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使用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2018-01-04 21:50唐嘉婧廖小欧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媒体影响

唐嘉婧+廖小欧

摘 要 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在宿舍使用社交类、生活服务类、娱乐休闲类新媒体的情况,对比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发现:1)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融洽,但亲密度不高;2)宿舍新媒体使用促进人际亲融性,在认知和行为层面加强了个体的宿舍群体身份认同感,但在深度沟通方面没有明显帮助;3)社交媒体上的屏蔽功能和娱乐休闲媒体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人际冲突;4)社交媒体对解决人际冲突有利有弊。

关键词 宿舍人际关系;新媒体;影响;群体身份认同;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2-0033-04

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与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历,宿舍人际关系问题频发。同时,新媒体极大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充斥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从日常观察和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宿舍中主要使用三类新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淘宝网、美团App等生活服务媒体和音视频软件、游戏软件等娱乐休闲媒体。本文调查了五所高校大学生在宿舍生活中使用上述三类新媒体的情况,试图揭示大学生宿舍新媒体使用是否对宿舍人际关系具有影响,并探析影响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

1 文献综述

1.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1.1.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定义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定义“人际关系”:个人同个人借助于交往平台或者其他關系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联系。已有相关研究中涉及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概念主要是庄国波和唐平秋所认为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以及杨荣所定义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在宿舍里交感互动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基于此,文章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界定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宿舍为主要场域,与室友在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

1.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第一,分析宿舍人际关系的基本现状。目前尚无标准统一的测定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问卷,但研究结果大都显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比较高。如毛小玲等根据人际关系的理论构想与宿舍特点,从人际冲突性、人际和谐性、人际交融性和人际扰他性四个维度对人际关系进行测量,得出大学生宿舍人际气氛良好的结论;何林姣等在毛小玲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卷,从人际亲融性、深度沟通、人际冲突、积极应对和重要性认知五个维度,发现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较为良好。

第二,分析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在客观因素方面,主要从大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入手,分析性别、年级、学科、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等客观因素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主观因素方面,如张瑜等的调查,包括人际报复、人际张力、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焦虑5个维度,采用7级评分制,考查大学生宿舍人际相处主观影响因素的特点。

1.2 群体身份认同

1.2.1 群体

贝克强调群体内所有成员之间必须有一种可观察到的和有意义的联系方式;个体间的互动使人们成为一个群体,并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特纳指出,群体成员把自己所属群体中的人看作“我们”而非“他们”。巴伦等人认为群体是通过某种纽带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不同程度内聚力的一群人。由此可见,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联系、互动和相互影响,具有排他性。

大学生宿舍具有小群体的诸多特征。

第一,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宿舍成员通常具有相同年龄和专业,长期相处后可能形成相似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但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差异时常导致人际关系出现摩擦。

第二,互动频繁。一个宿舍通常4~6人,成员间互动频繁,因而彼此间容易互相影响。

第三,稳定性与开放性并存。宿舍成员长期固定,且常作为一个整体而行动。但宿舍并非完全封闭,不同宿舍成员之间也存在交往。

1.2.2 身份认同

目前对“群体身份认同”的定义以塔什费尔的表述为代表,即当个体知觉到自己属于某一特定群体,并体验到由此带给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时便形成了群体认同。亚历山大·温特则强调在群体身份认同这一认知过程中,个体将他人纳入自我概念,与他人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两者互相重合渗透,从而完成“群我”的内化。本研究将“群体身份认同”表述为:个体将自我身份定位为某一特定群体的一部分,表现出对群体成员趋同性及对非群体成员的排外性,并对其所在群体具有归属感。它是群体成员之间社会互动的产物,是一个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已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鲜少考察媒体使用的作用,而实际上新媒体在大学生宿舍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本次研究以群体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础,旨在揭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状况,探析宿舍社交类、生活服务类、娱乐休闲类新媒体的使用对宿舍人际关系在人际交融性、深度沟通、人际冲突、冲突处理四个方面的影响及其原因。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笔者尝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宿舍新媒体使用行为与其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相关性,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挖掘前者对后者的具体影响以及其形成原因。

