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 辉
激情燃烧的岁月
——记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许从应
本刊记者 王 辉
在公司办公室
1992年赴美国留学时,许从应也没有想到这一离开就是近20年。回国前后,他谁也没敢通知,因为不知道在国内会待多久,又是否能做出成果来。“就怕一段时间后还得‘灰溜溜’地离开!”许从应笑着说。
但如今,他多次为此感到庆幸:“回国”的这一决定做对了!人到中年,还有什么能比找到适合自己,并让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的舞台更让人开心的事情呢?
在美国近20年期间,许从应也不是没有回来过。在高纯电子材料方面的研究,早已让他在业内闻名。因此,他也曾多次受邀在国内作报告。在这期间,随着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许从应看到了国内在电子材料领域的巨大“缺口”,心里不禁开始产生了想法:利用自己所长,是不是可以回来做点事了?
尽管有所意动,但毕竟远离故土多年,许从应并不敢轻易下定决心。最终,促使他做出这一关键性抉择的还得归功于一个人——“中国MO源之父”孙祥祯教授,同时也是他的大学老师。
MO源即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是先进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金属有机分子束外延等技术生长半导体微结构材料的支撑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MO源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高精尖技术的严密封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孙祥祯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大梁,尽管彼时他已年过半百。
“虽然知道很难,但孙老师就是有一个信念:外国人都做出来了,只是不卖给中国人,而我们又不比他们笨,怎么会做不出来?就这样,他花了15年时间,从零开始,把MO源做出来了。那时的实验条件之艰难,现在很难想象。”许从应感叹道。
2000年12月,以MO源技术为基础,孙祥祯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发展至今,公司不仅成为国内唯一规模化生产高纯MO源、品种配套齐全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全球四大主流MO源产品供应商之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封锁。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5%,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得知孙老师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多年,2008年回国时,许从应特地抽空去拜访了恩师。闲聊期间,他也谈及自己想回国做事的想法,只是还没有具体目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孙老师竟早已关注自己许久,这次闲聊也成为了此次回国旅程的开端。
“孙老师说他其实一直都有在关注我,因为我的技术跟他们相近,而且还有延伸,所以早就想找我过来加入南大光电了。”许从应说道,“其实那时老师身上的压力也挺大,公司要壮大发展、还要面临上市的考察,因此技术上一定要有‘接班人’。”
收到老师的“劝归”信息后,许从应着实陷入了一段挣扎期。是继续留在美国安居乐业,还是回国重新开始?一旦回国的话,是选择自主创业成立公司,还是加入南大光电?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子里面挣扎徘徊。从最初商谈到最终做出决定,许从应花了3年时间。
“老师那时都70多岁了,又劝了我好几年,我想想还不错,就回来了。更何况,尽管不是以创始人的身份加入南大光电,但对于公司和我个人而言,这都是一次内部再创业的经历。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入平台,带入一流的技术,启动再创业的模式。”许从应说。
3年的犹豫徘徊这一次终于沉淀了下来。2011年,在知天命的年纪,许从应回到了阔别20载的故乡,开始了事业与人生的第二次起航。
刚加入南大光电时,许从应从早到晚都待在车间里与一线员工沟通。起初,人们对这个从国外回来的公司副总裁及技术总监总是带着敬畏心理,不敢随意与他交谈。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许从应天生爱笑、随和的性子终于感染了大家。这时,工人们才真正开始向他吐露“心声”,提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仔细聆听工人们的意见之后,许从应带领团队开始技术革新。从手动工艺开始,逐步用计算机替代人工,最终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生产。“现在我们的员工基本都是在控制室里操作,不过这也只是刚回来做的项目之一,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优化。”许从应说。
2012年,许从应承接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纯三乙基镓研发及产业化”,带领团队首次在国内实现了高纯三乙基镓产品大规模产业化,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广泛使用,获得用户一致好评。
2013年,作为国家“02-专项”“高纯电子气体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首席科学家,许从应又承担了“高纯砷烷、磷烷等特种气体的研发与中试”子课题。这一次,许从应带领团队仅用了3年时间,就攻克了我国过去3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高纯磷烷和高纯砷烷大规模化生产和供应等问题;结束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长期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寥寥数语实在无法诉尽背后的重要意义。试想一下,在信息化已成为全球主流的当下,如果作为现代电子元器件制造的核心材料与技术全部掌握在国外,一旦对方对我国实行进出口控制,那么我国的电子工业即刻就面临着崩溃的危险,所有的电子产业都将寸步难行……
“在集成电路方面,现在我们还主要依赖进口,每年从国外进口的芯片要耗费一万多亿人民币。并且,所有的芯片硬件其实都有一个‘暗门’,对方可以随时进行跟踪。也就是说,我们随时都面临着信息泄露的风险,‘棱镜门’便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原因。”许从应介绍,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电子工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核心材料和高端电子元器件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电子工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攻克我国电子工业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核心关键原材料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的创新体系,使我国成为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推动我国电子工业从大到强的国家战略选择。
在高纯电子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高层峰会上向专家介绍南大光电建设情况
作为整个电子工业体系的核心关键原材料之一,高纯电子气体更是如此,特别是其中的高纯特种电子气体,它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固体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太阳能产业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等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从制造电脑芯片、太阳能电池、LED器件,到移动通讯、卫星导航、航天器等方面电子器件都离不开高纯特种电子气体。
