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宇明
(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0)
浅析合唱作品《黄水谣》的情感表达
樊宇明
(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0)
《黄水谣》为《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乐章,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光未然共同创作的声乐类经典之作。歌曲采用了三段落的歌谣体裁,朴实的曲调平易近人,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坚强无畏、顽强斗争的民族精神。这首合唱作品被广泛地应用在合唱教学中,在情感及演唱的艺术处理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本文从《黄水谣》的曲式结构、发声咬字、速度力度三个方面来诠释这首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与同行爱好者们共勉。
合唱;黄水谣;情感表达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部不朽之作,其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冼星海最具艺术成就与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全部作品包括了一首序曲与八个乐章,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黄河两岸劳苦人民的生活为历史背景,用激情谱写的感人肺腑的篇章痛诉了战争对人民的迫害。第四乐章《黄水谣》,优美的旋律与激昂的情绪结合在一起,讲述了黄河儿女从被侵略到胜利的进程。在演唱作品时,首先要深刻地理解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与情感,用演唱技巧加以艺术处理,才能有利于传达作品本身的情感,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黄水谣》与《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比起来,篇幅较短小,旋律性较强,原稿为民谣齐唱歌曲,后改编成女中音独唱、女声二重唱、混声四部合唱。该曲为bE大调、2/4拍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A段与A’段为女声二部合唱,多为三度和声旋律进行,间有齐唱、八度的初稿创作痕迹;B段先是男声齐唱,第二句起为四声部混声合唱,这一段使用了#F-A-C-bE(谱例1)、B-DF-bA等不谐和的减七和弦为该曲增加了冲突、矛盾的和声色彩,将愤怒的情绪烘托出来;A’段使用了A段的主题旋律素材,在最后一句在女低声部使用了重复低八度的创作手法,突出了坚定与凝重的情绪效果。
谱例1
如果要全面地诠释这首歌曲,歌唱者不仅要从歌曲的曲式结构来分析《黄水谣》的旋律与情感脉络,作品三个部分表达的三个层次的情感内涵,还要从歌曲的内涵结合歌唱者的技术来表达作品的情感。
合唱的气息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与科学性,是区别于独唱的,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来源,唱歌中气息类似人生理的呼吸,有呼气、吸气。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离不开气息的掌握与运用,有利于提高合唱团的歌唱技巧和演唱水准。《黄水谣》多使用慢吸慢呼的呼吸方式,根据歌曲表达的意境来调整气息的轻重缓急。笔者根据合唱排练的经验、体会,推出一些建议。
A段的速度为中速,旋律流畅且明快,“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在唱这一句时,气息要饱满一些,使旋律起伏有力,“奔腾叫啸如虎狼”这一句要唱得有张力,还要注意小连线的唱法,从词面上能感受到宏伟、澎湃的黄河奔腾的景象。“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 豆花儿香, 男女老少喜洋洋。”要唱出黄河两岸人民富裕祥和的美好生活,歌词要用气息匀称地、稳稳地唱出,促进发声、咬字连贯,具有叙述性。“男女老少喜洋洋”的气息要稍微浅一些,感觉像似喜悦、幸福,却又像回忆美好的过去,向B段的情绪做过渡。A段要像黄河水流动的速度,使乐句流动起来,展现黄河儿女的生活在母亲河的哺育下满是丰收与和平。
