了他本人总结的以借景为中心的中国园林独有的设计序列—“明旨、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借景”,并结合实例做了详尽的解释说明,在此列出各序列步骤的解析重点。“借景(Scenery supporting)—《园冶》十·借景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并“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这说明借景之于园林,由比兴衍生而来。汉字“借”通“藉”,即凭藉“因”造“果”。最本质的借景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李泽厚先生将中国园林从美学角度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此亦借景之根本。借景理法总的表述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巧于寻觅地宜为因,借因成果。精湛之处在于体现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彰显用地之地宜。明旨(Theme understanding)—以借景为最重要的中国园林规划与设计创作有独特的设计序列,第一步是明旨—明旨矢志。兴造园林是一种感发,必有有的放矢的需求。将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化为诗意,便是意境。相地(Site observing)—为兴造园林之目的,观察和审度用地的选择和与地宜相应的规划设计初想。因此,相地立意是不可分的,构思的诗境便是总体立意,而且均以明旨和用地地宜为借景之因。问名(Name asking)—立意首先通过问名表达诗意。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问名有关兴造园林成败,游人也通过“问名心晓”初领内中蕴涵的意境主题。必须按题行文。揣摩景物名称必因造园目的和环境特征而生。布局(General arranging)—布局是借明旨和用地文脉和地脉之因,就欲兴造之园林或风景名胜区作总体安置,务求园与外在环境、园内景区和景物都有科学合理和艺术空间的美学协调统一,不仅着眼于单体景物的空间形象,更着眼于景物间的总体关系。理微(Detail designing)—理微指细部设计,有道是观赏景物要满足“远观其势,近览其质”的要求。余韵(Further developing)—园林设计在历史发展中可能有所增补或改建,但终有封定定型之时,封定后设计内容仍有发展而大局未动,这称为余韵。[2]”借景是至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简言之就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在解决自然与人工建造的矛盾问题时应当秉承的精髓就是:“总体而言,以人工服从自然;局部而言,要使自然地形满足人工建造的需要。[3]”
由于《园冶》使用骈俪体写作,当今的学生对此掌握的知识不多,所以上课时有部分内容需要引领学生学习书中的文字和语法,准确解释其在造园中的含义,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理论讲解。
课程的讲授借助绘画、文字、照片、视频、研讨、方案设计、实习等教学手段来完成。孟兆祯院士在授课中引用了大量的画论、文理、诗情、金石、轶事,甚至是相声段子、笑话、打油诗等素材,来讲述园林实例,教学方式独特,不拘一格,讲到高兴处还要加上几句京剧唱段。除此以外,孟兆祯院士还亲自绘制图纸和国画,以形态说明园林要素的特征;引用和创作中国诗词,以文字描述园林意境;引用现存古典园林中的经典实例,结合自身多年的设计工程实践来进行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播放早年亲自参加摄制的名园录像资料;布置围绕文人自然山水园主题类型的设计习题;安排年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名园踏查,以加强园林实地空间和艺术氛围的感受。
手绘示范,引经据典,以身作则,内容丰富,语言幽默,形式多样,深入浅出,评改方案时深入到每个线条、每个名称,孟兆祯院士的授课极具感染力,效果显著(图2)。
2 孟兆祯院士正在辅导学生Academician Mr. MENG Zhaozhen is counseling students
“园冶例释”课程在设计训练的教学中共设3个习题,分别从设计文化底蕴培养、历史案例研究和复原设计、人居环境主题设计研究3个角度和3个层次进行命题和作答。孟兆祯院士亲自进行设计辅导和方案评审,还动手绘制方案修改草图。第1个习题是“金石起名”,训练设计的布局构思,学生们可以利用绘图方式模仿印章的刻制来完成作业,也可以自己刻章,金石学者孟凡对作品进行评改。第2个习题作业是“古园复原”,要求学生手绘设计方案,孟兆祯院士亲自改评山水骨架和建筑布局。第3个习题作业是“命题设计”,也是期末作业,学生可以运用模型、电脑等技术辅助进行设计方案的表达,期间由孟兆祯院士亲自进行总体布局、文化内涵和细部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设计辅导。
为了培养高层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这3个题目的设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纲要,以研习传统园林艺术与设计理论的精髓为目标,在内容跨度上精炼而广泛,在训练开展的深度上循序而渐进,在节奏安排上张弛而有度。
3个习题分别是:
习题1:“金石起名”,学生给自己取一个字或者号,以手绘(或刀刻)篆刻图章形式表现出来,可附字号的意义、来源解析和印章布局形式说明,图幅A4,1张(图3)。
习题2:“古园复原”,依照《园冶·自序》中所述,研究相关文献,尝试复原设计常州吴又于园(吴玄的东第园),徒手绘制平面图、鸟瞰图,探究古园韵味,模拟和体验造园家计成的设计实践,图幅A1,1张(图4)。
