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词典学理论背景与研究框架

2018-01-04 11:05章宜华
辞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

摘 要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的解释从“板块”分割转向系统整合,从规则驱动转向意义驱动;而认知词典学也随之不断孕育、发展并成熟起来,成为词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结合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从认知词典学的理论基础、认知词典学的理论方法和认知词典学的理论实践等几个方面阐释了认知词典学的理论框架,指出了中西方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差异,以期为认知词典学系统理论框架的构建抛砖引玉。

关键词 认知词典学 意义驱动多维释义 认知语言学 框架语义学 概念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应用发展,认知词典学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2017年年底,《外国语文》就“认知词典学”这个专题组稿,我写了一篇《认知词典学刍议》。那篇文章阐述了认知词典学的源流,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认知词典学的主要成果,概述了国际认知词典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词典学的本体特征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认知词典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方法和释义基础。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广泛搜集了国际上有关认知词典学的文献资料,阅读了一些主要文章和专著,其中奥斯特曼的《认知词典学——运用认知语义学的词典编纂新方法》(Cognitive Lexicography: A New Approach to Lexicography Making Use of Cognitive Semantics)(以下简称《新方法》)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虽然该书是作者在其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但它综述了西方国家散见在各种文献资料中的相关研究,可以看作是西方国家认知词典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因此,本文尝试结合该书的一个理论观点谈谈认知词典学的理论框架问题。

一、 认知词典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词典学是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语言识解(construals)与词汇语义解释(definition)之间的关系,注重从语言认知和用户的视角对词典的编纂和使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认知研究的核心是探讨认知主体的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意识、图式化、概念化和词汇化的全过程。对于作为词典用户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认知理论认为知觉的运动原理和学习的认知原理是一致的,用桂诗春(1991)的话说认知就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個内在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可以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来研究他们的认知规律,研究的重点是知觉结构的组织与语言的意义和理解。这些认知现象的解释需要体验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理论的支撑。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与认知语言学相关,而习得的理论基础则反映了词典的本质特征。

认知词典学源于对认知语言学的思考和应用,而且词典是为目标用户解释和使用语言而编写的,因此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也是认知词典学的理论基础。认知是建立在经验或体验基础上的,其主要内容反映为三项基本原则: 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及思维的隐喻性,以便让词典学家了解潜在用户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思考方法。心理学基础包括经验主义联想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此外,影响词典体例设计和释义方式的核心问题是对词典用户群及其需求的认识。因此,语言习得理论、习得的语言认知机制,特别是以用户体验和语言使用为基础的用户研究对揭示语言认知规律及其对词典的需求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然而,《新方法》只是感觉到词典学家已经认识到语言学对词典学及其潜在发展的支撑作用,意识到词典学的发展离不开对语言学理论、方法,以及问题和答案的思考;因为词典编纂依赖于语言学,词典学要创新和发展必须要应用语言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Ostermann2015)1。因此,奥斯特曼认为把认知语义学理论应用于词典编纂的不同领域,可以改进传统的词典结构元素,使词典用户更容易获得信息。作者在每一章中都把认知语义学的一个理论与词典学编纂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借此作为认知词典学的一个新特征。她在书中主要用了框架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多义词形成的认知机制,以及框架涉及的语义场和范畴理论等,并且用第4章专门讨论了认知语言学与词典学的关系,以及这两个学科如何结合的问题。此书以综述的形式阐释了西方词典学家的主要观点,认为词典学一直受到语义学、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深刻影响,(Ostermann2015)47认知语言学似乎为词典编纂提供了一种新的语义结构概念,可能在许多方面比其他语义理论更有现实意义(Ostermann2015)48。认知语言学应用于词典学有三个主要原因: a) 遵循更现实的语义观念;b) 解决线性化问题的可能方案;c) 让词典结构顺应心理词库的结构。西方学者(Geeraerts2001)认为,“认知语义学似乎为词典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研究设想”。认知语法可以用来研究语言学许多方面的问题,用认知语法的思想可以并最终能够构建认知词典学的理论(Langacker2005; Ostermann201548-49)。