然而,尽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高纯磷烷和砷烷等电子气体进行重大攻关,但收效一直不大,虽然开发出了一批特种气体,但质量不高,只能用于制造低规格的产品,生产能力也很小,仍然没有能够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基地,超大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气仍然主要依靠进口。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的瓶颈,因此高纯特种电子气体的国产化显得尤为迫切。
“2012年,得知国家‘02-专项’正在准备发布项目指南,攻克高纯电子气体中开发难度最大,实际应用中极其重要的高纯磷烷和高纯砷烷大规模产业化难关。南大光电当时有兴趣向国家申请承接该项目。尽管之前我们也没有高纯磷烷和高纯砷烷研发经验,但从化学角度来讲也没那么难,就是气体毒性太大,只要安全管理方面控制得当,跟其他的研发工作应该也没什么太大差别。况且南大光电在过去十几年高纯MO源产业化的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开发高纯和超高纯电子材料的经验,建立了坚实的新产品开发基础。这样的话,既然是国家需要,我们就去努力争取。”许从应笑着说。
说干就干,许从应一边申请项目,一边开始组建团队,积极引进同样是“海归”博士的特气专家王陆平加入团队共同攻关。2012年底,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成功立项。
这一去风吹雨打,山高水长。与从前完全不同的科研体验给许从应带来了别样人生。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他真正体会到了回国后的乐趣无边。
从最初开始,人们对磷烷和砷烷的“畏惧”心理便来自于它们同属剧毒气体。就磷烷而言,接触浓度高于0.3ppm(0.42mg/m3)磷烷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接触8ppm 1~2小时就会致人死亡。砷烷毒性更大,接触浓度高于0.05ppm(0.16mg/m3)砷烷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6ppm浓度30分钟就会致死……不管是对于普通人还是化学专业者而言,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工作之余和儿子、孙女共享天伦之乐。
“这也是制备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难。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个东西有致命的危险,加上是新手,所以都不敢去实验室做实验。”许从应说。尽管前期做了大量方案,反复开会讨论,但仍然没有打消人们的畏惧心理。如此反复几个月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数学的知识给年轻人普及安全性。
每次制备0.2克的磷烷,通风橱每分钟换风6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盛放0.2克磷烷的容器打开,让其全部挥发到空气中,它的浓度也远远低于安全浓度……
计算结果出来后,人们心里有了底,自然也就不怕踏进实验室。团队这才有了磷烷的第一次成功制备——0.2克。此后,项目研制终于开始迈入正轨。磷烷的研制也从0.2克慢慢地跳到了1克、10克、100克,再到1公斤、3公斤……科学与勇气最终战胜了恐惧。
“实验的安全是建立在绝对严格的管理方面。从设备上我们就考虑到安全因素,实验场所也是采用‘实验室套实验室’的模式,一共有3层,最里面一层抽风系统也是最为严格。并且,我们的安全报警装置也全部是全球最为先进的,安装了70多个,保证没有‘死角’。一旦气体产生泄露,警报就会响起,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安全为先。”许从应说道,“如果要挑100斤的担子,那我们就要用1000斤的能力去做。尽管过程非常艰难,也在所不惜、确保安全。”
仅仅只用了3年,就走完了前人30多年都未完成的路,除了致命威胁带来的恐惧以外,许从应团队还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与考验?
与集成电路材料联盟秘书长和中芯国际领导合影
国家千人代表团同游大好河山
2013年,在工程进入研发阶段时,彼时的“工厂”还是一片荒山与坟地。为了建立适合项目生产的环境,安徽全椒新建了一个化工集中区,公司购地135亩建厂,迁移了几百座坟茔、树木与农田。工厂修建之时,周围仍然是坑坑洼洼的小路,每次进出都会沾上泥土的气息……
就是这样远离城市与人群的荒野,不仅是许从应团队的创新创业乐土,同样也是他们的生活居所。办公室、单人床、会议厅、实验室……许从应和团队成员一起在那片“坟地”上安了家,每天睁眼闭眼都是工作、生产。可是,他却为何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和劳累呢?
“能把事情做出来就已经很满足了,而且吃穿住都不用愁,已经很好啦!”许从应笑着说道,声音中透露着满满的愉悦和坚定。正如那天同事忽然跑来跟他说的话。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条件比国外艰苦多了?待遇也及不上。”
“是的。那又怎么样?”
“可是为什么我却有那么大的干劲,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话落,两人相顾无言,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一切尽在不言中。
人生充满了未知,许从应从没有想过将来会走向何处。
出生于偏远落后的小乡村,许从应家里常常一年有几个月都没有食物可以果腹。这时,就连发霉的地瓜干也成为了全家人的“宝贝”,要重点保护起来。不过,即使如此,在许从应心中,那也是一段极其幸福快乐的“金色童年”。“不用上课、不用念书,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许从应笑着说道。
一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许从应才开始了每天上学的日子。在读了一年初中之后,他便参加中考考入高中。薄弱的基础迫使他更加勤奋刻苦学习。两年后,考取了南京大学。从那时起,竟一路念到了国外。
晃眼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都已悄然滑过。许从应从没有想过,在快退休的年龄还能拥有新的事业和人生,庆幸当初选择了回国。
“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共同攻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我们做出的成绩,国家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鼓舞我们继续向前!”许从应说。正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与信息板块监督评估专家组组长、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马俊如先生,当获悉他们顺利地攻克难关,形成了年产35吨磷烷和15吨砷烷的生产能力,满足了国内的全部需要,产品在中芯国际和三安光电等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和LED芯片制造企业通过了使用认证,且销售情况良好时,非常高兴,不住称赞。
“当你所做的事业有价值、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时,其他外在的都已经不算什么。更何况,如今我们的条件实在算好。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南大光电为回国创新创业的‘海归’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共同创业的股权激励机制。”许从应说道。
那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计代价加强安全保护设施的资金、生产环节中公司和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多方便利……许从应至今记忆犹新。正是有了这些力量作为支撑,他和团队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奋斗拼搏,一往无前。
“我们遇到了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好时机,有这样一次再创造的机会我很开心,如果你有同样的知识和凌云壮志,欢迎回来。”许从应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