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方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市,是美国第二大钢铁生产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占地约1 800英亩(约728hm2)。它于1857年成立,1995年开始停产,2001年申请破产保护,2003年完全关闭。1995年,钢铁公司开始聘请适应性更新和环境治理的顾问,探索制造钢铁活动停止之后所腾空的土地可以被赋予的新功能。之后勃兰登堡工业服务中心(Brandenburg Industrial Services)开始进行场地污染清理,拆除了部分功能价值与历史价值重要性较低、结构不足以满足新要求的建筑与构筑物。1995年4月,伯利恒市议会(Bethlehem City Council)批准了新的城市功能区划,将其作为主要的再发展项目用地(图1)。之后伯利恒钢铁公司还与城市政府合作,并赞助了以历史最久远的厂区核心部分作为为期20年的TIF(税收增额融资)区这一改造行为的可行性研究,126英亩(约51hm2)的厂区核心部分被称为伯利恒工程(Bethlehem Works),位于1 800英亩(约728hm2)厂区的最西侧。
在厂区关闭后的1998—2007年,伯利恒钢铁公司协同宾夕法尼亚环境保护组织(The Pennsylvani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以及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制定清理协议并开始实施棕地转换计划。2007年,金沙娱乐度假综合体(Sands Casino Resort Bethlehem)项目先行带动整个地段建设,伯利恒金沙公司还将西北段9.5英亩(约3.8hm2)的土地捐献给伯利恒市的再发展中心(Bethlehem Redevelopment Authority,SteelStacks高炉区本身并不属于再发展中心)、非营利组织ArtsQuest以及PBS39电台①,由再发展中心进行高炉艺术文化园区(SteelStacks Arts and Cultural Campus)的建设。场地归属权限变化的同时,规划方案也经过了若干次改变与论证。依据2005年的规划方案,改造确定了ArtsQuest 以及 PBS39这2座建筑的位置。2009年,WRT规划设计公司对9.5英亩(约3.8hm2)园区的其他部分进行了重新规划。作为工业革命时期最强大的钢铁公司之一,其标志性的285英尺(约87m)高的高炉仍然耸立在旧工厂,众多历史遗迹被保留,高炉区通过改造扩建成为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混合使用的艺术文化园区(图2)。
高炉艺术文化园区的设计建造利用税收增额融资区提供的投资,考虑场地不同阶段的历史记忆,通过保留历史结构、创造新设施等措施对场所活力进行复兴,并于2011年7月正式开放。由于数代人都工作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工厂区,WRT公司对场所处理持有的理念是“捕捉场所精神”(Capturing the Spirit of the Place)(图3),在ArtsQuest中心和PBS39的建筑方案被确定之后,进一步确定了广场与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始建于1860年的储矿车间(Stock House)被改造成游客中心,上层作为ArtsQuest的办公空间;研磨车间(Turn and Grind Shop)被改造为节庆活动中心,可作为雕塑展览空间、临时农货与手工艺市场以及承办各类接待活动的场所。铁厂内5座20层楼高的高炉,被保留作为新建广场的背景。重新规划的工业主题景观包括4个广场(PBS39广场、ArtsQuest广场、PNC广场、高炉前小剧场),以及一个游戏活动场地和一个野餐活动场地。其中心为莱维特演艺舞台(Levitt Pavilion)。在具体设计中,新建舞台既没有与锈迹的铁仓混淆,也没有完全与其对立,广场中的雕塑与构筑物共同呼应了场地特征。储矿车间与研磨车间中间为PNC景观广场,PBS39建筑前设计有PBS39广场,ArtsQuest中心前设置ArtsQuest广场作为主要的集散场地(图4)。在场地外南侧位于东第二街(East Second Street)的国家工业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Industrial History)由华盛顿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赞助开发,于2016年8月开放,作为重要的能为居民与游客提供美国工业历史信息的博物馆,它与高炉等工业巨构共同强化了场地特征。东边的金沙伯利恒商场(Sands BethWorks Retail)计划开发第二结构机械车间作为零售与酒店建筑,目前正在实施。
