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创新解救“山寨”

2018-01-04 12:00王石川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山寨兵马俑建筑

王石川

兵马俑何辜?一再被卷入是非。继陕西临潼山寨兵马俑景点被披露后,近日,某省另一文博园内出现的上千兵马俑又引争议。

相关仿制行为是否涉嫌侵权,自有法律最终认定,并非这里要讨论的话题。值得思考的是,在倡导创新精神、呼唤文化自信的今天,为什么一些山寨景观仍然时有出现?为何一些浅层次的模仿抄袭依然拥有市场?

从天安门、故宫、天坛到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在国内一些旅游景区,或是克隆、照搬,或是缩微、高仿,往往不难找到复制品。

诚然,不能因为“看到一个地球仪,就大喊山寨地球”,但某些低水平拷贝所折射出的创新缺失与偷懒心态,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放在30年前,人们在北京的世界公园看到代表各个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仿制品,在西南省会的某条街道看到巴黎的咖啡馆、纽约的牛排店,首先想到的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现在成千上万的中国游客早已对这些耳熟能详,我们的一些文化产业却还停留在以前的层次,不免令人叹息。

无论是利益驱动下的“抱大腿”,还是暗中炒作时的“傍名牌”,拿来主义的方式看似节省了成本,却极易受到质疑。此前,河北某地按照1∶1的比例仿造埃及狮身人面像,就遭到埃及文物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结果该狮身人面像被拆除。

事实上,作品的灵韵就在于其独特性。一旦涉嫌抄袭,就算再惟妙惟肖、大气磅礴,观者也难以感到惊艳;相反,如果初衷是创新,哪怕生涩一点、粗糙一些,也胜过千篇一律。

说到底,抄袭者不仅缺少敬畏,也缺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借鉴与模仿,致敬与抄袭,有时未必泾渭分明。但是,真正有抱负的创作者,往往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创为己任。

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笃信“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坚持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理解人生。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称赞“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背后正是持续而连贯的思考力。

少一分走捷径的心态,多一分有脊梁的追求,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才能让自己的文化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创作箴言。

当然,推陈出新,说易实难。尤其是当珠玉在前之时,后来者难免会感到难以超越,甚至心生胆怯。

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齐白石则认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们的创作观看似迥异,内在逻辑实则一致,即鼓励创新,而不能止步于模仿。

正因如此,我們呼唤文化创新,更渴望孵化创新文化,加快培育并加厚创新的文化土层。

文化创造的进步,自然离不开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这个共同体的引导,比如强化创新的价值取向,完善制度设计与奖罚机制,让创作者以创新为荣。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消费者的态度和需求分量更重,随着他们的品位越来越高,那些低水平的仿冒者必将寸步难行。

猜你喜欢
山寨兵马俑建筑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中国出土2100年前的迷你兵马俑
社会版(五)
挖“兵马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