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分析微信使用者的打卡实践

2018-01-04 21:46马晓霞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战术战略

马晓霞

摘 要 研究以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本,从战略与战术角度,并从地点、时间点、使用者等方面分析微信使用者的打卡实践。研究发现打卡实践反映心理状态与记录历程;延迟打卡较为普遍,一方面是基于技术限制,另一方面深受日常生活实践影响;使用者利用打卡分享与表演日常生活,构建自己形象。这些表明,使用者将科技原始设计挪用成资源,去构建自己的兴趣与形象而开展殊异的行人言说历程。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战略;战术;微信打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2-0030-03

米歇尔·德赛都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他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提出了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他认为,日常生活不仅占据了人的大部分时间,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智慧。德塞都将吃饭、睡觉、居住、行走、采购、烹饪以及说话等持续不断重复着的但孕育着价值和神秘的日常生活行为作为其论述的逻辑起点,并将日常生活作为一个实践的场所来看待。

打卡,又称签到,是指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将地理位置传送到社交平台分享的服务。研究发现,打卡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告知所在地理位置,也有少数的缺乏地点意识的地标出现,比如“北京·十渡飞拉达”,标注了自己位置的同时也表明自己所做的事。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从科技预设的角度去看打卡的意义,而是由上而下,从使用者实践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打卡意图和打卡心境。

1 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德赛都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中提出“战略”与“战术”,用其区分日常生活实践中生产者与使用者的行为。他认为,生产者是开发产品,界定产品风格、使用内容和功能的,而使用者只能在现有的秩序上进行操作和运行。现实中发现,使用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在产品秩序上做出变形,与生产者保持差异。简而言之,有资本的生产者执行战略,在自己占据的“地盘”,比如工厂、购物商城、学校等开发产品,享受自己的统治地位。在科技时代,“地盘”开始有了虚拟维度,表现在手机界面和各种服务之上,如微信、微博以及客户端。而无法拥有“地盘”的使用者则执行战术,经营个人化的“空间”,在生产者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中做出细小的、零碎的反击。

德赛都在《城市散步》一文中提出了“行人言说行动”概念,将城市系统中行人的步行动作,比喻成语言系统中的说话动作。对行人而言,每个驻足都有其意义,经常驻足的地方就会成了习惯足迹,是一种特殊表达自我的方式。因此“行人言说”成为在日常生活空间中考察身体实践的方法论之一。

“行人言说”具有当下、殊异和“寒暄”三种特征。在德赛都定义里,“当下”一词,指的是城市空间的机遇与障碍。行人在城市中行走,当他与此空间进行当下互动时,从而产生某些足迹,这些足迹对于行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殊异”是指行人不连续、分散式的动作。殊异是行人保持差异的主要力量,比如地标“北京·十渡飞拉达”,它既超越了原有的限制,又留下了不一样的足迹。“寒暄”泛指行人步行中的社交动作,亦即“我”在此空间中把握的社交机会。此时一定有他者存在,才会对此地标做出连接或不连接的发声。寒暄是最基本的语言方式。延伸至微信,使用者利用打卡,也可视为步行中的寒暄行动。人们通过当下、殊异和寒暄等行人言说方式,围绕空间进行移动、实践、表达和建构,在战略与战术中游走,而此过程中,使用者利用媒介在各个不同地方打卡,这些动作被赋予的意义以及不同移动的地点间串成的地方感,是本研究接下来要探讨的核心主题。

2 微信使用者的打卡实践

研究主要采取行人言说的分析方法,而行人言说泛指使用者在微信上留下的打卡足迹。分析首先是对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其次在使用者同意的情况下,取得使用者在微信上所进行的打卡记录,打卡记录内容包括打卡者、打卡设备(手机、电脑等)、文字状态、照片、打卡地标、打卡时间、同行者、点赞次数以及评论次数。研究者通过招募以及主动联系的方式对20名使用者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涉及性别、初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具有一定完备性和代表性。

2.1 反映心理状态与记录历程

設计打卡最初目的是在临近空间进行随机的连接,让使用者标示自己的地点和查看附近的朋友。但访谈发现,使用者并没有按照原始设计意图进行打卡。受访者表示打卡就个人而言,其意义在于地点的特别、身旁的同行者,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心理状态。就地点而言,使用者会依据个人兴趣展现不同的地标实践。从中可以看到使用者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历程。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当下觉得这个时刻很值得纪念,或者地点有特殊意义就会打卡”。使用者心理状态决定了是否打卡以及打卡的呈现方式。一位在深圳热爱工作但酷爱运动的上班族,他的地标主要分为“工作”和“运动”。工作地标主要有办公室、交通枢纽,最多的地标是“深圳”。而运动地标呈现的方式较多,运动场所居多,但还出现一些难以归类的“虚拟地标”,比如“八公里挑战”等,这丰富了地点的想象。喜欢旅游的受访者地标实践主要以景区和交通枢纽为主。但他们表示并不是每一种地标都打卡,有特殊意义的才会打,比如从未去过的景区,或者特殊的车站,这些更容易引起共鸣。

