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萍,莫小刚,周 婵,阙衍文,黄乃秀
(1. 广西国有六万林场,广西 玉林 5370001;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2)
广西八角炭疽病年发病节律观测与防治适期分析
蒋晓萍1,莫小刚1,周 婵1,阙衍文1,黄乃秀2*
(1. 广西国有六万林场,广西 玉林 5370001;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2)
八角炭疽病[Colletotrichumcoccdes(Wall.) Hughes]近年来在广西频繁发生和流行。为了解和掌握该病的周年发生动态,探索其年消长变化规律,给制定防治时间提供参考,于病害严重的八角林地内对可反映病害发生状况的因子采用定点定株定枝定时进行观测分析。重复观测两周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广西六万林场八角炭疽病发生初始期为5月8日左右,高发期为7月至10月份,消退期为11月份,以7、8月份的发病率为最高,两月的发病率合计占全年的75%以上。一年内病害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呈中间高平,两头低的“几”字型。建议对该病的预防时间为发生年的3月,防治期为6月上旬。
八角炭疽病;年发生节律;防治适期
八角(IlliciumverumHook.f.)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一种珍贵经济生态林树种,其产品八角和茴油是优良的调味香料和医药原料,广泛用于日化、医药、食品、饲料、酒类等领域中。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福建、贵州等少数几个省区,广西的八角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85%以上,发展八角产业已成为财政增收及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1],但近年来笔者的调查和区内其他林农反映,八角林内的炭疽病普遍发生且呈日趋严重和流行之势。病害危害造成叶片产生病斑,引起提早异常落叶,为害严重时整株树的叶片几乎全部落光,形如火烧,颗粒无收[2-3]。八角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球状炭疽菌[Colletotrichumcoccodes(Wall.) Hughes][4],病害主要靠雨气传播。掌握了病害的消长规律,可依之对该病进行科学防治,避免时间上的盲目性,提高防治效果。为此笔者在广西国有六万林场病害发生较严重的八角林地内开展了病害年发生消长规律的观测,探索病害发生发展与季节变化的相关性,重复观察两周年,同时对病害防治适期进行了分析,以期给生产单位制定防治时间提供参考。
观测点设在广西国有六万林场宁康分场龙冲沟处(109°85'E,22°54'N),海拔656.6 m,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20℃,极端高温35.4 ℃,极端低温-1 ℃, 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天数为346天, 年平均降雨量为1 650 mm;全年降水天数在160天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 4—9月,相对湿度80%~90%,属湿润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 790 h以上,各月平均风速适宜,在每秒1.3~1.8 m之间。土壤为红壤,肥力中等,pH值为 5.5,林下地面干净仅有少许杂草。该观测点近几年来发病最为严重,属宁康分场病害发病中心,树龄约25年。
根据八角的生长开花习性,观测研究主设在3月春梢萌发并完全展叶的叶片和时期进行,观测时间从5月8日开始。方法是:于上述观测点内选取发病最重的样块,按对角线取样法选取6株观测株,每株观测株分上中下三段,于各段位的东南西北向各选取1组枝条,枝条垂直方向不重叠,先将选定的枝条用力抖动两下,抖掉要掉落的叶子,每组枝条要求有叶片60~80张,在枝条下方垫上一块薄膜,以收集今后落下的叶子。编号挂牌后统计枝条上的叶片数、病斑个数,此后每隔15天按要求调查叶片上病斑个数、落叶数一次,收集统计因病脱落的叶片。记录入表中。
对各调查日的调查数据,按下列方法计算病斑率、新增病斑率、病斑累积率、保叶率、落叶累积率、当期相对发病率。
病斑率=病斑个数/统计叶片数×100%
新增病斑率=当期病斑累积率-上期病斑累积率
病斑累积率=∑(前各期落叶病斑个数+当期病斑个数)/统计总叶片数×100%
保叶率=保存叶数/统计总叶片数×100%
落叶累积率=1-保叶率
新增落叶率=当期落叶累积率-上期落叶累积率
当期相对发病率=当期新增落叶率/最高累积落叶率×100%。
从表1可以看出:八角炭疽病新鲜叶片上的病斑多于5月23日左右出现,6月份后增长加速,2013年6、7、8、9月份新增病斑率分别为5.13%、31.85%、33.65%、8.53%,2014年分别为3.25%、23.78%、22.46%、5.16%,病斑增长均是以7、8月份为全年最高,6、9月份次之,此之前后病斑发生较少,12—3月基本停止,几乎无新的病斑发生。可见,病斑出现高峰期在7—10月份之间,至10月23日止,2013年和2014年累积病斑率均分别达到了81.29%和56.33%。数据之不同,是因为总体上2014年的病害发生比2013年的轻。
表1 八角炭疽病年发生变化规律观测统计结果
注:5.8-23表示5月8日、23日两次调查数据综合,其余类推。各项目上、下行的数据分别为2013、2014年相应的调查统计数据。3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分别为春秋梢长出。
观察显示,引起叶片异常提前脱落除了个别自然、虫害等别的原因造成外,多是因病害为害而引起。表1显示:叶片始脱落期和高峰期与病斑的出现期和高峰期同期或相随不久。落叶在6月8日左右开始,落叶高峰期也落在7—10月份之间。2013年6、7、8、9、10月份新增落叶率分别为:1.96%、41.82%、17.38%、3.53%、5.25%;2014年分别为:1.18%、25.93%、15.81%、2.67%、3.31%。落叶高峰期也是在7、8月份,2013年7、8月份的累积落叶率分别达到了43.78、和61.16%;2014年达到了27.11%和42.92%;至10月份落叶量达到了最高峰:2013年为69.94%,2014年为48.90%。个别植株叶子几乎全部落光。
