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原 笔墨应当随时代

2018-01-04 12:46
珠海 2017年9期
关键词:珠海笔墨澳门

|殷贝 蔡钰︵实习生︶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用传统笔墨在宣纸上挥洒情怀,或勾点晕染描绘层峰叠彩,或淡雅白描勾勒一江一人。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随诗词歌赋、笔墨宣纸产生了描绘意境之美的画法——山水画。于是青松劲竹、山江明月一样一样跃然纸上。苏子《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便有了它的灵动缥缈;欧阳修《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就流露出了动静相宜。

而随着城市建筑飞速发展,如何用传统山水画的笔法勾勒现代城市,成为绘画艺术中的新课题。刘原坚持研习城市山水三十年,以城市建筑来取代亭台楼阁等物相,在城市与山水之间营造新的笔墨语言。不是为了颠覆传统、标新立异,而是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艺术的创新与探索、继承与发展。

《天山之韵》124x248 cm

《昆仑之韵》67x137 cm

三十年寄情城市山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徽马鞍山,儿时为度日而捡废铁的刘原在13岁那年却改变了人生轨迹。“当时周围很多年轻人基本都要上山下乡,而我被安排去当美术老师。”走进校园的刘原,就此开始十年的美术教育生涯。地灵人杰的故乡,为他的国画创作带来了不少灵感,在马鞍山太白画院专职绘画五年后,1986年,刘原应邀来珠海举办个人画展。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尽管当时的南国小城还不如现在般高楼广厦林立,但从广州火车站一路驱车到珠海,他还是被眼前的城市建筑深深吸引。“那时正是南方的梅雨季节,天蒙蒙亮,空气中的水汽把云层压得很低,流花宾馆有一半在云雾缭绕间,这不也是山水的意境吗?”突发灵感的刘原在这一刻豁然开朗,“谁说画山水一定要是‘猿鸣三声泪沾裳’,在城市里,也可以用传统国画的‘写意’描绘现代风景。”而当车行至珠海,见惯内陆风景的刘原首次被眼前涛声阵阵、浪花滚滚的海景所吸引,他爱上了眼前这个城市,并决定迁居于此。

江山如此多娇。古人的情怀,古人的笔墨,古人的诉说或表达,甚至结构、章法、布局、皴法与点线面的位置经营,也都有远古的气息,此乃中国画家的文化集体记忆。但笔墨当随时代,执着这个信念,刘原开启了山水城市之旅。十年间,他骑着自行车走遍珠海的大街小巷,画下了千余张速写。

十年改变,十年见证。1997年,《珠海百美图》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所绘百图,有立幅、有横幅、有长卷;既有会同村、共乐园等展现珠海近代风云的古村古迹,亦有现代建筑,笔润长路,墨染高楼,在以国画表现现代城市的艺术领域,展示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全貌,成一时之选。

其作品构图匠心独具,使自然景物与人工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风格。其中,代表作《南国明珠》获“祖国万岁”画展金奖,并刊登于《人民日报》。该作品构图极其新颖别致,把珠海的壮阔美浓缩在一个透明的圆形之内,整个画面意境深邃,气象万千。这种新奇大胆的创作也体现了特区人勇于探索、开拓、革新的精神。

2004年,时值澳门回归五周年之际,一册《今日澳门》将澳门的历史人文风貌、生活华彩片断、建设卓越成绩呈现在世人面前。澳门开埠四百余年,沧海桑田,在水一方,交织着复杂历史和人文背景,曾对海上交通、对外贸易、宗教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长期生活在珠海的刘原,与澳门毗邻而居,和澳门艺术界多有交流,对澳门历史文化也深有了解。从大三巴到东望洋炮台,从新马路到妈阁山,从金莲花广场到氹仔大桥……他因了解而爱而讴歌,以笔赋形、以墨赋神。画册中五十余幅作品有的虚实相生,云蒸霞蔚,以自然景观烘托壮丽都市,独出心裁;有的或取一街景,一建筑,一古迹,匠心点染;藉传统笔墨以写实手法表现了澳门城市风貌。

此后的岁月,其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乌鲁木齐、山西、陕西、四川、香港,城市的人文风光都是他的创作源泉。

绘画艺术也是哲学艺术

传统中国山水画,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凉亭中,高山顶,云端间,虚幻、飘渺、惬意、亦真亦幻。浓情,淡泊,宁静,忧思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寄惆怅于山水,托遗响于悲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传统的笔墨里,隐藏着艺术家对时代、对社会、对艺术、哲学与人生的思考。笔墨挥洒于天地之间,纵横于红尘之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卷卷宣纸书画,更是一颗颗或沉思、或奋起、或惜缘、或报国的志士之心。山水画中描绘风景的数不胜数,但描绘城市的除了《清明上河图》便寥寥无几。