习题3:“命题设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与当今时代发展形势相联系,设计文人自然山水园,学生自定山水环境场地、规模、内容、表现形式,进行设计研究,提出设计方案,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等,图幅A1,2张(图5)。
课程考核由纪律考核(占10%)和习题作业成绩(占90%)综合评定,期末要求学生提供对课程总体的评价和建议。
3 习题1:“金石起名”—马小淞作品MA Xiaosong's work of exercise one: "Seal Cutting with Self-name"
4 习题2:常州吴又于园(吴玄的东第园)复原设计—王睿隆作品WANG Ruilong's work of exercise two: "restoration design of WU Youyu Garden in Changzhou"
教学中反映出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风景园林专业博士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范围差别较大,以规划设计为培养目的的“园冶例释”课程教学成果差异明显,这也反映出当今风景园林的教育多元化发展、研究方向差异化明显的整体趋势。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次开课也感受到青年学生们十分热爱传统园林,对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研究热情极为高涨,教学成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也是在一定范围内,作品的总体水平较高。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非常高,同时也期望能够增加更多的研讨机会。
以古代造园名著《园冶》为线索的教学课程设置,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一贯坚持了体现“不忘初心,传承创新”的宗旨,不仅促使了学生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和技艺,发扬华夏文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1)设计原理解析从立意发展到立象,习题设计方案的图文表达融汇传统文化意象,强调了传承和发展的教育意义,适应时代发展的形势;2)教师提供了有特色的教学训练方案,学生独立完成,强调设计方案中的文化完整性,能体现出意和景的和谐统一;3)设计方案中突出山水间架,塑造自然地形地貌控制全园局面。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尝试VR辅助教学的方式,增加更多的教学专题内容。
“园冶例释”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必然要通过对中国传统造园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中国园林的发展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介入国际学坛,希望能够以中华民族的智慧服务于世界民族之林,促进世界交流,为兴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诗意栖居环境作出贡献[4]。
5 习题3:“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设计—边谦作品BIAN Qian’s work of exercise three: “proposition design of taking ‘the community of human fate’ as the theme”
注释:
① 引自孟兆祯先生“园冶例释”课程讲课内容(2016年9—12月)。
②图1由孟兆祯院士绘;图2由吴志荣摄;图3源自马小淞;图4由王睿隆绘;图5由边谦绘。
[1](明)计成.园冶注释(第二版)[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Ming)Ji Cheng. Annotations of YUAN YE (2th Edition)[M].Chen zhi, annotation,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1988.
[2]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6-122.Meng Zhaozhen. Derivatives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5: 26-122.
[3]孟兆祯.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25.Meng Zhaozhen. Always Give New Poems to Rich Ancient Meaning[C]//Selected Works of the Four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Volume II).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8:14-25.
[4]孟兆祯.孟兆祯论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292-295.Meng Zhaozhen. Meng Zhaozhen's Proceedings—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C].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Press, 2011:29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