1 伯利恒钢铁厂内再发展部分及其周边土地分区规划图Current zoning map of areas around the redeveloped part in Bethlehem Steel Corporation
2 高炉艺术文化园区位置及其周边Location and surroundings of the SteelStacks Arts and Cultural Campus
高炉区广场及莱维特演艺舞台于2011年7月先行开放。伯利恒钢铁公司是金门大桥与纽约克莱斯勒大楼的铁材供应基地,为了展现钢铁公司的巨大历史成就,设计展示了30英尺(约9m)高、70英尺(约21m)长悬臂结构的弧形桥体雕塑,使其从道路上方穿过,并可以在夜晚点燃火焰。同时,为了使游戏运动场地与演艺舞台具备空间完整性,在设计中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场地中最东侧的一栋建筑,包括大型机械设备与机械轮的构筑与设备部分被拆除,部分得到保留与清理,部分被移位以提供开放的视廊。东半侧设置游戏、运动及户外用餐场地,并且将一个大型机械轮置于场地中间进行展示。莱维特基金会(Levitt Foundation)曾在2010年提供支持户外演艺设施建设的基金,保障整个园区规划得以实施。演艺舞台本身是现代、开放的形式,具有不锈钢顶盖,由于场地进深较短,备演空间设置在舞台旁边而非后台。设计依据莱维特舞台折叠形式的设计概念,将舞台设置在高炉最前方的位置,将丛林般的高炉作为戏剧化的场地背景。为了保证场地可以容纳足够多的观众,东一街(East First Street)由直线形调整为弯曲形,增大的草坪面积可容纳2 500名观众。当地1983年开始的极负盛名的传统音乐节“Musikfest”,是美国最大的免费音乐节,也是当地社区最为盛大的活动,ArtsQuest通过市场营销与活动运作,利用演艺舞台和其他场地推动并主办了“Musikfest”音乐会与其他活动。利用莱维特基金以及其他来源募集到的资金,在每年5月底到9月初演艺舞台可举办50场免费演出。
3 高炉艺术文化园区平面图(包括未建部分)Site plan of the SteelStacks Arts and Cultural Campus(including future phase)
4 高炉艺术文化园区的演艺剧场、广场与构筑物Levitt pavilion, plazas and other constructions of SteelStacks Arts and Cultural Campus
5 园区中心的莱维特演艺舞台作为音乐节主要场地The Levitt Pavilion and amphitheater as the campus centerpiece for music festivals
WRT公司围绕核心场地设计的悬臂结构的演艺舞台构筑,具有多角度的屋顶,使用宽翼缘梁和管梁组合作为主体结构支撑。钢管及脚件作为二级结构支持声学金属夹板、胶合板和屋面系统。三级结构是一系列有角度的金属板,被固定在钢柱支撑的屋架上。整个结构既作为框架,细节又可以支撑打孔金属板。通过对构筑物不锈钢复合板进行穿孔,利用不对称的片段弧组成顶板,实现了一侧接触地面,另一侧在舞台上方形成悬臂梁的几何结构。设计的大型折纸般的折叠板雕塑,意在表现未完成感与流动感,并建立新与旧的对话。它可以具有实体性与整体性,也可以表现构架性和透明性。小剧场四周锯齿状的考登钢与预制混凝土制作的挡土墙从形式上回应了舞台顶棚板的折叠形状,建立了整个场地的对话(图5)。
伯利恒钢铁公司象征了美国制造业在工业革命时期有力的领导地位,在钢铁厂的鼎盛时期,需要增加大量的铁矿石处理设备以扩大生产。“Hoover-Mason Trestle”(HMT)高架栈桥(名字来源于纽约的工程设计公司)属于高传送带的一部分,在钢铁厂全盛期,高架栈桥被用于载送矿石车,从矿石存放区(目前已被改造成为金沙伯利恒休闲娱乐综合体)连接到高炉位置,日夜不停地向各高炉传送日均90t的铁矿石。
经过改造,HMT新步行空间于2015年6月成功开放,这一功能连接交通、具有丰富历史性,且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线性公园,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赞助的专家评审组认为是为场地提供人行连通性的重要资源。为了给社区带来新的生命力,改造完成的高架栈道成为向游客提供近距离的、解释性的、极具个人性视角的观察媒介。该设计改造了2 000英尺(约610m)栈桥的所有部分,增加了一层新的高架栈道,与旧结构并置,连接游客中心与金沙伯利恒酒店的入口,并利用新栈桥结合两侧休憩空间与种植空间形成线性公园。HMT高架栈桥本身为抬升的钢架步行平台,高出地面36英尺(约11m),横跨高炉正立面的全长。为了传达场所历史真实性,所有物质遗存均保存原样,运送物料的小火车部分仍在轨道上,内部保留部分煤矿矿石。为了将游客视角置入原始生产过程,同时也为了尊重铁路的线性特征,设计将新增步道平行设立于已有轨道之上,人们可以俯视旧有的货箱陈设。