在查看附近朋友这一方面,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有一位受访者表示,分享所在地查看附近朋友的前提是知道朋友所在位置,想追求“巧遇”,但这种经验很难得,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见面的机遇还是相对较少。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不会注意是否有朋友在附近,即便之后看到朋友留言而发现,也不会倾向于主动见面。

2.2 实时打卡情况较少,补卡较为普遍

打卡强调的是“我在哪里”“我正在做什么事”,“正在”强调的是“当下”这个时间点。但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表示不在乎时间,此地共同构成的“实存”,更在乎人、事、地点。访谈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延迟打卡或者补卡的行为。原因之一是由于技术的限制,比如说电影院、图书馆等地方不方便打卡;游玩的地方比如乡下、森林等地方,网络信号较弱,导致补打卡的记录就比较高。二是个人习惯、同伴气氛与生活节奏,都可能造成延迟打卡。学生群体延迟打卡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白天都在上课,使用手机频率较低,手机一般晚上才能使用,所以白天的卡挪到晚上来打,这与生活步调密切相关。除了白天上课之外,他们都会控制自己的打卡次数,过多的打卡会给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会慎重选择打卡的时间点和打卡次数,使打卡实践获得最大综效。上班族则会选择最佳时间点打卡,上下班前后,也就是12点到13点和18点至22点之间,在这些时间点打卡,朋友爆量出现,对点赞数和评论数最有利,所以会为了点赞和评论而延迟打卡。从此可以推论出,使用者对系统战略执行规训或反规训,仍深受日常生活实践的影响。

2.3 分享与表演,构建自己形象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在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们会根据自己身处的舞台以及交往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他将表演区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地方。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人们更多的私人化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过去它们是属于后台的内容,但人们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表现出自己的后台行为,人们会选择某些后台内容进入前台展示,称之为“形象管理”。形象,最初是指对现实的某种视觉性表述,或是实际的,或是想象的。现在形象一般是指为了吸引公众而非复制现实,人为创造的某种人工制品或公众印象,它因为这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虚妄,以至于现实难以同其形象相符。换言之,形象是人为构建的产物,具有主观色彩。

受访者的打卡记录,主要分为三大足迹:娱乐地标,如旅游景点等;工作圈地标和社交地标,如咖啡厅等。社交地标得到的点赞和评论较多。在不同地标上来回穿梭,充分展现出个人兴趣。除了这些地标之外,受訪者表示遇到节日、纪念日时,告别旧生活,展开新生活时,遇到有感触的事物时,也会在相关地标打卡。比如与亲人出游的重要旅程,则会沿路打卡。基本上遵循打卡的选项,标出地理位置,没有特立独行的打卡行动。研究发现使用者会依据打卡线索构建朋友印象。如果打卡是跟一群人的话,就会让人觉得自己的社交圈可能很大,若是一个人,就会觉得此人比较孤僻。形象的构建会让他们反身性的意识到自己在分享的同时也在展演,从而把握机遇执行战术。

但多数的受访者则表示自己在展示真实生活,频繁的加班与出差打卡记录,展示出自己忙碌的工作状态。受访的几位女大学生,打卡时一般都会附上自己的自拍照,这行为已经显示了她们具有表演特质,然而却不自知。因为在自拍时他们也会考虑到怎样的角度会显脸小,会通过美颜相机对自拍照进行美化,她们表示虽然意识到自己给人留下自恋的形象,但她们都认为不会介意别人的看法,只是做自己而已。当然一些不爱自拍的受访者,其实也呈现了某种形象,比如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在餐厅只拍人不拍食物或只拍食物,不一样的状况,决定他们想要给朋友看的样貌,这都显示使用者的心理状态。一位受访者表示喜欢在有气氛的书店或咖啡店打卡,是想让大家看一下自己文青的一面,并且认为打卡会产生那种效果。因此这些打卡就变成了一种刻意表演,而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 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使用者除了使用微信打卡之外,也会使用其他的社交媒体,而且不同的媒体打卡的内容有所差异。微信是属于比较私人的空间,社交属性较强,内容会比较偏向于私人化。微博的传播属性强,内容偏向于社会化。在人与媒介不断的交流下,有了“地方”感觉。而此地方不是空间的占据物,而是由时间流串成的居所感。使用者如何在不同平台上构建自我,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Michel decerteau,heterologies: Discourses on the Other,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p.188.转引自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塞都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44.

[2]米歇尔·德塞都.多元文化的素养[M].李淑芬,译.天津:天津出版社,2002:2.

[3]Soja,E.W. The spatiality of social life: 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retheorisation[A].D.Gregory & J. Urry.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C].Macmillan Education UK,1985:90-127.

[4]靖鸣,潘智琦.微博女性“大V”形象的解构与建构[J].新闻爱好者,2017(5):14-18.

[5]吴筱玫.网上行走:Facebook使用者之打卡战术与地标实践[J].新闻学研究,2016(126):93-131.

猜你喜欢
战术战略
基于SWOT分析的VR平台的战略选择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战术引导模式在乒乓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女运动员主要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
美国DEZ战术武器公司DZT—USAR10—24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