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照利 冯剑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针对运城地区鞭杆运动的起源、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运城鞭杆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如:民众意识不强;群众基础薄弱;传承方法陈旧等。因而要改变运城鞭杆的发展策略,如:增强民众习练氛围;改变传统习武观念;相应国家政策。文章对于挖掘运城地区传统武术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运城鞭杆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044-03
1 运城鞭杆的起源
鞭杆俗称“鞭杆子”,又称“十三把”,一般选用当地质地坚韧、结实的酸枣木或六道木制成。鞭杆长约1.14~1.2m,直径约2cm。相传鞭杆是古时候人们牧马或放羊时驱赶牲畜时使用。
明清年间,运城地区盐业发达,朝廷禁止百姓携带武器,以防群众暴乱威胁政权稳定,但由于当时社会治安混乱,匪患猖獗,土匪强盗时有出没,威胁途中行人安全。后来人们发现鞭杆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如劳累时可当楞杖拄,担物时可作扁担挑起,也可用来驱赶马匹,久而久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渐渐的将刀、枪、棒、剑等部分技法融入到鞭杆中去,形成一种特有的技击之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经过民间拳师、镖局镖师进一步将鞭杆的套路、技法、归纳、整合、完善形成如今的运城鞭杆。
现如今运城鞭杆发展成两大门类:一类是运城扭丝鞭杆,另一类是运城心意门的九鼎鞭杆。运城扭丝鞭杆的最早起始于“神棍”杨长志先生;而运城心意门的九鼎鞭则是由铁头王赞所传,早年王赞拜少林寺护寺武僧为师所学,随后游历山西时结识晚清时期的运城安邑民间武术家马仰融,随后由马仰融传于后人。
2 运城鞭杆的发展现状
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强。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国人对本国的传统文化表现淡漠,这种现象造成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2.1 社会文化营造不足
运城鞭杆与其它民间传统项目一样有其共性,传承形式都是以传人为载体,以言传身教为模式的传承。“运城鞭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深深的根植于运城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的土壤之中,若想实现运城鞭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1],若要重新展现运城鞭杆的独特魅力,应当对运城特有文化底蕴进行深度剖析,加强运城鞭杆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研究。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相应措施.但对运城鞭杆的传承环境及传承空间营造仍然存在不足。
2.2 群众基础薄弱
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运城鞭杆的发展和传承脱离孕育其生长的土壤。现如今习民众渐渐失去了对鞭杆兴趣,从而导致运城鞭杆的群众基础被渐渐削弱。民众生活的多元化让鞭杆这一传统武艺在人们视野中渐渐淡化,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兴趣了解运城鞭杆。习练人群逐年递减的现象使得运城鞭杆人才断层,后备资源匮乏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得运城鞭杆在今后的发展后劲不足,目前运城鞭杆在人才资源储备上处于劣势。[1]
2.3 传承方式保守,传承渠道狭窄
运城鞭杆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其它武术派别的共同特性。在传承方式上主要以师徒传承为主,对徒弟传人的考察相对比较严苛,考察周期相对较长,对传承人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当严格;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为严重;从而导致一些热衷于鞭杆运动的人望而却步,不利于运城鞭杆的普及和推广,在传承方式上主要局限于民间师徒制的传承形式,传承渠道过于狭窄。
3 运城鞭杆的技法特点
运城鞭杆发展至今形成成两大门类:一类是运城扭丝鞭杆,另一类是运城心意门的九鼎鞭杆。
(1)运城扭丝鞭杆中融入了刀、枪、剑、棍等的一些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运城扭丝鞭杆的技法主要有提、扣、拨、扭、扎、摇、搬、推、划、挤、推、按、甩、调把等,招式朴实无华,每招每势都均以实战为目的。王天鹏先生所传鞭杆器械极为普通而且非常的隐蔽。练习时用大棍,战时用小棍。练时手持大棍,棍里加铁、加枪的意境练习手、眼、神、法、步的协调及桩功。动作以鸡步、猴型、虎背、熊腰、豹子头的整体身型练习各种技法,主要的练功方法有绞车轮、打立桩、打吊瓶为练习内容。其口诀为:提扣拨扭翻身跳,平拨平打扇子摇;引狼出洞先探窝,狠准先把狼腿掴;老婆楞线顶天绕,拨草寻蛇蛇难逃;左右盘肘上下打,棍抱腰间两头捣;翻身大劈崩琵抱,鸽子调把打下捎;旋风窝里内藏腿,败中取胜敌难逃。
