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煊
说起我的家乡武汉,大家都会想到东湖的水,长江的桥,或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黃鹤楼……但若说起武汉别有特色的风味小吃,你仿佛马上就闻到了这座城市特有的味道。
我家门前,就有一条热热闹闹的小吃街。
小时候的我,一大早就急急忙忙牵着奶奶的手赶去小吃街。刚进街口,米粑粑的香就将我裹了起来。老板哼着小曲儿、手里却忙不迭地和着面,把白白的面团一压、一推,好像把周围的欢声笑语也和进了面。一小块儿面团放进油锅里一炸,“吱吱”的油粒蹦跳着,翻着小小的“油花”,不一会儿,米粑就穿上了金黄的外衣。我捧着热乎乎的米粑,忍不住舔舔嘴,使劲儿吹着气。后面传来老板爽朗的笑声:“慢点儿,小姑娘,明天再来吃哟!”
小吃街里人挤人,品种的繁多让人眼睛忙不过来,香味儿的夹杂让鼻子都嗅不出味儿了。先到燕子家端一碗白花花的豆腐脑,再去王叔小铺等一根金黄的油条,或是捧着一碗顶着葱花、裹着芝麻酱的热干面,到王婆家冲上一碗醉到心里头的蛋酒……自个儿觉着搭配得不错了,就找个空座慢慢地吃。
这天,小吃街被封上了,原来要重新装修。邻居们来到街前,久久徘徊着,我走在奶奶身后,皱着眉:“小吃街什么时候才会开业呀?还有香香软软的米粑粑吗?还有胖嘟嘟的小笼包吗?”奶奶的身影被暖阳拽得长长的,慢慢踱着步,奶奶也在想念小吃街吗?
终于,踏着春的脚步,小吃街又热热闹闹地开业了。我拉着奶奶兴奋地走到街头——哇,街道被整修得更加平整,一家家店铺错落有致地排开,统一的是白白的墙、朱红色的顶,各具特色的是那熟悉的店铺名儿,当然还有那各具风味的香。络绎不绝的人们涌进街,这里有熟悉的邻居们,也有拿着手机不停拍照的游客们。大家不紧不慢地逛着,左尝尝右吃吃,好像怎么也吃不饱似的。逛着、吃着、聊着,不变的味道依旧那样熟悉。不远处,喷香的小笼包蒸气缭绕。“哟,小妹妹,长高了啊,来吃笼包子吧。”做小笼包的大姐姐甜甜的笑依然不变,清脆的招呼声依然不变。捧着热乎乎的包子,经过面馆,我迫不及待地点了一份热干面。进店的客人们都会和老板抱怨两句:“怎么这么晚才开门咧?”“久等了,久等了。”老板不好意思地应和着,但是他们的脸上都有按捺不住的笑容。我和奶奶比赛吃着小笼包,直到吃得饱饱的,打了好几个响嗝儿。刚才还金黄的热干面,被我三两下就给“化了个妆”,裹着芝麻酱、撒着小葱花还不够,配上点萝卜丁儿,再搭上点儿海带丝才心满意足地完成了我的“大作”。我“呼哧”一下吸了一大口面,面条还是那样筋道,酱香还是那样醇厚,嘴角还留着芝麻酱,我却灿烂地笑了。
奶奶说,小吃街也差不多十多年了。无论我们的大武汉变得有多么快,小吃街其实没有变——没有变的,是这儿珍贵的人情味儿,是邻居和店主们真诚的笑容和用心的味道。
(指导老师:谢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