总之,《新方法》很少涉及认知词典学的理论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认知语言学具体的方法能否和如何应用在词典编纂领域,但也还没有具体的词典应用实例出现。

二、 认知词典学的理论方法

理论方法指一个学科的研究所遵循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及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尽管词典学是一种应用学科,需要综合吸收多种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但它根据词典的本体特点和语言处理方式演绎出了自己特有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理论方法。认知词典学的哲学基础是认知体验,心理学基础是经验联想、完形和认知心理学,而习得理论基础是基于语言经验和使用的认知论;因此,认知词典学的理论方法自然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章宜华2018)根据这一理论思想,认知词典学的论文方法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语义观

它支撑词典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描写,以意义为驱动,把传统词典分块处理的形态、概念、句法和语用都当作语义表征的形式和限制因素,不再需要对各种表象做严格语法层面的定义和区分,至于什么是搭配结构、句法模式、习语和习惯表达等概念也趋于模糊,它们都是一种语法构式,是语法化的语言单位,都是为了表征特定意义而存在的。各语言层面形成基于事件或语言使用的特定句法—语义—语用界面,表征处在特定构式中的词汇语义,实现基于事件的意义驱动多维释义。(章宜华2010,2015a,2015b274-280)

2. 范畴与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直觉反应,语言输入和输出所引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包括事物的感知及其图示化、概念化和词汇化,以及事物的动态识解都是在范畴的框架下进行的。儿童是在对外界的感知与接触中,通过语言的具体使用逐渐具备了语音、形态、句法、概念等的范畴化与结构化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习得与范畴化及范畴原型、图式和隐喻等认知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范畴化的词条编写、释义和信息组织就是在把握特定语言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快速认知或识别其范畴成员,以提高词典信息解读和语言认知的效率。

3. 概念隐喻与转喻

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 Johson1980; Lakoff1987)阐释了“新”概念形成的认知机制,是人类语言认知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词汇和语义扩展的重要途径;因为隐喻是以人类经验的基本范畴为基础,以意象图式的形式通过空间整合把不同认知域的概念联系起来,达到形象表征新概念的目的。但文化习俗、语言认知习惯和范畴化方式对语言隐喻系统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而隐喻系统又直接影响新词新语,包括熟语和习惯表达语的形成,以及普通词汇的搭配等。用隐喻的方法来解释新词新语和搭配形成的机制,并按这种机制组织词典的宏观和微观信息,对提高用户认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 语义框架与整体性

认知词典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把被释义词放在一个框架或构式中进行解释,因为在语言交际中意义不是赋予孤立的词项,而是处于一定分布模式中的语言关系节点。因此语言的认知、习得和解释都不宜针对孤立的词汇单位,因为作为“节点”的被释义词涉及词汇—语义网络中的各种关联,需要通过形态、概念、语法和语用的关联以中观结构的形式在词典中重构其语言的自然联系。整体性(holism)就是设法把与被释义词的各种关联成分进行系统描写,组成有机的框架整体,且做到词条内和词条间各种信息协调一致,构成一个符合自然语言心理存储和调取方式的语言知识系统。

这样,词典编者可以系统运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方法,以语言实例或事件为基础(usage-based),分析和抽象出相关语词的框架图式,在单一释义结构中系统描写出语词的意义潜势——这是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都致力实现的理想语义解释方法。