实际观测显示:当病斑直径达0.6~1 cm左右时,叶片多在12~18天左右脱落,此时叶片上可有1~8个不等近圆形的病斑,病斑面积越小,叶片就不易脱落,可见,病斑发生的数量尤其是扩展的面积量决定着叶片脱落的情形。然而,叶片的脱落对植株的生长生产影响最大,因此,可用落叶率的大小来反映病害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为此,以当月的落叶率来计算相对发病率,可以分析出从1—12月份周年内病害的发生动态即年消长规律,其规律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几”字形,以7、8月份的发病率为最高,两月的发病率合计占全年的75%以上(图1)。
图1 八角炭疽病年发生消长节律走势图
八角炭疽病是一种主要靠雨水和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叶片上病斑的子实体是重复再浸染的主要来源,在温暖多雨的季节,子实体极易产生和成熟。经研究,病害主要从伤口入侵。八角结果树多于春季的3月份抽发春梢,由于此时温度低、雨量少,病菌入侵后并未马上出现症状,而是潜伏起来。因此,根据八角寄主与病原菌这些生物学特征,在病害的发生年,预防工作应在春梢抽发初期和展叶期的3月份进行。
八角炭疽病的发生发展与流行与当地气温和降雨状况存在密切关系,高温多雨利于病害的发展和流行。根据本研究观测点病害的年病情发展对照当地玉林市的气象资料,绘出八角炭疽病各月病情与气温和降雨量的关系图2。
图2 八角炭疽病年病情与气温和降雨量的关系
图2显示:在广西4月后气温逐步回升、雨量雨日增加,病菌开始生长侵染,5月中旬后病斑明显出现,进入6月,随着降雨天数的增多和气温的升高,病害迅速发展蔓延,7、8月病害进入高峰期,此时病斑明显增多,落叶加大,病情加重。到10月下旬后天气转冷,气温降低,雨量减少,气候变化不再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病斑和落叶减少。根据上述病害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于夏季分生孢子盆形成快,能在短时期内多次浸染造成病害流行的客观情况,结合各地的月气温和降雨状况,建议在病害的发生年,防治工作应该重点放在6月进行。
(1)八角炭疽病引起八角落叶、落果,对产量影响极大,该病是目前广西八角林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据调查,近年来广西区内各地对八角炭疽病的防治也重视,但防治效果不甚理想,这除了与防治时选用的药物与方法不适应外,主要与没能做到适时进行防治有关。
(2)本研究通过两年的林间观测表明,从5月到次年的4月,八角炭疽病的年消长节律呈“几”字形, 1—4月病害发生量低,5月底后开始逐渐上升,6—10月发生量大,为害重,11月后开始消退;叶片的大量脱落在病斑大量出现且快速扩展的高峰期之后,尤其是高温高湿多雨多风季节的7、8月份为病害发生高峰期,这些特性与八角炭疽病原菌生长发育所需的高温高湿的生物学特性和主靠风雨传播特征相吻合[5]。
(3)根据本研究对病害病情于林间自然变化规律的观测结果,建议在广西,八角炭疽病的合适预防期为3月份,合适防治期为6月上旬。
(4)本研究结果是在广西六万林场的一个分场重复两年的观测取得,它并不能完全代表该病在其它林场和其它气候区的发生发展规律,需要各地加以研究调整。
[1] 黄珠道.加入WTO对广西八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林业,2003(1):20-21.
[2] 黄金义,蒙美琼. 林木病虫害防治图册[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
[3] 刘瑞新.六万林场八角林病虫害为害结构调查初报[J].广西农学报,2015,30(6):50-53.
[4] 吴耀军,陆志华,黄乃秀.八角炭疽病病原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3):118-120.
[5] 黄思良,廖明,岑贞陆,等. 八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1):1-4.
PreliminaryStudyoftheAnnualDynamicofColletotrichumcoccdesandControlPeriodinGuangxi
Jiang Xiaoping1, Mo Xiaogang1, Zhou Chan1, Que Yanwen1, Huang Naixiu2*
(1. Guangxi Liuwan State-owned Forest Farm, Yulin 537001,China; 2.Guangxi ZhuangAutonomous Regio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2,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occurrence and prevalence ofColletotrichumcoccdes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 To find out the annual dynamic of the disease and pro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ease and season, ecological factors in the selected plots were timed collected, and had continued observed for two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appeared on around May 8, the peak was in July to October,and started to subside in November. In July and August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more than 75%. Since the peak of the disease is in the summer, March and June is the best time to start prevention in advice.
aniseed anthracnose; annual dynamic; control period
10.3969/j.issn.1006-9690.2017.06.015
2016-12-18
八角炭疽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区(桂林科字[2013]15 号)。
蒋晓萍( 1985—) ,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通讯作者: 黄乃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研究。E-mail:nhx2007@yeah.net
S431.16
A
1006-9690(2017)06-0068-03