2.1 问卷调查法

首先,确定样本。将112所“211”大学根据学校类型偏向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及综合型四类,经PPS抽样,抽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代表上述四种类型。为对传媒特色大学和非传媒特色大学作对照分析,加上中国传媒大学,共五所高校。再采用非随机抽样中的配额抽样法,计算五所大学在读本科生人数比例和各校男女比例,兼具可行性,确定样本总数为504人,男生264人,女生240人。

其次,设计问卷。问卷问题分为三部分:宿舍新媒体使用情况、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态度与评价、人口统计学特征。

最终回收问卷575份,有效问卷504份,各高校样本数量以及男女样本数量完全符合问卷样本

设计。

2.2 深度访谈法

本研究对11位受访者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其中7位“95后”在读大学生,4位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访谈主要围绕宿舍生活基本情况、宿舍集体活动情况、评价室友和宿舍、媒体接触情况等问题展开。

3 结果与讨论

3.1 宿舍人际关系状况

已有研究中,人际关系理论模型主要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构成,而情感因素是核心。本研究以其作为衡量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的主要标准,考察受访者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满意程度以及对室友和宿舍的情感态度。

3.1.1 重视程度和满意程度

首先,大学生普遍重视宿舍人际关系。84%的受访者认为宿舍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仅3.2%选择“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

其次,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基本满意。67.7%的受访者表示目前自己宿舍的人际关系“比较好,相处融洽”,超九成受访者的宿舍不存在问题,但表示与舍友“情同家人”仅15.8%。

可见,受访者宿舍人际关系状态总体良好,关系紧张的较少,但非常亲密的也不普遍。

此外,通过相關分析发现,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和满意程度与学校类型、性别、独生情况以及先前有无集体宿舍生活经历均无明显关系。

3.1.2 对室友和宿舍的情感态度

受访者对室友的评价总体较积极,但仅少数认为与室友亲密无间。超半数受访者评价室友为“一般的朋友”,三成受访者视室友为“最亲密的朋友”,将室友当作“讨厌的人”的不足5%。在评价宿舍的地位时,受访者大多认为宿舍是“娱乐休闲的地方”或“学习工作的地方”,不足三成受访者视宿舍为“情感交流的地方”。在评价室友和宿舍时,各高校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男生与女生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在评定宿舍的地位方面,男生更多地选择“学习工作的地方”和“娱乐休闲的地方”,而女生更重视其“情感交流”的功能。

3.1.3 宿舍人际关系中的困扰

“生活作息受到影响”是最普遍的问题,极少数遭受孤立、侮辱、欺压,近四成受访者表示“没有困扰”。这同样说明,受访者的宿舍人际关系总体良好,即使存在困扰,也并非不可调和。

不同学校的情况大体相似,但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和室友缺乏共同话题”的困扰,而女生则更苦恼于“室友之间感情淡漠”。比照前文男生与女生对宿舍评价的区别,这和男生更重视宿舍的“学习工作”和“娱乐休闲”功能而女生更重视宿舍的“情感交流”功能具有一致性。

3.2 宿舍新媒体使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和对在读大学生的深访结果,笔者从人际亲融性、深度沟通、人际冲突、冲突处理四个维度,发现了大学生宿舍新媒体使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对其原因做出探析。

3.2.1 人际亲融性

问卷数据显示,受访者与室友在新媒体上的互动活跃度越高,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也较高,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二者的确有较高的相关性。此外,在评价新媒体使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方面,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新媒体的使用有助于维持宿舍已有的较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根据深访结果,其原因可能在于受访者宿舍群体身份认同的加强。

在认知上,宿舍成员在新媒体上的联系与互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个体的宿舍群体意识。首先,深访对象的认知里存在“自己是宿舍群体一份子”的基本概念;其次,宿舍群的存在使个体和宿舍其他成员建立起一种和其他人不具有的特定联系,从而强化了宿舍群体意识。

