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骆宁
人的境况 玩味和意见(1)
图文|骆宁
有时候,我们真的会感叹,这个世界上,艺术一类的作品凭什么存在。
倚窗而望,满街的便利店、水果店、小吃店,攒动的人群,这些都是舌尖上流动的物质社会,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观看,无论如何也没法让人反感。
我们就在这些欲求之中,离不开他们。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里特别强调了人的需求在日常中循环往复,人类社会繁衍,人劳动获得回馈,满足家庭的需要,这样的循环世代传递。在这样的消耗和再造中,食品存在的非常短暂,而世代相传的家具则具有恒久的特征,抵挡住时间的摧残。的确,通过阿伦特这样的解析,我们清晰地目睹这个世界运转的细腻和区别,也可以看到可以持久甚至永恒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有哪些。
图1 德裔美国哲学家 汉娜·阿伦特
其实,就我来看,喜欢摄影的人大都具有一部分超脱的特质,都愿意超脱既定的世界,观察这些来来往往,观察这些是是非非。如果用中国古代两种经典用词,那就是出世和入世,这两种人生的状态,决定了你拍摄时到底在干什么?
是展示你的个人趣味?这种趣味甚至精细到一根头发丝的特写,你在上面倾注你的观察,倾注你的想象,甚至倾注你对它背后故事的好奇心。
是展示你对一个事件的态度?同时,你还要用色调去表达自己对她的态度,这种态度被呈现出来,直至被其他人所感知,甚至更多人与你有着相同的态度,这种态度便形成一种巨大的观念力量,主宰着人的行动。
心灵,有种非常奇怪的特点,就是它是十分多样的,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东西有着不同的敏感点。也许你喜欢黑白风格的街拍,那种都市角落里的小摊散发出的市井风情,让你感叹繁华和沉静多侧面完美衔接,进而对一个城市的感觉更加立体;也许你喜欢这些肆无忌惮的张狂,面庞上挂满苦笑、嘲讽、鄙夷、麻木,整个人类人性的画幅都在一张照片上展现出来,而策展人就是你自己;又也许,你沉醉在由参差不齐的树枝和山丘撑起的图景中不能自拔,追忆自己曾经跨过的山川和大地,一叹往昔只是昨日,年华不曾驻足,空留几许感慨。
图2 大眼睛的女孩 中国摄影师谢海龙
无论如何,这种来源于人对自我生活的精细观察,就是一种基本动机之一。探查远古壁画,我们会清晰地发现他们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的强烈愿望,这种展示的个人性和公共性都特别强烈,个人的表达是对自己的提醒和鼓励,公共的表达则在于告知和建立共同理念。
所有创作者都要抒发,而且要观看自己所抒发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个人所选择的某种历史功能,中国传统里当局选择修史,各级地方也会有地方志一类的东西,这种历史功能很大程度上和远古壁画一样具有同样的功能,个人所用的这种历史功能,像是一面镜子,在照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同时,也让自己看到自己的全貌,既可以欣赏,也可以调整,这是每个人都会选择的一种方式,对于摄影的操作者,这种情怀则被更加放大。
回忆让往事不曾崩塌,一个人的当下时间永远在往后流逝,过去的每一秒钟都迅速脱离存在属性,这种慢性的消融,似乎总是让人感受到自己在被吞噬。回忆,以一种逐渐变大的体量,通过一些形式呈现出来,让当事人感受到自己曾经的往事并虚空,这还是足以令人安慰的。每家都有一本相簿,都有一个凭借它可以看到自我的机会,而不只是通过文字和口述,图像是人们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输入并且和有现有生活编码重合的基因。网络上总是会流传一些十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对比的话题,或者是父母和自己若干年后在同一地点拍照的对比的话题,这两种之所以如此引起人们的注目,无外乎是对于往事的感慨,对于时间的怅然,对于变化有着无奈和惊诧的双重感受。
影像补起一座记忆大厦,也同时留下一种私趣味,不可否认的是,再个人的东西也可以被反映在大历史之中。不过,就私人情感来说,创作者通过影像来表达内心情感,这种情感通过模特摆拍,通过抓拍捕捉,完整诠释自己的内心所感,这种内心的情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这种图像语言和内在心情完美结合的方式,是大部分经典可以流传的主要原因。从辛迪·谢尔曼的戏剧化的自拍,到一直被提及的日本黄金时代的主要摄影家,从抽象构成派和色彩实验的形式,到哲理式的摄影,一切都在于塑造出来的可以传达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有的基于摄影家的思考,有的,则是在潜意识里漂浮着的靠着不自知的涌现。
图4 世界知名典藏作品 安德烈·古尔斯基 《莱茵河2》
私趣味是否要被合理化,这是个可以搁置的问题,不过“know yourself”了解自己总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世人皆以创造为天赋的能量,却忽视了一种可以追溯的东西,那就是创造方法。所有缥缈悬浮的美感和情怀之下,还有对呈现方式的逻辑分析和构架方式,这是内在的骨骼。也许有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就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是从生产和创造本身,对于摄影家来说,创造的方法是客观存在的,不论再自信的创造者,都没法否认自己受什么流派影响,曾经模仿了什么风格,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出现在创造的过程中。天上如果真的可以掉馅饼,那一定是有人通过观察而精准地在某个位置等待才能去接到,而那些少得可以忽略的比例,是无法作为一种证据去证明一种观点的。
这些回忆的殿堂,这些私趣味,这些掺杂着宣泄,掺杂着审视,掺杂着自我欣赏、自恋、自我抨击、自我否定等复杂情绪的集合体,都完全聚焦在个人化影像创作中,在形成影像的前夜,所有的心情,不论是苦楚、愉快、狂躁、焦虑,还是慨叹、悔恨、追忆、期待,都借由一个物体、一个对象、一片风景、一场相遇、一条老街、一组静物、一闪间的光影、一寸的高亮,定格住了。
评论者常说知人论世,通常情况下,评论者喜欢用天降灵感来评述,来印证这头脑中无处把捉却又光芒四射的天才,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于其余,也都归之于无处可以习得这样的神秘了。神秘虽都是神秘,对摄影家本身来说,也一般秘而不宣,制作本身就像是充满血水的鲤鱼和葱姜蒜,而装盘后,看得见的只是清香。创作者是一个加工者,如果创作者本身不知道这样一个事情存在,恐怕,最终难以突破无数个自有趣味的岛链,冲出到一个开阔而自由驰骋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