(2)运城心意门的九鼎鞭杆则属于少林门类。九鼎鞭杆朴实无华,变化多端.立足实战。其握法为双手虎口相对,左右手各置于鞭杆的三分之一处,本门人称之为“阴把”,属双手鞭杆类。此鞭杆步法以其独特的五步法为宗:身法则讲究吞吐沉浮腾挪闪展;应用时讲究:身若游龙,步似飞凤;手以飘絮,腿若闪电;狠毒玄妙,变化无穷。站桩功主要有:子步桩、马步盘打八大式,靠桩功以及与之相符的巧打十三花手法;内功方面主要有太阳神功,盐沙掌等。九鼎鞭杆在习练中十分注重滑把,有“内打虎口外打腕”之说,由于其祖师爷飞腿马二身材矮小,顾其所传鞭杆技法中十分注重“灵活”二字,讲究“闪”“腾”“挪”“展”,開势子步封人杆,跨马摧步紧相连。手执神鞭把腿护,骑马势法真可观。双手把鞭举顶上,可谓子牙一顶鞭。扭腰双手往下按,偷步连三洗手前。手执神鞭把腿护,骑马势法其可观。双手把鞭举顶上,可谓子牙二顶鞭。扭腰双手往下按,右手一举顺三尖。转身老步往下打,因头左额遮枪尖。子步刁杆使右手,忙上老步击手腕。鞭随身,往下打,钢心铁胆也惊寒。手执神鞭把腿护,骑马势法真可观。双手把鞭举顶上,可谓子牙三顶鞭。鞭在腿边把枪挑,忙上老步击掌前。右手忙击上左步,速上右步催步连。鞭在腿前把腿护,骑马势法真可观。双手把鞭举顶上,可谓子牙四顶鞭。转身老步往下打,收到步鞭依左肩。往前纵老步势站,速回头鞭遮枪尖。左老步顺胸即打,右步跨马紧相连。手执神鞭把腿护,往前纵老步势站。速回头鞭遮枪尖,左老步顺胸即打。右步跨马紧相连,手执神鞭把腿护。骑马势法真可观,双手把鞭举顶上。可谓子牙五项鞭,扭腰双手往下按。三步三鞭保身全,手执神鞭把腿护。骑马势法真可观,双手拿鞭举顶上。可谓子牙六顶鞭,上右足鞭柄击腕。左足鞭击项间,复上右足顺胸打。催步跨马紧相连,手执神鞭把腿护。骑马势成真可观,双手拿鞭举顶上。可谓子牙七顶鞭,转身老步往下打。收子来鞭依朝肩,前纵老步顺胸打。倒转子步鞭朝天,忙进左步左手打。右步势法真可观,双的举鞭举顶上。可谓子牙八顶鞭,扭腰双手往下按。扫地神鞭鬼神寒,向前跨一子步势。双手举鞭依左肩,往前纵老步势站。打转乾坤击顶间,鞭在左腿把腿护。奎星提斗抱腰前,手搬神鞭往右转。右转跨马紧相连,手搬神鞭把腿护。骑马势法真可观,双手把鞭举顶上。
4 运城鞭杆的传承脉络
4.1 运城扭丝鞭杆的传承脉络
运城扭丝鞭杆最早是由号称“神棍”的杨长志先生所传。后传于山西绛州人王天鹏,王天鹏随后将扭丝鞭杆在河东大地生根发芽。继王天鹏之后运城扭丝鞭杆三个传承分支:一支是袁云龙,一支是任锡平,第三支是运城临猗县王氏家族。
4.2 运城九鼎鞭杆的传承脉络
运城心意门九鼎鞭杆最早成立人王赞,师承少林寺护寺武僧,研习少林武艺;王赞学成归来将毕生武学传于马仰融,马仰融收徒两人,牛仰贤、段麟经;而后二人将其所学传于李仰白,李仰白收徐贵华、卫振东、仝振华、杨玉龙、谢忠有、贺元庆、王金安等人。现今在世仅王金安先生一人。(见图1)
5 结论与建议
经研究得出运城鞭杆在当前环境下的发展困境,是运城鞭杆传承困难的主要节点。为了让运城鞭杆更好的传承,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对运城鞭杆全面挖掘,以运城鞭杆独特的技法特点为突破口,走出一条具有运城特色的传统武术发展道路。传承运城鞭杆迫在眉睫,结合当前社会背景,改变传统理念,走进学校,完善理论嘲。
(1)增强习练氛围。运城鞭杆作为运城地区的優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受运城社会风俗和运城本土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现如今,以“信义”为代表的崇信尚义,是“运城精神”的特征铸三晋之魂。以关公文化、晋商精神为代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弘扬运城精神文明,而且创造有利于传承运城鞭杆的氛围,从而促进运城鞭杆在当今时代的发展。(2)改变以往传统观念,将鞭杆引入课堂。长久以来,传统思想是制约运城乃至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阻碍传统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弘扬和传承运城鞭杆应改变传统观念,剔除传统观念中阻碍运城鞭杆传承和发展的保守思想,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纳每一个求学者,应做到有所学必所教。学校是运城鞭杆发展新道路的最佳选择,运城鞭杆在学校传承,既可以传承传统武术击技,又可以完善当地校园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习练运城鞭杆,进而增强运城鞭杆的群众基础。(3)加强运城鞭杆理论研究。创立运城市鞭杆协会,整合运城鞭杆现有的资源,积极向民间的拳师学习运城鞭杆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买向东,向 吉.山西鞭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02):22-24.
[2]曹龙飞.武术器械——棍与鞭杆的文化内涵[J]武术研究,2016(0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