6 HMT步道空间嵌套在原高架栈道之上The elevated pedestrian promenade overlaying above the preserved Hoover Mason Trestle
在设计的实际操作中,新栈道被精细地穿插在原有货运栈道4英尺(约1.2m)之上的位置。这不仅提供了全面观察高炉的视野范围,还可以供人观看煤矿车及其下转送煤矿的存放箱。因为无法将所有支撑结构通过现有构架无障碍直接垂直连接地面,设计师对现有结构可以承重的地方进行了精确定位,并使用前后“Z”字形穿插的结构方法进行支撑以延伸整体长度。新增加的组件不仅从材料上进行区分,也从竖向高度上进行区别。这种设计要素与遗存之间并置又关联的关系为游客展现了揭露性与解释性的观赏视角(图6)。在种植方面,设计全部使用乡土植物,包括停产后在厂内及周围自然生长的植物。通过不同配置方法的组合,植物被用来塑造和限定具有独特视框与特定视角的集聚空间。不同空间节点通过种植池边界的引导与加强,使人的注意力根据原有铁路轨迹及重要工业遗存物件的出现而随时进行调动与改变。
在线性游览步道中,设有24个空间节点与相应的标识和解说系统,对钢铁的炼造过程、产品成果、钢铁公司的发展、工人与社区生活等历史背景进行介绍,故事线的展现由设计公司与里海大学根据历史档案合作完成。节点信息包括了不同时代的老照片、厂区生产视频、相关人物、事件的介绍与钢铁公司对美国带来的发展变化。同时,Bluecadet公司协助开发了一种交互APP自助导览网络应用系统,利用包括PBS39提供的视频图像等资料,提供了语音讲解与口述来源的历史信息,内容包括了钢铁制造过程、场地的构筑结构和工件以及相关的制造和设备工作原理。这种交互式应用程序可以在任何移动设备上运行,程序提供了语音导览、口述历史、历史图像和相关背景知识。通过手机或者游客中心提供的有声设备等途径,来访游客均可获得HMT高架栈桥线性公园的导览APP,共同完成这次游览。
在沃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与阿莎亚·拉西斯(Asja Lacis)1952年合写的文章“那不勒斯”(Naples)中,作者论述了“孔窍性”(Porosity)是“这个城市生活的不竭的运动规律,无处不在,它表示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的临界点,表示一个空间经验的分隔之处”[1],并认为经验与空间在通道(Passageways)与临界点(Thresholds)中具有穿透性与传递性,体现了社会融合以及无常的空间状态。1925年,意大利处在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下,社会缺乏自由度和灵活性,而“那不勒斯”让本雅明看到了与之相对的多面的社会创新。行为与建筑的孔窍穿插,引导了不同场所空间特征化的交融,并为不可预见事物的出现预留了空间[2-3]。
因此,空间的孔窍性不是为了建立革命性的新空间,而是使多种空间更具有交融性和灵活性。本雅明认为孔窍指代了不同空间中的互动与联系,其空间特征来源于空间现象中清晰边界的消失以及物与物之间的渗透。他还认为“孔窍性”揭示了新与旧、公与私、神圣与世俗等关系是如何被交接的。有学者在研究非洲部落住宅形式时,认为“Kwandebele Kraalhas”的住宅形式很好地解释了这一概念中的并置关系:是开放式的“围合”实体,也是一个具有孔洞连通的系统(图7)。研究重申了本雅明的论述“过去的事物都拥有未来(Past things have futurity)”。
在工业遗存的景观改造项目中,设计常需要对交叠的多元信息进行梳理,以此展开对复杂空间的组织并处理看似矛盾的形式与意义边界。在伯利恒钢铁厂尤其是核心区的改造中,其可感知空间、社会生活等若干方面也体现了孔窍性。伯利恒市是有“圣诞城”之称的传统宗教城市,命名于1741年平安夜,城市具有久远的传统和庆典习俗。在工业复兴的契机之下,这个由摩拉维亚会教徒创立的传统城市,同时具有了后工业复兴城市的特征。在复兴过程中,1741年社区建立至今各时期的城市历史图景,包括宗教历史、工业遗迹、娱乐与艺术传播,进行了同时的呈现。即便博彩业的引入带来了极大争议,但其巨大收益结合城市支持,使这个城市的商业娱乐综合体与文化艺术园区得到快速有效的利用。在度过了苦难的时期后,伯利恒走向新时期的长远发展道路。在设计过程中,新旧结构的交叠、不同视角与不同文化的交融,涌现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并在这种多孔窍的边界之中,又通过空间增殖而呈现了无穷的可能性。传统节事活动、现代音乐节、国家工业历史博物馆开放后对工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传播,使这里的场所、空间、事物、经验得到充分交汇,调和了不同文化与意义,最终建立一种“互认”(Mutual Recognition, Stavrides 2002) 的空间并置关系[4]。