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胡广东
工作研究
提升基层饲料监管人员工作水平的思考
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胡广东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情。饲料连着畜产品和食品,饲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中,要用“四严标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是做好饲料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南针。
确保饲料质量安全要“产管结合”,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是保障饲料安全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2012年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饲料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饲料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饲料质量安全标准更加适应饲料安全监管工作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自上而下,包括到县乡的饲料质量安全管理队伍,饲料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正在从过去季节性的、运动式的专项整治向常态化、专业化的行业监管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国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17年上半年更是达到96.43%,各级饲料管理部门的严格规范监管,功不可没。
基层监管是从源头上对饲料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是整个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的核心环节和保障饲料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监管有以下特点:
一是监管对象情况复杂,监管难度大。从监管类型看,辖区内既有饲料生产企业,又有饲料兽药经营户,还有从事自配料生产的畜禽养殖场(户);从监管对象看,从业人员数量众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少数人法律意识淡漠,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很多经营户、养殖场户规模小,设备设施简陋,操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生产经营的饲料产品品质差,随意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违规添加禁用物质的情况时有发生,绝大多数自配料生产条件差,无法保证质量,个别养殖户还存在随意使用药物的情况,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从监管区域看,辖区内饲料加工、养殖场(户)、经营户分布广泛,特别是有些养殖场(户)和经营户地处山区和偏远农村,受监管力量不足、交通不便等因素限制,监管难度较大。
二是监管工作要求高。基层饲料监管人员在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中,需要直接面对饲料企业、养殖场(户)和经营户,这对监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监管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十分熟悉掌握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与饲料监管执法相关的其他各类法律法规,懂监管,知程序,会执法,能够根据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不规范情形,依法依规准确界定违规行为并作出适当处罚;其次,要求监管人员熟悉掌握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饲料标签》等技术性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强制性标准的有关规定,能够在现场检查中全面准确发现监管对象在生产经营中需要整改的问题;最后,要求监管人员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练就“火眼金睛”,具备较高的饲料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能力,能够及时发现监管对象在从事饲料和养殖生产中使用违禁添加物质等具有较高隐蔽性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升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水平。
长期以来,农业部和各地饲料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加强基层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监管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但在部分地区,基层饲料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还不能完全满足饲料质量安全管理需要,监管队伍的能力水平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监管力量薄弱。在一些养殖大县和饲料生产经营相对集中的县域,基层监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监管人员身兼多职,开展监管工作时不能集中精力做好监管工作,疲于应付,横向管不到边,纵向管不到底,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未必能把辖区内的监管对象全面检查到位;对辖区内监管对象的总体情况、每个监管对象的特点和监管重点说不清楚,心中无数,专业的检查和监督执法就更谈不上。二是基层监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无法满足监管工作需要。由于基层监管的特殊性,要求监管人员既要全面掌握涉及饲料管理的各类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又要熟悉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程序,还要了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方面专业知识,很多基层饲料管理部门缺少这方面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从事监管的人员不是“科班”出身,知识陈旧,专业程度不高,监管执法能力欠缺,到了现场看不懂,抓不住问题关键,检查不专业,监管起来信心不足,自然难以达到监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三是对比较隐蔽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敏感,缺少饲料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能力。当前,不少违禁添加行为多发生在小型饲料加工厂、饲料经营门店和养殖场的自配料环节,有些是企业业主、经营户和养殖户有意无意违规添加,有些是中间商在里面捣鬼,销售和使用手法十分隐秘,而基层监管人员既没有有效手段深入其中发现线索,主观上也不愿意去触碰,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四是工作责任心不强,监管不力。部分基层管理部门监管岗位人员更换频繁,监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心思钻研业务,现场检查流于形式,不认真,不仔细,现场检查表一路对勾打到底,或者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是碍于情面,敷衍了事,甚至由此产生以权谋私和腐败等问题。
基层监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整个饲料安全监管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监管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势必导致监管体系局部失效,进而影响饲料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升基层饲料监管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在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基层监管网络化建设、质量检测条件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装备等法律、硬件方面下足功夫外,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基层监管人员不认真、不专业、监管难的突出问题。
一是建立严格的基层饲料监管考核制度。对基层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提出明确任务要求,通过督导、评估等多种方式,强化基层饲料管理部门的饲料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意识,对监管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细则,做到有指标,可考核,奖罚分明。二是围绕提升基层饲料监管效能的目标,建立三大数据库和日常监管与监督执法信息平台。第一个是监管人员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第二个是监管对象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第三个是日常监管与监督执法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信息网络优势,将法律法规、监督执法、许可与规范、行业标准等信息数据从部省层级延伸到基层,实行动态管理,将监管对象、监管力量和监管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工作互通,数据共用,资源共享,让基层监管人员在日常监管中可以随时使用,觉得好用、会用,对自身开展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有很大帮助,逐步实现监督执法与专业检查判定对接,饲料风险预警与防范等,为基层开展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同时,经过几年的数据积累,可以及时总结发现饲料监管中易发高发问题,为及时排查饲料安全隐患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级层面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省际间交流、本省地区间交流,为基层监管人员开展案件调查取证和监督执法等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指导;部省适时开展饲料质量安全飞行检查,督促基层做好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工作。四是开展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考核和业务交流,明确监管岗位应知应会,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加强廉政警示教育,配齐配强饲料监管执法机构和人员,不断提升基层饲料监管人员职业素质。■
10.15906/j.cnki.cn11-2975/s.2017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