B段,经过四小节的间奏,将美好幸福的回忆拉回到现实生活“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该段在情绪、力度与音量方面要与A段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流动的、平稳的乐句在这一段不能出现。本段所要表现的是沉痛的、仇恨的、悲愤的情绪,这里的气息要深一些,造成一定的气势,甚至在演唱时一些连线可以顿着去唱,来表达心中的痛楚,使全曲在悲痛、激烈的情感中达到该曲的高潮。
在A’段的歌词中,重复了A段的部分内容,使本首歌曲首尾相呼应,“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这一段的情绪要与A段有所不同,要表达战争对黄河儿女幸福生活的破坏,悲凉与颠沛流离的战争情景,要表达沉痛的情感,气息要相对浅一些,如果可以做到声断气不断的技术来表达哭泣的情绪就更好了。
A段的咬字主要是归韵在了“a n g”上,例如:“黄”“方”“长”“狼”“壤”“香”“洋”。在独唱的咬字中,这些字主要要归韵到后鼻音“ng”上,但是在合唱中,建议将韵腹唱的夸张一些,例如“黄”的读音为“h-u-a-ng”“方”的读音为“f-a-ng”建议将唱“a”的口型状态多保持一下,最后换字时由“ng”过渡至下一个字。同时要将笑肌抬起来唱,会为本段增添一分暖意,为听众呈现出柔美、温暖、幸福音效,更好地对入侵前的美好景象进行表达。
通过间奏旋律低音伴奏的情绪渲染,被日寇侵略的画面随之而来。B段要用男声部低沉的音色表现蓄势的力量与怒吼,勾勒出人民群众痛苦的呻吟的形象。“自”要将声母“z”松一些,令其震动起来;“来”要将“a-i”这个韵母中“a”的成分多读一些;“烧杀”两个字从声母到韵母要慢读、清晰而有力,“杀”字唱完不能换气,带出下一句“一片凄凉”,这个“一”的气息要像哭泣一样将气息稍微提得浅一些。将本段中满目凄凉、人民无助的情感刻画出来。“扶老携幼,四处逃亡”几个字要将下巴放得松一些,读的软一些,不要过度强调声母。“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由于这一句速度与力度的增强,所以将每一个字都要唱清晰,“家乡”两个字由于有一些哭腔在其中,“j-i-a”“x-i-a-ng”要强调开口音“a”,用头腔的共鸣将这两个字的渐弱唱出来,描写了悲愤的人们想要拼命,却发现自己的双手与敌人的钢枪无法抗衡的无奈之情。
A’段与A段由于情感的不同,在咬字方面也是有所不同的,A段中所唱的黄河水黄河儿女赖以生存的母亲河,A’段中的黄河水是中华儿女流淌着的鲜血。此段的“黄水奔流日夜忙”要慢速的、凝重的,将音色变暗蛋一些。其中“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和“离”字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方法,“妻”也可以将“q-i”慢慢拼读,用气带着字唱出来,“散”可以将气息调整的虚一些,让“s-an”归韵至前鼻音“an”上,像在陈述自己悲惨遭遇一样,哽咽着唱出来。最后一句“妻离子散”在音量上要与前句有所对比,运用较强的力度,逐字逐句、顿着将每个音符都咬住,像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跟着指挥打的分拍唱出来,稍作停顿后轻柔、凄凉地呜咽地唱出“天各一方”。
A段的总体速度具有歌唱性与流动性,中速,力度与速度变化不大。B段是被日寇入侵后,两岸人民对悲惨遭遇的控诉,速度缓慢,力度要强硬、坚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质问与控诉,痛苦与激愤,与上一段相比,速度降下来,“扶老携幼,四处逃亡”几个字要求音色柔弱但弱而不虚。“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要进行曲速度,力度增强,“家乡”两个字的渐强与减弱要有明显的对比。
A’段主题变化再现,旋律素材相近,但是在情感的表达上是有区别的,A’段速度像拖不动的腿,变得步履艰难,黄河的水依然奔流,但因同胞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河水似凝固了,凝重、悲痛的情绪贯穿于这一段,在用缓慢的、沉稳的情绪无助地诉说,将“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画面呈现出来。在最后结束句中,速度和换气点要适时慢并将时值留够,不能抢拍子,方能呈现如歌如泣的听觉效果,由此与人们的情感达到共鸣。
[1]陈常.冼星海黄水谣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J].教师,2010(23).
[2]姚秀梅,容辉.蕴含深刻的民族情结——黄水谣的艺术探析[J].大舞台,2007(04).
J60
A
樊宇明(1974—),男,讲师,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研究方向为声乐、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