格莱莫·基劳(Graeme Gilloch)提出孔窍性在城市空间的体现可以分为3个方面:“迷宫(Labyrinth),模糊犹豫,内外沟通(A place of losing oneself and disorientation);废墟(Ruin),无法预估的转变,时间的多样性被加强和重视(A site of decay and transience);剧场(Theater),丰富的活动网络,每一处可利用的空间,潜在的剧场(A place of spontaneity and performance)”[5]。 在伯利恒钢铁厂带动城市空间更新的过程中,这3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空间中每件事物均具有了新的不可预见的可能性,不同部分使用蒙太奇的组合方式,避免一成不变或死板的定义,空间以多样灵活的方式得到组织和展现。HMT高架栈桥的改造利用新旧结构的穿插与并置,显性呈现了建筑景观中的时空综合体。不同的断面类型与聚集场所,不同的组合与不同的事件互相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空间(图8)。旧的栈桥结构将过去的时间带入现在并产生接触,废墟、遗存与新结构共同形成美学内在,具有孔窍的设计使差异得以交融并建构了有效充实的关系。
7 非洲夸恩德贝勒宅地imizi的平面图Diagrammatic layout of an imizi in Kwandebele homestead, Africa
8 HMT人行栈道的概念图示、元素组合与剖面类型Concept diagram, component configuration and section typologies of HMT pedestrian promenade
HMT高架栈桥上自我导览的游览方式,结合标识系统以及数字互动应用系统,使游客、原厂工人和家属都可以在栈桥上再次感受钢铁厂的雄伟。“通过视觉、身体共同的体验和感知,过去和将来的双重现象被投射在当下环境”[6]。通过运动,人的身体运动体现为时间与空间之间的一种相互交错。“空间、运动、事件的建筑转译可以相互交叉、叠加或是突破画框。[7]”感知的交互发生在路径—线型的步行道,界面—高炉及其他设施,场所—不同主题的主题空间与视廊。路径使两侧的高炉、运送原料的设施、制造车间成为体验的重点;场所由路径串联,通过不停变换的空间形式与空间功能使空间处于不断被重新界定的状态。空间内容的不断累加,使得体验的内容不断丰富,从而产生复合型的体验叠加。同大范围钢铁厂的复合关系相似,重新设定的HMT系统创造了一个三维系统,从而使得宜人尺度的动态互动活动得以进行。所有的新元素被设计在现存轨道之上,同时对场地现有的历史地标结构进行“轻触碰式处理”,在人的行进过程中,连续的界面变化一方面起到整合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保持体验活动的联系性。
HMT高架栈桥游览序列上的24个节点,通过互动式的导览应用,帮助游客深入体验和了解后工业改造景观。为了增加预览经历的丰富性,其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内容都是由当地社区居民与历史学家完成。通过多种媒体,包括无人机拍摄的深入其境的照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全面综合的游览感受与叙事经验。通过这种包括钢铁公司历史与技术细节的展现以及工人社区发展的特有体验经历,人们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体验累积。观者通过自我导览与定位,在视线方向和界面高度的变化中,感知到了跳跃与多解的空间状态,从而获得“空间多义的本质”[8]。由于解释的过程与个性化因素充分结合,空间中充满了相异的体验活动。
同时,24个节点通过再生钢制作的标示牌对其进行说明,通过印刻相关故事说明和图示来加强场所意义。通过应用设备中对改造前旧有空间全方位的展现,游客可以对现实即改造后的景观空间进行对比,形成综合的体验与感知。这正体现了“每个体验过程的印迹彼此之间相互重叠,扩充并修正着对景观的整体印象,体验的结果并不是对景观细节的记忆,而是对景观整体的认知”[9]。通过在设备中显示相同视角的原始高炉区在栈道上的状态与序列,呈现了既是“场外的”又是“浸入式的”、联系历史与现况的、兼具纪念与娱乐的、“主动式”的互动状态(图9)。
9 HMT自我导览系统中24个节点说明24 historic interpretation nodes of the HMT tour guide system
可以认为,在城市媒体界面公共网络对城市景观越来越大的影响下,互动设计策略被越来越多地结合在城市空间内,促进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装置的互动。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互动环境与空间感知的新理念,使得空间的被感知方式得到了更新与转变”[10]。
