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记叙文素材运用三大能力

2018-01-04 05:59沈泾渭姜有荣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17年34期
关键词:大妈虚构瓶子

◎沈泾渭 姜有荣 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为什么同样在“三点一线”之中,有的学生能开拓出“无限空间”,而有的学生却常常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其本质区别不在于拥有素材数量的多与寡,而在于运用素材能力的强与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学生若想在记叙文的素材运用上游刃有余,就必须在历练中提升三大能力。

一 剪辑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要想在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文中写出自己的经历及感受、感悟,就必须学会剪辑。剪辑的准绳有三:①事要“紧”。要剪除旁逸斜出之枝,留存主体事件之干,使叙事线索更明晰,故事发展更紧凑,矛盾冲突更集中。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事”趣,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急切的阅读冲动。②情要“炽”。要挤干那些业已淡忘、淡漠的情丝和情调,饱蘸那些至今想来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情怀和那些一想起来就让自己感慨唏嘘的情结。只有这样,才能拨动起读者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琴弦,牵动读者的心绪。③理要“切”。要揭掉那些为吸引眼球而粘贴在文章里的“高大上”哲理标签,渗透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洗尽铅华,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滋味。

陈思思同学的《在,我一直都在》一文中,剪辑了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的三个镜头: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鸡鸣寺前,突然发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有一个孩子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每人手中擎着一支红烛,那红烛正流着泪——红宝石般的泪。

这时,一个大妈神秘兮兮地靠近我,怀里抱着个包,四处张望着,似乎在躲着什么。

“小姑娘,买支红蜡烛吧,才20块一支,多便宜,买一支悼念悼念这些人,顺便给自己祈祈福,多好!”大妈神采飞扬、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着。

那笑容,真刺眼。

我冷冷地笑了一下,拿出了20块钱,买了一支红烛。看着那位身穿黑色风衣的大妈,我只觉得,她的背影——好——好渺小。

天空飘起了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我的肩上就落满了雪。

我点燃蜡烛,它流下了红色的泪。蜡烛,你也为这位大妈感到悲哀吗?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默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雪,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雪渐渐变小,整个南京城都笼上了一层白。

风呼呼地吼着,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在,我一直都在!”

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该文剪辑的最大机智也正体现于此。作者没有将镜头对准政要、大佬狮吼;而将镜头对准了草根,以小见大。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雄浑的呐喊:“在,我一直都在!”该文剪辑的功力体现于三个方面:①事很“紧”。作者抓拍了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卖烛牟利的大妈,自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乞丐,这三个镜头符合“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12月13日,地点集中在一个场景——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国家公祭。②情很“炽”。三个镜头,各蘸浓情:孩子的“泪”中噙满“哀悼”与“缅怀”;大妈的“笑”中尽显“忘却”与“漠然”;老乞丐的“话”中饱含“铭记”与“追怀”。③理很“切”。该文昭示的“理”是“哀逝者,警国人”。作者为什么要确立这一深邃的主旨呢?因为作者从老乞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他对“逝者”之“哀”;从孩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哀之”是为了“鉴之”,更是为了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从大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警钟鸣响。

二 融合别人的生活

如果作文中仅仅局限和满足于写自身的经历及感受、感悟,那写作资源很快就会枯竭,必须学会将别人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掌握这种技能之后,你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写下去。那么,如何融合呢?其要领有三:①展开联想。以文题的核心意旨为原点展开发散联想,对素材资料库实施扫描。剪辑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嫁接别人生活中的素材;整合共有的素材。②消化吸收。要把别人的生活经验真正变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必须依靠自己的“阅历之胃”。何谓阅历?就是经过一次次深思之后积淀起来的人生历练。自己的阅历愈深,就愈能消化吸收别人的阅历,从而将其融为一体,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③捕捉细节。要想把别人的生活写得“像真的”,就必须捕捉别人生活中的细节,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凸显这个细节。

姜理同学在《无声的广场舞》中巧妙地融合了别人的生活,将自己和别人生活中跳广场舞的大妈融为一体:

好不容易挨到下课,我拉着同桌跑到围墙根下,从栏杆处向对面小区的广场望去,发现大妈们依旧在那里跳舞,动作整齐划一,只是没有了音乐的伴奏。奇怪了?

终于放学了,为了解开“今天音乐为什么停了”之谜,我去了小区的广场。到了那儿,我发现有许多同学已围在那里,大概也是跟我一样来解惑的吧。我正想从大妈们后面绕到放置音响的地方,看看到底是不是音响坏了。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一套广场舞结束,一位热心的大妈笑眯眯地向我们走来:“放学了,怎么还不回家呀?你们以后不用再担心我们打扰你们学习啦,跳舞虽然锻炼身体,但我们也不能打扰到别人啊!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耳机放音乐啦!”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设备。她又跟我们闲聊了几句,便回到队伍中继续跳舞了。

我忽然想起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讲的是重庆12位广场舞大妈为了上羊年春晚,集体去整容。我不禁默默地将这12位大妈与小区大妈进行着比较:整容的大妈只美在一张脸上,而小区的大妈却美在了情怀上。我想,如果让我从这两支队伍中选出一支上春晚,我一定选小区的大妈!