从西方国家和《新方法》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大多是把认知语法、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和认知多义性(cognitive polysemy)应用于词典编纂研究。《新方法》认为,把认知语义学理论应用于词典编纂的不同领域,可以改进传统的词典结构元素,使词典用户更容易获得信息。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用框架语义学(Fillmore 1982)的方法研究如何通过例证来表现人物指称名词(person denoting nouns)的框架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如新郎和[音乐]指挥(bridegroom, conductor)等如何通过示例展示框架结构及其成分,同时表现字母顺序排列中的认知语义宏观结构(cognitive semantic macro-structure)。此外,还运用认知语法研究如何在词典中处理英语名词化和动词化(nominalization and verbalization)的问题。(Inglis2004)

(2)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建立抽象名词(情感语义域)的释义结构。作者认为,概念隐喻和转喻是建立新的词典特征的核心元素,情感词汇与隐喻和转喻有密切关系,所以比较适合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进行释义。《新方法》基于两种认知方法来把握情感语义——Fillmore的情感框架(feeling frame)和Ko″vecses(2003)127-129的原型情感场景(prototypical scenario of emotion experience),描述的内容包括情感状态(emotion or emotional state)、经验者(experiencer)和对情感状态的评价(evaluation of the emotional state)。

(3) 根据认知多义性,如Tyler & Evans(2003)的多义扩展的机制,即在Lakoff认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原则性多义词方法(principled polysemy approach),通过对小品词(作者认为称介词具有模糊性)的实例分析来建立更具认知性的词典微观结构。小品词的语义扩展主要是通过结构隐喻实现的,即观察事物的空间与视角(perspective)直接影响着认知主体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概念的形成,譬如优势视点(vantage point)与方位视点(orientation)。

总的来说,《新方法》理论方法的核心是认知语言学在词典编纂中的运用问题,具体有三个方面: 一是运用框架语义学建立认知宏观结构和例证结构,二是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构建认知释义,三是运用认知多义性构建认知微观结构。

三、 认知词典学的理论实践

认知词典学是认知语言学与词典学的结合,虽然它要从词典编纂实际出发并从中抽象出来,但还是要重新回到实践中去,看它对词典编纂有何指导和促进作用。词典编纂涉及的内容很多,但释义是词典的核心问题,且认知词典学对语言的处理是以意义驱动的,所以下文将围绕释义来探讨认知词典学的实践问题。

1. 语义的表征结构

意义驱动(meaning-driven)要求词典对词汇语言属性的描写围绕语义展开,即根据語言的识解规律和认知过程,通过释义及相关注释多视角、多层面地揭示被释义词的意义表征和语义潜势。语义识解方法包括: 释义和注释中认知解构的详略度、语言属性所涉范畴系统的辖域及其确定、语义描写所参照的背景、词典编者观察和描写释义对象的视角及认知主体与/对客体的关系和态度、应着重描写的语义特征等。(参见Langacker1987,1991,2000;章宜华2015b237-238)这些应被视为认知词典学释义的基本原则。

具体词汇语义表征结构的建立需要从语言事件出发,按事件结构→题元结构→论元结构的路径,实现语义的层层投射,最后以基于论元结构的释义模式整体呈现出来。(参见章宜华2015a)这样,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的成分要素,即由参与人、环境、地点、起因、动机、过程、结果等形成的事件行为特征就可以通过题元角色和论元结构来描写,用单一程式呈现出被释义词的“句法—语义”表征和语用选择限制。

《新方法》则通过情感词汇的个案分析来阐释新的认知释义(cognitive definitions)。这种释义的认知基础是情感经历原型场景(Ko″vecses 2003)和框架网(FrameNet)中的[FEELING]框架,用情绪经验者(experiencer)、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情感原因和情感状态的评价(evaluation of the emotional state)来解释情感的语义表征;但其释义模式仍沿用传统的“属+种差”,只是“种差”从一个词或短语改为“when”引导的从句。也就是说释义形式是“旧”的,但内容是新的,就像作者所说,一旦传统的释义结构和认知来源(cognitive sources)结合起来,就会出现一种基于传统形式的新的认知释义结构(Ostermann2015)140。对于可应用于各类词的普遍释义结构,书中并未提及。