项目的建设对城市的改变是巨大的,它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长足发展,核心的高炉艺术文化园区已经成为社区的骄傲。钢铁公司的前员工,也有机会重返这里近距离感受。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轻触碰式处理,对其中非物质内容的关注是目前后工业改造项目中被普遍认可的设计出发点[11-12]。破败与锈迹并不代表需要完全拆除,因为高炉区本身就是社区中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与遗产。从设计角度来说,考虑到不同事件作用下的不同时刻的园区属性,考虑到不同活动类型与活动层次的需求,社区生活与娱乐游览的需求空间被赋予了最大的可能性,而非被明确限制。目前文化艺术园区可以容纳3万人,繁忙时,人流也可被适时的分散到不同场地;安静时,广场与游客中心的整个场地则被作为休闲公园。
总体来说,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改造尤其是高炉艺术文化园区建设的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成功的整体规划与前期基础。伯利恒改造项目对一系列赢利产业与非赢利组织兼容并蓄,例如金沙娱乐综合体、PBS39电台、ArtsQuest中心,与史密森学会合作建设国家工业历史博物馆等;通过零售业与娱乐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对各类工业遗产、社区生活与节事活动表达了充分尊重,核心活动区的可达性与辨识度很高。
第二,新的改造理念的体现。模糊的功能边界与不同属性空间的交错,使得场所更具有生命力,提供了体验上的多变性、多义性与交互性。在保证工业遗存被观赏的安全性前提下,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娱乐与纪念实现了有机混合。
第三,新的数字化的辅助体验工具,提供了自我导览的方式。利用一切视觉直接传递的视频、摄影、历史档案等,强化了现场的场景营造。由城市再发展中心建立的信息中心每天开放,为游客选择活动项目提供帮助,为人、场地以及时空间的各种互动关系提供支撑。
致谢:
感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景观系的Peter Aeschbacher教授,以及WRT(Wallace Roberts & Todd)设计公司的设计师Jared Edgar McKnight提供与此项目相关的资料和图纸。
注释:
①ArtsQuest是伯利恒致力于传播艺术音乐,组织节庆文化活动项目的非盈利组织,帮助城市的文化教育并帮助经济发展、城市复兴和社区建设。组织活动包括重大节事活动, Musikfest音乐节,艺术中心展览等。它提供65%的免费活动,也帮助提升区域年经济收入1亿美元;PBS39电台是社区所有的公共广播电视台,为Lehigh Valley Public Tele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里海谷公共电信公司所有。
②图1来源于伯利恒市政府网站(http://www.bethlehempa.gov)中的规划分区图http://bethlehem-pa.maps.arcgis.com/apps/webappviewer/index.html?id=58a0739950014 4a4a6baf44238893c4d);图2为作者由谷歌地图转绘;图 3、5~6、8来源于 Wallace Roberts & Todd, LLC;图4为作者拍摄;图7来源于Maré E A. The porous city as a model for urban renewal[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Art History, 2008, 23(1): 203-213.文中引用的图片来源为Van Vuuren C J. Westerse en tradisionele norme by dorpsuitleg in Kwandebele[J]. RSA 2000: gesprek met die toekoms,1985, 7(1): 62-73;图9为作者结合网络导览应用程序http://hoovermason.com/#/ 中的信息与自摄图片绘制。
[1]Benjamin W, Lacis A. "Naples", in Reflections: Essays,Aphorism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ed. Peter Demetz,trans. Edmund Jephcott[M]. 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78: 163-73.