戴着蓝牙耳机的大妈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我觉得这是我所见过的跳得最美的广场舞。

该文融合的功力在于三个方面:①想得开。该文以“一个社会人既要想着‘利己’,也应想着‘利他’”为核心意旨,展开发散联想,既想到了自己生活小区中跳有声广场舞的大妈,又想到了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的大妈,还想到了为上春晚整容的广场舞大妈,前两个大妈经过作者的有机整合,已一脉贯通,融为一体。②融得好。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中深受广场舞噪音之扰,在心底期盼着扰民大妈能在“利己”的同时,也能想着“利人”,至少能不“损人”。正是带着这份热切的期盼,作者有机整合了别人生活中的无声广场舞,扰民大妈实现了华丽转身,跳出了作者心目中最美的无声之舞。③写得真。作者捕捉到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的大妈装束上变化的细节,并在作文中反复凸显这个细节,文中“蓝牙”耳机这一物件的三次出现,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描写得栩栩如生。

三 虚构应有的生活

如果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都搜寻不到适合的素材,就可以根据表现文章主旨以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合理虚构。虚构的原则有三:①宜顺势,忌逆袭。这里的“势”指情节发展的事理逻辑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逻辑。只有顺势而为,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当然,这里的“真实”不是指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指艺术真实。②宜平凡,忌拔高。平凡才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如果我们在虚构生活时着意“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勉为其难地去言其所不能言、为其所不能为,那就“赶鸭子上架”了。③宜本色,忌作秀。在虚构生活时,动作不要“变形”,语言不要“变调”,情感不要“变温”,思想不要“变格”,要还人物、事件以本分、本色。其实,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感染力;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震撼力。

张志威同学在《空瓶子》中就虚构了一个拾荒老人“买水相馈”的感人故事:

一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拄着一根破木棍,他的背已驼成120度,背上背着一只破蛇皮袋,一身破烂的长衫下时而露出树皮般的黝黑皮肤,杂乱的灰黑头发间尽是尘土。老人放下口袋,用一种仿佛历经百年沧桑的嗓音使劲地喊了一声:“喝水的瓶子哦!”

班里的同学先是一怔,接着哄堂大笑,回过神来的同学纷纷拿起喝光的饮料瓶向老人扔去,但动作迟缓的老人怎能接得住呢?更有好事者竟将废纸揉成一团砸向老人的头。老人似乎对这种无礼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仍不动声色,慢吞吞地捡起满地的饮料瓶和废纸。班里的捣蛋大王偷偷拿起他的破木棍扔出门外,他慌忙去捡,于是地上的饮料瓶又在空中“飞舞”起来。老人被捉弄得满头大汗,汗水和着泥垢在老人的脸上流下来。一位女生心软,实在看不下去,一边不停地阻止这种恶作剧,一边帮着老人捡起地上的瓶子。

瓶子好不容易捡完了,老人忙跟这位女生道谢。老人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发现自己腰间的破水壶早就漏干了。他小心翼翼地问:“孩子们,能——能不能——给我点水喝?”男生们纷纷大喊:“没有没有!”即便是女生,也没有把自己的水杯或饮料给他喝,更不会有人傻到用自己仅有的零花钱去买瓶水给他喝吧!

果然,老人在男生们的哄笑与漠视中,慢慢地走开了。

一会儿,我们又听到了隔壁班级飘来的哄笑声……

夕阳渐渐西沉,放学了。在校门口,我意外地发现老人握着那根破木棍坐在路旁,不停地朝我们这边看。突然,老人猛地起身,我这才注意到,老人手里拿着一瓶“脉动”饮料。老人从哄笑的人群中叫住一位女生,不由分说地把饮料塞给了她,随后又拄着棍子,驼着背,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正是那位女生递给了老人一只近乎空了的饮料瓶,里面最后的一点水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那位女生没有想到自己的无意之举竟获得如此珍贵的回报。她不知道,瓶中喝剩的那点水滋润的不仅是老人干裂的嘴唇,更是老人心底仅存的最后一丝尊严。

经向作者了解,该文中收瓶被戏、讨水遭拒的情节是真实的,而买水相馈的情节则是虚构的,但它读来却给人以合乎情理、一气呵成之感。该文虚构的功力体现于三个方面:①顺势。此前,无论是把空瓶子扔向老人的男生,还是拒绝给老人水喝的学生,都没有把老人当作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而是在漠视老人的尊严,甚至在践踏老人的尊严;而那位女生在递给老人那个快喝光的饮料瓶时,是把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的。②平凡。怎样来还这个人情呢?老人接受的是“饮料”,所以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买“饮料”回送。买几瓶呢?只能是一瓶。因为对他来说,这辈子可能从未买过饮料喝,买一瓶就已经够“奢侈”的了。③本色。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木讷的人,他到学校收空瓶子时也只会扯着嗓子喊一声让人半懂不懂的“喝水的瓶子哦”。为此,在还人情时,也应用一个无声而生硬的动作“塞”,而不会说一大堆诸如“今天真要好好谢谢你给我水喝”等软绵绵的话。

我们坚信:思想的野马能在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应有的生活中随兴驰骋之日,就是作文登堂入室、层楼更上之时。

猜你喜欢
大妈虚构瓶子
瓶子赛跑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虚构
大妈
瓶子赛跑
虚构的钥匙
大妈一枝花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