2. 语义潜势的实现

认知词典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改传统词典的静态描述为动态解释,不但要提供语词的概念,而且还要揭示其意义潜势,因为语词只有在使用中、在特定的使用语境中才被赋予意义。在词典释义时,需要从语言的实际应用或语言事件抽象出语词的交际模式、分布结构和情景语境;也就是说,把被释义词放在一个抽象的原型构式中,对处在特定情景中的词进行释义,以揭示语义潜势。例如:

(1) arise v 1 [V]【正式】a problem, opportunity, or difficult situation etc arises, it occurs or comes into existence近义happen, emerge, occur〔困难等〕发生;〔机会等〕存在;〔问题〕出现: ……

(2) amend v [VN] 1【正式】sb amends sth such as an act, bill, constitution, law, or treaty, they make changes to it近义change, revise, modify修改,修正〔条例;议案;宪法;法律或条约等〕: ……

(3) anxious adj 1 [Vprep, Vthat] sb is anxious about/for sth usu. bad or uncertain, or anxious that it may happen, they feel uneasy, nervous or worried about it近義concerned, worried, apprehensive〔某人对不好或不确定的事〕感到忧虑的;担忧的;不安的: ……

(4) anger n [U] sb does sth with anger, or is filled with anger at sb else/sth, they have a strong emotion of being displeased caused by something unfair, bad or hurtful近义rage, fury, indignation, irritation〔对某人或某事〕怒气,怒火;气愤,愤怒: ……

例(1)—例(4)中,释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运用语料库模式分析抽象出的被释义词的分布结构和原型共现成分,反映出中心词与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位置,也是该词能被赋予意义并产生释义的原型条件;后一部分则是对处在语境中的中心词进行语义阐释。这种释义符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二语习得语言认知的规律,能很好地触发用户的认知联想,生成符合现实交流和用法的句子。

《新方法》的释义则采用认知理论与传统词典相结合的方法,沿用“属+种差”的形式对情感词汇进行语义描写,其中种差包括两部分: 一是由“when”引导的原型场景(prototypical scenario)描述情绪体验中的原因或情景,二是对情绪反应的描述。释文所包含的认知释义成分(cognitive defining element)体现为由情绪(emotion)、情绪缘由(cause of emotion)、情绪控制(attempt at control)、控制失败(loss of control)和反应(response)组成的五模段原型场景。(Ostermann2015)132例如:

(5) anger. a bad feeling rising in you when you think sth or sbs behaviour is unfair or unjustified and you would immediately like to do sth about it; it might be hard to suppress this wish to do sth, you might act in an unfriendly way, get red in the face or shout

这种释义并没有把被释义词放在使用语境中进行解释,when从句反映的是一种事件情景,重点放在语词所蕴涵的概念上,语义解释虽然细腻,但释文冗长,缺乏实际操作性。

3. 语义关系的构建

认知词典学可以把微观结构,甚至是相关宏观结构内容都看作是释义形式,涉及义项组织、配例和各类注释及附加语义解释,以此形成宏观的语义驱动多维释义。但最能体现语义关系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范畴化释义(章宜华2017),二是中观结构(章宜华2008)。前者是语言认知的基础,后者反映语义识解和概念化形成的认知过程,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范畴化释义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按语词的范畴类型组织词条编纂,避免按字母顺序安排词条编写造成同一范畴的词由多人编写、释义方式和详略度各异,造成混乱或混淆;二是编者能把同一范畴的词聚合在一起,通过范畴成员的类比分析抽象出其共性(原型)和差异(非原型),然后按统一的结构模式进行释义,达到既能揭示同一范畴词的关联,又能实现区别特征辨异之目的,能替代传统专栏式同义辨析的功能。

(6) a. totter v WALK with weak unsteady steps, as one is going to fall over because of being drunk or ill

b. waddle v WALK with short steps, swaying from one side to another, usu. because of short legs or fat body

c. limp v WALK with slow and difficult steps because the leg or foot is injured

d. shamble v WALK slowly and awkwardly with feet not clearly lifted because of being tired or lazy

