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
如今,谈论文化、投资文化成为时髦。
很多人以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之后,文化就能一下子升堂入室;以为经济都可以在当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飞快地发展起来,以我国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化的腾飞同样倚马可待。
于是,我们急于求成的心情非常迫切。
国际方面,我们渴望立竿见影,为世界所瞩目。于是,文学与文艺各路大军都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走出去”。
别的不说,仅看最近几年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了有些文艺单位竞相走秀的“金钱大厅”。许多演出不惜血本租用金色大厅,靠赠票制造轰動效应。
这种国外“镀金”、国内“出名”的做法,这种花大钱造势、靠金钱簇拥文化出场的方式,折射出渴望自身身份被认同的焦虑,反映出一些地方走偏的文化政绩观。
目前,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熊猫、李小龙和舞狮上。除此之外,我们还没有向世界奉献更新、更好的文化替代产品。
我们需要做出长远的规划,创作出真正有影响力和信服力的产品,而不是祈望占领维也纳金色大厅,或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电影奖,以为抱个金娃娃就能一夜“脱贫”。
国内方面,有些外在、形式、浮华的东西,置换了最为重要的内容与思想。
以舞台为例,各种大制作、大场面的节庆晚会,各种调动自然山水的各地艺术名片之类的“印象”歌舞,各种名目繁多的会演,不惜破费金钱,声光电高科技一起上阵,以为这就是现代,就是文化。
咫尺天涯,无限江山,意象非凡,可就连本该极简主义的京剧舞台,如今也要花团锦簇。各种豪华版京剧,有意把舞台美术往舞蹈和影视上引,铜雀台盛景、火烧赤壁奇观、草船借箭梦幻……大有貂裘换酒也堪豪的劲头。
其实,好的戏剧,无论京剧还是话剧,从来都是朴素的。
古希腊悲剧的演出都没有如此奢华过,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的鼎盛时期,舞台布景道具也是简陋的。双方激战的军队不过用两个人代表,再浩浩荡荡的群众也不过用四个人表演。
中国话剧走过历史百年,我们前辈导演的那些经典名作,从来没有这样奢华过。想起前些年上海昆曲名角梁谷音排演《潘金莲》,只花了区区600元,不过做了一块绣裘的天幕就演出了。
大道无形,大味必淡,艺术不应该靠奢华的大制作来唬人、魅人、取悦人。
文化来自一个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来自一个民族的教育基础。前者属于我们的传统,后者属于我们的现实。深厚的传统可以是我们的骄傲,却不能替代我们的现实。
文化不是粉底霜或腮红,往脸上涂抹就可以容光焕发。文化需要积淀,需要培育。文化是几代人潜移默化化出来的,绝不是靠金钱堆出来的。文化有时候像是我们脚下的老茧,是靠时间踩出来的,不可能奢望如美人痣般瞬间可点上去。
在金钱与文化的关系上,误用金钱,滥用金钱,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金钱可以开文化之路,逢山开山,遇水搭桥,用这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