在行为上,一是新媒体为宿舍成员提供了更多互动形式,增加了相互了解和提高粘合度的机会。除了传统的集体行动方式,利用新媒体开展的集体活动也非常普遍,比如组团打游戏、一起在网上看视频、用K歌App模拟KTV唱歌等。不少访谈对象表示很享受宿舍成员一起完成上述行为时融洽轻松的氛围。二是宿舍新媒体集体使用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常限于宿舍成员从而加强宿舍身份

认同。

虽然宿舍新媒体使用有助于维持现有的人际关系,但其在促进人际关系更为亲密上并无显著作用。首先,在评价宿舍地位时,访谈对象大多表示“只是睡觉休息的地方”“偶尔交流日常生活琐事”,仅一位访谈对象认为“像家一样”。其次,在评价室友地位时,少有类似“像家人”“像姐妹兄弟”“知心朋友”等高亲密度的评价,更多的是“室友”。有趣的是,有两位访谈对象对室友的定位是“好室友”但强调了“不是朋友”,换言之,他们认为“室友”和“朋友”的概念不同,对二者有明显区分。

“住在一起还算愉快和谐……我们出了宿舍,上课不坐一起,平时不会一起出门……我觉得朋友最重要的是基础和交流。”

“就是有明确的定义,把他们排在某个界限外……不是朋友但是好室友,室友这个定义好微妙,就像等公交车,我等的是7路,然而来的是8路,不管人多人少我都不在意。”

由此可见,宿舍人际关系融洽可能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相处的行为上,言行举止礼貌得当,互不侵犯,而在更深层的情感态度方面则略显淡薄。除了性格、兴趣爱好、成长背景等差异,社交媒体可能是一个原因,下文对此将做进一步阐述。

3.2.2 深度沟通

虽然宿舍新媒体的使用为宿舍成员的日常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交流内容并不深入,深层次沟通有时会受到阻碍。问卷数据表明,“日常琐事”和“学习工作”是最主要的主题,“人生理想”和“评论其他室友”的涉及程度最低。根据深访结果,笔者发现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有助于维持异地老朋友间的联系和感情,因此有关人生规划、情感烦恼等深层次话题,大学生更倾向于同有更深感情基础的老朋友谈论,而非新认识的室友。

第二,社交媒体允许传受双方所处时空分离也带来了弊端。艾伯特·梅热比曾提出公式: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可见语调和表情所占比重远高于语言,而宿舍成员在社交媒体上使用最多的正是文字、图片,偶有语音。因此,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表情、语调的缺位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阻碍宿舍成员间的深入交流。

3.2.3 人际冲突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宿舍新媒体使用在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

一是社交媒体上的屏蔽功能。一位访谈对象透露她同室友就此问题发生过争执。她将屏蔽室友这一行为归结于个人隐私感强,同室友的熟悉度、亲密度、信赖度低等。但不同的人对这一行为的解读方式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这就为宿舍人际冲突埋下隐患。

二是使用音视频时外放声音。访谈对象均表示时常有宿舍成员在听歌、看视频、打游戏时不戴耳机而外放声音,但经提醒之后大多数都能加以注意并改正不当行为。

3.2.4 冲突处理

社交媒体有助于冲突双方进行良性沟通以调和矛盾。访谈对象表示,当与宿舍成员间发生冲突时,有时会借助微信进行交流,这主要得益于社交类媒体的以下特征。

一是私密性强。相较于面对面的口头交流,社交媒体上的私聊更显“无声”,形成了无形的二人空间,不易被他人知晓和打扰。

二是允许传受双方不在场。社交类媒体打破时空限制,一方表达想法后,另一方可经过深思熟虑、遣词造句之后再回复对方,以使彼此能更好地理解对方。

三是兼容多种传播形式,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补救工具。

“用微信可以发表情包,像我们这种语言表达能力不行的人,一个表情可以表达好多语言说不出来的东西,堪称避免尴尬和社交恐惧的良器。”

但是根据问卷数据,面对宿舍人际冲突,受访者使用最多的方式仍是面对面交流,极少数借助新媒体解决。其原因有:

“感觉微信的使用并不能像当面说那样清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弄得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

由此可见,社交媒体允许传受双方身体不在场也会降低信息传播有效度和沟通双方互相理解

程度。

3.3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比:新媒体环境与非新媒体环境

笔者通过对比在读本科生和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访谈结果,进一步发现,宿舍新媒体使用与否确实对宿舍人际关系存在较大影响。研究发现,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宿舍人际关系比新媒体环境下的亲密程度更高。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宿舍新媒体使用确实对其具有一定影响。

首先,相对单调的宿舍生活增加了宿舍成员间直接互动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大众所能接触到的媒体基本限于报刊、广播,电视尚未普及,移动电子设备更为少见。大学生在宿舍中除了阅读纸质材料几乎不存在其他媒体接触行为,互动形式以口头聊天为主,宿舍断电后的夜谈的频率明显高于当代大学生,加之下棋、练舞等活动,因而面对面交流更多。

其次,通讯技術的落后有助于宿舍成员间的深度沟通。即时通讯不发达,物理空间距离尚不可突破,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上只能和周边人交谈,而室友是最易接近的对象。

“当时只能写信,来去半个月,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电话,反正我没打过电话,有也不知道打到哪去,我爸我妈那边那时候也很难找到电话用吧。”

因此,室友成为身处异乡的大学生倾诉和陪伴的对象,长期相处下来,彼此间的依赖程度、亲密程度较高。所以,虽然整体上男性比女性的情感流露更含蓄,但4位访谈对象评价室友都倾向于使用“像亲人”“特别好的朋友”等亲密度更高的词,评价宿舍生活也会使用“像家一样温馨”的语句,并流露出怀念之情。

4 总结与建议

4.1 总结

总体而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比较融洽,但亲密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宿舍新媒体使用对宿舍人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首先,新媒体使用所产生的互动和集体活动较多,丰富了宿舍生活,也在认知和行动层面加强了个体的宿舍群体身份认同,从而增强人际亲融性。其次,社交媒体可以作为宿舍成员沟通以化解人际冲突的辅助手段。

另一方面,宿舍新媒体使用可能阻碍宿舍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它在宿舍成员的深度沟通方面没有明显帮助。社交和娱乐媒体的不当使用可能会产生误解,甚至造成人际冲突。

4.2 建议

首先,加强宿舍成员面对面交流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方式。

第一,建议学校相关部门或学生社团组织更多与宿舍有关的集体活动,如宿舍美化评比、舍标设计大赛等。

第二,宿舍成员协商规定每周一次睡前卧谈,即集体放下手机,尝试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宿舍人际关系,也要重视新媒体使用在其中的作用。

第一,宿舍成员协商宿舍新媒体使用规范,防止新媒体不当使用给他人造成干扰而引发人际

冲突。

第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加宿舍成员的交流互动机会。比如,创立宿舍电影日、K歌日,宿舍成员可以一起在网上看电影或使用K歌软件唱歌;使用健身App时相互关注,一起跑步,相互督促。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理想情况下应采取随机抽样,但由于笔者力所不逮、资源有限,不得不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配额抽样方法,力图通过对样本条件的控制来接近总体的状态。抽样方法的局限,使本研究无法利用统计学严谨地推断总体情况。

5.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应针对全国范围的大学生,但选取样本时只涉及了211高校。若能够扩大范围至更多类型的高校,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样本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将会有助于对宿舍新媒体作用的研究更为系统,这也是本研究今后会尝试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庄国波,等.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78.

[2]杨荣.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及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3]毛小玲.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473-475.

[4]何林姣,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765-767.

[5]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0.

[6]董杉,等.广州市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12):1447.

[7]吴连海,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J].精神医学杂志,2007(1):27.

[8]张瑜.大学生宿舍人际相处主观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10):1251.

[9]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09.

[10]王甫勤,顾源.小群体互动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155.

[11]赵晓露.“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群体身份认同及其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9-11.

[12]许孝媛,孔令顺.强凝聚与弱分化:手机媒介在傣族村落中的功能性使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20-31.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新媒体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