而当现代摩天广厦拔地而起,城市立交车马纵横,文化的记忆,都储存在钢筋水泥里。时代的物相,需要新的笔墨。如何能让城市里有山水,山水之间有城市?在刘原看来,要寻找与突破;发现与再创造。寻找,是在现代化的都市里,重新梳理、总结并提升传统水墨所赋予的韵味和定义,树立城市山水画新的内涵;突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追求用笔、用墨、用色,造型、结构、意象、章法的同时,以新的人文视野和史学、美学的判断标准,构建并超越山水画的意境和本质;发现,则在现代城市山水之间,融合古人山水画的笔墨、意境等相关联的符号;再创造,以抒情、叙事、记载、立意、明志为导向,跳出城市画城市、跳出山水画山水,以新的笔墨语言与表现手法,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人民。最终,寻找的同时,就是发现;突破的本身,就是再创造。

但在表现上,城市最难的莫过于需要用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来表达现代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传统的山水画对线条的笔直度要求较低,主要注重写意和勾勒,但城市建筑却有所不同。广厦高耸入云,都是用钢筋水泥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外表大多是玻璃质感,用传统国画方法表现出建筑质感更是难上加难。

经过三十年的研习和探索,刘原将哲学辩证的关系融入绘画中。“在观察建筑时从面的角度研究如何用线来表达,也就是如何用线条勾勒描绘出所选定的建筑;在创作时则用线条表达整体面的结构,既要注重细微线的勾勒,线面思维相互转化、在描绘外形的同时融合山水画的写意之美。”在不断的探索中,他渐渐发现,绘画艺术也是门哲学艺术,在观察和绘画时运用哲学的辩证思维会事半功倍。因此,现代城市山水画,一定要处理好点线面、简与繁、白与黑的关系。看似简单的一根线,其实就是一个面。线与面有实有虚,有简有繁,有明有暗,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新的笔墨语言,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有的技法,比方光与影的应用,西画的色彩与透视等。笔、墨、色,要与城市山水画所营造的气场相合。

近年来,他更喜欢用“广角”和“俯瞰”的角度来观察城市风貌。仿佛是在高空,鸟瞰人世间的山山水水、城市与乡村,宏大宽阔。所有的物相,尽收眼底。大构图,大布局,大章法,大笔墨,大气势。先声夺人。远景可眺望茫茫天空,绵绵群山,楼在云雾缥缈间。用虚笔,先湿墨铺垫,再施以干墨揉擦,增加了画面的气韵。中景荡开一笔,用皴法来营造画面肌理,更突显大开大合的画面氛围。留白处,比对相应的物相,使画面饱满而生动。近景于实处用虚笔,于虚处用实笔,亦庄亦谐,亦工亦意,随心却不逾矩,使整个画面富有很深的笔墨情趣与人文内涵。

当代画家应画当代

“身为画家传承古画法固然重要,但时代画家一定要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至少后人看到,一眼就能认出这幅画所属的时代。”他希望能成为一个“不丢弃中国传统的时代画家”。

三十年前的珠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宛如新生婴儿,而刘原的城市山水也是初创时期。城市渐渐在成长,建筑越来越高,市容越来越美,文明程度也飞速提高,其绘画主题也随着城市发展而日渐明确,二者相辅相成。刘原坦言,自己的目标是用画笔映射、记录珠海这座城市的发展。《珠海百美图》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接下来,他将专心创作近十年珠海的变化发展。去年,他创作了分别描绘珠海大剧院和港珠澳大桥的《歌声嘹亮》和《风景这边独好》,《群峰尽秀》也入选2017年8月在香港举办的“全球水墨大展”。

“如果可以,有望再出一套《珠海本美图》”。言及于此,已近古稀之年的刘原眼中依然坚定而炙热。“有人纵情山水、畅游江河;有人俯仰之间,沉寂万分;有人挥毫泼墨,忧国思民,还有一种人,虽然放弃了辽阔的抒怀感慨,但却从细微之处丝丝入扣,回首古今,但驻足当下,记录现下生活的变化、美丽。”

花园城市 124x124cm

歌声嘹亮 124x124cm

迷人的赛里木湖250x200cm

猜你喜欢
珠海笔墨澳门
笔墨童年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澳门回归日
风口浪尖上的珠海银隆
麻省总医院在珠海起航带来什么?
为练笔墨才写荷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