(章宜华2017)

中观结构能在词典微观结构信息之间及与宏观结构相关条目之间建起一条纽带,把因字母顺序和频率排序打乱的各种语言关联都重新联系起来。这样,分布在词典不同地方的离散信息就重新形成一种隐形的词汇—语义关系网络,包括: a) 形态关联把同音、同形、同族词,或同一词位的不同变体形式联系起来;b) 概念关联把相关主题、相关指称和相关概念类别的语词联系起来;c) 语法关联把那些固有的、典型的和可能或不可能的共现关系标识出来;d) 语用关联描述被释义词在特定的选择限制条件下與框架概念结构成分之间及与事件环境之间的语用联系。这些关联可归纳为语义表征的形式和内容两大范畴,前者包括语音范畴、形态范畴、语法范畴、语类范畴和词族范畴;后者包括事件范畴、情景范畴、事件值范畴、实体值范畴、属性值范畴、物种范畴、事物范畴和行为范畴等。这些语言表征手段以意义为核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多个侧面、多条轴线构建立体的语义网络。(章宜华2008)

《新方法》主要通过认知框架示例(cognitive frame example)和小品词认知词条(cognitive particle entry)两个途径来构建词汇信息间的语义联系。

认知框架示例的目的是通过对例句所涉框架元素的标注把分散在多个词条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它以小文本段落的形式描述相应词目词的框架,包含框架的所有构成要素,而且每个元素都与词典宏观层面的词目相关联。譬如,“bridegroom/新郎”属于[WEDDING/结婚]框架。为了识别框架元素,配例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什么人参与(who?)、发生的地点(where?)或通常会发生什么(activity?goal?)等,譬如:“bridegroom/新郎”、“bride/新娘”(与他们相关的词项“husband/丈夫,wife/妻子”)、“church教堂”和“apriest/pastor/牧师”,它们构成了结婚的框架,前四个则是主要框架成分。例如:

(7) On their WEDDING day, the BRIDE and the BRIDEGROOM get married and become HUSBAND and WIFE. A priest or pastor in church traditionally marries them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present. Afterwards, there often is a wedding reception.

认知小品词条目就是按归纳式聚类法(ICA)来组织词条的微观结构信息,总体设想是用语义关联法完全取代传统的词典词条义项按词类和频率编排的方式。新的排列方式不但说明词的语义,而且要考虑每个义项的理据和相互关联性。它以原型义为中心来组织义项,而小品词原型确立要遵循五个语言学标准(linguistic criteria): a) 既定语义;b) 多义词在语义网络中的主导义项(predominance);c) 参与构建的复合词汇单位;d) 与其他小品词的关系;e) 体现语义演化、基于使用系统的语法预测。(Ostermann2015)172这样,义项间的逻辑联系可让用户很容易地检索到由原型义项派生出的或与之关联的其他义项。除上述标准外,小品词认知条目(cognitive particle entries)的设置还需遵循以下步骤: a) 列出词典中小品词条目的例句;b) 例句的语义标注;c) 义群的排列;d) 借助文献对义群进行认知语义分析;e) 词典条目的编写和编排;f) 就(整个集群)写出小品词注释。(Ostermann2015)170-180作者抽取了《朗文当代英语词典》(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第5版中“over, under, above, below”中的例句,画出了各义项语义关系网络,但如何组成这些词条的“认知微观结构”书中并无相关内容。

四、 余言与结语

认知词典学是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中西方研究的学术定位、研究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词典学特征,如研究对象、基本内容、本质特征、存在状态和具体表现形式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