[2]Hartoonian G. Walter Benjamin and Architecture[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3]Benjamin A, Rice C.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Modernity[M]. Prahran, Vic.: re. press, 2009.
[4]Stavrides S. Heterotopias and the Experience of Porous Urban Space[M]// Franck K, Stevens Q. Loose Space:Possibility and Diversity in Urban Life.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2007:174-192.
[5]Gilloch G. Myth and Metropolis: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Cit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6]冯琳. 知觉现象学透镜下“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3.Feng Lin. Research on the Presence of Architecture and Body in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13.
[7]理查德,孙凌波. 可持续的城市形式与结构论题: 屈米和库哈斯在拉维莱特公园[J]. 世界建筑,2010(1):85-89.Richard Dagenhart, Sun Lingbo. Questions of Sustainable Urban Form and Structure: Tschumi and Koolhaas at the Parcde Lavillette[J]. World Architecture, 2010 (1): 85-89.
[8]周诗岩.反向训练 影像传媒与空间知觉的多义性[J]. 时代建筑, 2008(3):24-31.Zhou Shiyan. Inverted Discipline: Cinematic Media and the Ambiguity of Space Perception[J]. Time Architecture,2008 (3): 24-31.
[9]余洋.景观体验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Yu Yang. Study of Landscape Experience[D]. Harbi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
[10]祁双. 遮蔽与解蔽:论建筑媒体界面的社会性转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Qi Shuang. Conceal and Reveal: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chitecture Media Interface in Sociology[D]. Beijing: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 2011.
[11]刘伯英.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 建筑学报,2012(1):12-17.Liu Boying.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bout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J]. Architectural Jounal,2012(1):12-17.
[12]路易斯·劳瑞斯,陈美兰,狄帆,等. 基于案例分析的后工业景观改造的规划设计理论[J]. 风景园林,2013(1):133-148.Luís LOURES(Portgal), Chen Meilan, Di Fan, et al.Transla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to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towards Post-industrial Land Transformation[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3(1): 13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