在学术定位上,国内学者一如既往地把认知词典学看作是一种科学,即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建立起的一整套知识体系。因此国内的认知词典学根据认知的特点和体验哲学,结合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来探讨词典释义,强调基于使用(usage-base)的语言识解和解释方式,提倡从大量的语言使用实例中提取语言素材,通过原型范畴、意向图式、概念隐喻和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理论方法,按语言识解的规律和过程来解释语言,从语言事件结构到题元结构,再到论元结构,从而完成从事件到语义识解的整个认知过程,然后再按识解原理进行语义表征的解构或解释。这个方法始终是以意义为驱动,从语音、形态、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系统解释被释义词的语义潜势,以及潜势形成的各种情景、语境和词汇—语义关系,涉及词典宏观与微观结构设计、释义和注释的各个方面。

而西方学者的定位也是一如既往地把词典学看作是词典编写的“艺术与技巧”(arts and crafts),大多局限于讨论语言技术处理层面的内容。他們强调认知词典学是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词典编纂实践的结合,即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词典编纂,其着力点是改善词典编写的技术和实际操作问题。这从《新方法》构建认知词典的特征(cognitive lexicographic dictionary features)的方法上可见一斑: a) 在传统词典中选择一部分条目进行编写,并选择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编写;b) 选择适当的词汇集(词汇场或词类);c) 以认知语言材料作为输入进行语义分析;d) 创建新的词典特征并插入词典中;e) 从教学的角度来测试新特征或创新点。作者遵循这种方法,分别用框架语言学的方法建立了表人称名词的“认知框架示例”,用基于隐喻理论的多义机制建立了小品词的认知词条(cognitive particle entry),用认知理论与“属+种差”的结合来解释情感词汇的语义结构。这些方法对揭示被释义词的语义理据、多义词的逻辑联系都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这些探索归纳为一点就是: 西方认知词典学研究强调词典的“名称学的可及性”,即通过索引词能查找到蕴含一定概念的其他词汇或义项,确保用户不仅能够轻松地进行语言解码,而且能为编码使用提供基本词汇的必要选择。

总之,认知语言学通过语言综合识解来研究和解释语言的意义,非常符合词典全面、系统解释语言属性的规律和特点。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词典学能大大改善词典解释语言的效率、提升词典的使用效果,这是国内外词典学者的共识。认知词典学对词典(特别是学习型词典)的研究,以及词典编纂方法,释义方法,词典信息的组织和词汇逻辑关系的重建都能提供理论支撑,它的发展必将对词典编纂质量和词典使用效果的提升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调查和分析.现代外语,1985(1): 1-6.

2. 章宜华.学习词典的中观结构及其网络体系的构建.现代外语,2008(4): 360-368.

3. 章宜华.认知语义学与新一代双语/双解学习词典的多维释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374-379.

4. 章宜华.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多维释义探讨.现代外语,2015a(5): 624-635.

5. 章宜华.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b.

6. 章宜华.基于范畴图式——示例关系的释同与解异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2): 240-253.

7. 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Seoul: Hanshin, 1982: 111-137.

8. Geeraerts D. The Definitional Practice of Dictionaries and the Cognitiv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Polysemy. Lexicographica, 2001(17): 6-21.

9. Inglis D. Cognitive Grammar and Lexicography. Payap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Linguistics Department, 2004. https:∥wenku.baidu.com/view/d0c5643431126edb6f1a10d6.html.

10. Ko″vecses Z. Metaphor and Emotion. Language, Culture, 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2007.

11. Lakoff G, Joho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2.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3. Langacker R W. A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Barlow M, Kemmer S. (eds.) Usage-based Models of Language. Stanford, CA: CSLI Publications, 2000: 1-64.

14. 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Related Issues (An Interview with Ronald Langacker by József Andor). 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 2005, 52(4): 341-366.

15.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1991.

16. Ostermann C. Cognitive Lexicography: A New Approach to Lexicography Making Use of Cognitive Semantics. de Gruyter, 2015.

17. Tyler A, Evans V.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Spatial scenes, 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2007.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